sponsored links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中國”一名,於三千年間沿用不輟,含義多有流變:從先秦的“中央區域”“城中”“邦國”“都城”之義,漢唐的“中土”“中原”之稱,再到近代演為與世界諸邦並列的民族國家之名,不僅詞形“中國”傳承不輟,“居中”詞義也一以貫之。

“中國”詞義的演繹,昭顯了中國人國家觀念以至世界觀念形成的歷史——從“天下中心”觀走向“全球一員”觀,這正是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標誌。

新的一年,讓我們重新瞭解“中國”!

文 | 馮天瑜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聶長順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三十個關鍵詞的文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原標題為《中國》,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中國”得名

“中國”一詞較早出現於周初。1963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名“何”的宗室貴族之祭器),尊內底鑄銘文122字,記述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洛陽),銘文轉述武王廷告辭雲:

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武王克商後,在廟廷祭告上天曰:我要住在中國(天下的中央),由此統治民眾。)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2022年1月26日,“何以中國”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觀眾欣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文物“何尊”。圖|中新社

這是迄今所見首出之專詞“中國”,意謂“天下之中央”。此“大邑商”指商朝(“邑”訓為“國”),因居中原,又稱“中商國”,簡稱“中國”,甲骨文學者胡厚宣說:“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中國稱謂的起源。”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故周武王稱自居“中國”,是對商代即“中國”的承襲。較早的傳世文獻《尚書·周書·梓材》亦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的用例,《詩經》《左傳》《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中國”一詞。

據學者統計,載“中國”一詞的先秦典籍25種,共出現178次——作“京師”義的9次,“國境內”義的17次,“諸夏領域”義的145次,“中等之國”義的6次。

“中國”初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首都),與“四方”對稱,如《詩經·民勞》雲: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百姓夠勞苦的了,也該享受一下安樂了。撫愛這些京師人,用來安定四方。)

毛傳釋曰:“中國,京師也。”《民勞》篇四次出現“惠此中國”,其“中國”皆指京師。戰國時孟子追述,舜深得民心、天意,“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

這些用例的“中國”,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師,裴駰《史記集解》引東漢劉熙(約生於160年)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上例為本義京師的“中國”,以後又有多種引申:初指西周京畿地帶,繼演為諸夏列邦,即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早慧、國家早成的中原地帶。如《春秋公羊傳》載“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這裡的“中國”即指中原一帶,西周時主要包括宋、衛、晉、齊等中原諸侯國,此義的“中國”後來在地域上不斷拓展,包括長城內外,北至漠河,南至五嶺、海南島,西及蔥嶺,東臨滄海的廣大區間。

此外,中國還派生諸義,如指國境之內;中等之國;中央之國;等等。

以上多種含義之“中國”,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與“四夷”對稱的諸夏義的“中國”。

如《詩經·小雅·六月序》雲:

《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南朝宋劉義慶(403—444)在《世說新語·言語》雲:

江左地促,不如中國。

諸例“中國”,皆指四夷萬邦環繞的中原核心地帶,即中央之邦。其近義詞有“中土”“中原”“中州”“中華”“中夏”“諸夏”“神州”“九州”“海內”等。近代通用之“中國”,指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2 歷史演繹之疆域

1.疆域變遷

“中國”是一個歷史概念,其所指範域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異動。

中華先民心目中的世界,形態為“天圓地方”,古人把“中國”安置在這個“天圓地方”的世界之中央。以周代論,“中國”是以王城(或稱王畿)為核心,以五服(甸、侯、賓、要、荒)或九服(侯、男、甸、採、衛、蠻、夷、鎮、藩)為外緣的方形領域,作“回”字狀向外逐層延展,中心明確而邊緣模糊。

【注:“服”指祭奠死去親屬的服喪制,以喪服及服喪時間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遠近及尊卑關係。】

在西周及春秋早期,“中國”約含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包括周王朝、晉、鄭、齊、魯、宋、衛等地,秦、楚、吳、越等尚不在其內,至春秋中後期以至戰國,這些原稱“蠻夷”的邊裔諸侯強大起來,便要“問鼎中原”,試圖主宰“中國”事務。至戰國晚期,七國都納入“中國”範圍,《荀子》《戰國策》諸書所論“中國”,已包含秦、楚、吳、越等地。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司馬臺段長城。圖|圖蟲創意

秦一統天下後,“中國”範圍更擴充套件至長城內外、臨洮(今甘肅)以東的廣大區間。班固(32—92)說:“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漢唐以降,“中國”的涵蓋範圍在空間上又有所伸縮,諸正史多有描述,略言之,秦漢以下的大一統王朝,“中國”包括東南至於海、西北達於流沙的朝廷管轄的廣闊區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體奠定中國疆域範圍:北起薩彥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帕米爾高原,東極庫頁島,約1380萬平方千米。

19世紀中葉以後,帝國列強攫取中國大片領土,中國人民的英勇捍衛,使領土上避免更大損失。今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王者無外”

自先秦,已形成“天下一家”觀念,認為天子是諸侯共主,諸侯國(外)土地皆歸天子(王)所屬,這便是“中國”疆域的“王者無外”觀(帝王以天下為一家,四域皆在王者治下)。此語初出《公羊傳》:“天王出居於鄭。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

秦漢大一統,“中國”疆域“王者無外”說更為張大。東漢班固《東都賦》雲:“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晉葛洪《抱撲子·逸民》:“王者無外,天下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把“日月所照,雨露所及”之處皆納入中國之境。唐宋普遍承此認知,杜甫詩云“王者無外見今朝”;宋人田錫雲:“日南萬里,設都護以懷柔;漠北五原,化單于之獷驁。有以見王者無外,書軌大同。”

以文化一統,導致天下一統,是古華夏的一種流行觀念,認為凡有“向禮”之心,夷狄即歸向“中國”,這是“王者無外”疆域觀的一種思路;同時,華夏人又把文化普被四夷,達成天子“四海為家”,是“王者無外”疆域觀的又一種思路。

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國觀的鋪演。這種雖宏大卻模糊的中國觀,影響久遠,又在歷史程序中不斷修正,逐步規範進較具體真切的“中國”框架之內。

3 歷史演繹之文化

1.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中國”原指黃河中游(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等支流河谷)這一華夏族的活動區域,時人認為地處天下之中,故“中國”具有地理中心意味;因都城建此,又衍出政治中心義;由於文化發達,進而派生文化中心義。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黃河中下游平原。圖|圖蟲創意

戰國趙公子成駁斥趙武靈王(前340—前295)仿行“胡服騎射”時,如此論“中國”:

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公子成在趙王室圍繞“中國”“蠻夷”關係的辯論中,闡發了“中國”的文化中心內蘊。此後兩千餘年間,人們多在這一含義上論“中國”。

自先秦以至漢唐以迄明清,這種華夏中心的世界觀念和華夷二元對立的國際觀念,一直延傳下來,並得到強化,“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期待。直至近代遭遇工業化西方入侵,朝野還遲遲未能擺脫此種自我中心主義。

晚清記名海關道志剛(1818—?)1868年出訪歐洲(其時清朝已遭兩次鴉片戰爭打擊,被迫出使泰西),外人問及“中國”的含義,志剛答曰:

中國者,非形勢居處之謂也。我中國自伏羲畫卦已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所傳,以至於今四千年,皆中道也。

此言淡化“中國”的地理中心義,強化其文化中心義,將“中國”釋為“中道”,凡不符合中道者即非中國,志剛雲:“英吉利富強已極,頗有持盈之慮”,“法郎西誇詐相尚,政以賄成”,皆不合中道,故不為中國所尊敬。

2.文明中心多元論、文明中心轉移論

在“中國者,天下之中”觀念籠罩的時代,也有人以理性態度為自國作世界定位。

自周秦之際,華夏文明向東、西、南、北方向拓展,出現新的文明興盛區,固有的文明區有的退化,這使清醒的先賢意識到“中國”並非凝固不變的,中原並非永遠先進,如明清之際哲人顧炎武(1613—1682)指出:“歷九州之風俗,考前代之史書,中國之不如外國者有之矣!”

這裡將“中國”與“外國”對稱,而且“外國”(指周邊夷狄)有超過中國的地方。

與顧氏同時期的王夫之(1619—1692)認識到文明中心是可以轉移的,他在《讀通鑑論》《思問錄》等著作中,對“中國”與“夷狄”之間文野地位的更替作過論述,用唐以來先進的中原漸趨衰落,蠻荒的南方迎頭趕上的事實,證明華夷可以易位,“中國”地位的取得與保有,並非天造地設,而是依文化不斷流變而有所遷衍。

王夫之還指出,中國不是從一開頭便十分文明,中國也並非唯一的文明中心,他有一種富於想象力的推測:天地之氣,衰旺彼此迭相易也。太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麇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而皆然也,必有一方如唐、虞、三代之中國也。

認為上古時“中國”之人如同禽獸聚集,而在日月共照之下的某些地方也可能如同三代中國那樣擁有文明,這是理性的中國觀和多元的人類文明生成觀。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81年5月在“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上,就如何把握“中國”這一概念,有幾點說明:

其一,我們的祖國“是各族人民包括邊區各族所共同締造的,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同中原王朝等同起來”;其二,“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其三,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漢族一家的中國”。其說有助於澄清關於“中國”的認識。

4 “萬國之一”的“中國”

以“中國”為非正式國名,與異域外邦相對稱,首見於《史記》載漢武帝(前156—前87)派張騫(約前164—前114)出使西域: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乃令騫因蜀犍為髮間使,四道並出。

這種以“中國”為世界諸國中並列一員的用法,漢唐間還有例證,如《後漢書》以“中國”與“天竺”(印度)並稱;《唐會要》以“中國”與“波斯”“大秦”(羅馬)並稱。但這種用例當年並不多見。

“中國”作為與外國對等的國家概念,萌發於宋代。

漢唐時中原王朝與周邊,維持宗主對藩屬的冊封關係和貢賚關係,中原王朝並未以對等觀念處理周邊問題;宋則不然,北疆出現與之對峙的契丹及党項羌族建立的王朝——遼與西夏,是兩個典章制度完備、自創文字並且稱帝的國家,又與趙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宋朝一再吃敗仗,以致每歲納幣,只得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以對等的國與國關係處理與遼及西夏事務,故宋人所用“中國”一詞,便具有較清晰的國家意味。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1005—1045)首次以“中國”作專論: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四夷處四夷,中國處中國,各不相亂。

石介雖仍持“內中外夷”觀念,但已經有了國家疆界分野,強調彼此獨立,“各不相亂”。宋以後,“中國”便逐漸從文化主義詞語向國家意義詞語轉變。

一個朝代自稱“中國”,始於元朝。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國書,稱己國為“中國”,將日本、高麗、安南、緬甸等鄰邦列名“外夷”。明清沿襲此種“內中外夷”的華夷世界觀,有時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中國”一詞,但仍未以之作為正式國名。

時至近代,國人逐漸從“往日之觀天坐井”,變為“測海窺蠡”,中國觀發生變化。

清末鄭觀應(1842—1922)突破“王者無外”、中國在世上“定於一尊”的傳統觀念,指出,國人必須“自視其國為萬國之一”,方能改變“孤立無援,獨受其害”的窘況。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梁啟超論及中國積弱“發源於理想之誤者”有三,其二為“不知國家與朝廷之界限也。吾中國有最可怪者一事,則以數百兆人立國於世界者數千年,而至今無一國名也。夫曰支那也,曰震旦也,曰釵拿也,是他族之人所以稱我者,而非吾國民自命之名也。曰唐虞夏商周也,曰秦漢魏晉也,曰宋齊梁陳隋唐也,曰宋元明清也,皆朝名也,而非國名也。蓋數千年來,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

同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再次痛議:

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之一事。

與無國名相聯絡,還有無國旗、無國歌等尷尬情形,至近代方逐漸得以改變,“中國”作為國名開始確立。

5 民族國家之“中國”

民族國家意義上的“中國”概念,是在與近代歐洲國家建立條約關係時出現的。

歐洲自17世紀開始形成“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並以其為單位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秩序。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1648年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蘭西波旁王朝、瑞典等國在今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舉行會議,簽訂《威斯特法利亞和約》,承認諸國領土、主權及國家獨立。此為民族國家得以確認的開端,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遠處東亞的清朝對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變全無所知,卻因與全然不同於周邊藩屬的西方民族國家(如俄羅斯)打交道,須以一正式國名與之相對應,“中國”便為首選。這種國際關係最先發生在清俄之間。

彼得一世(1672—1725)時的俄國遣哥薩克鐵騎東擴,在黑龍江上游與康熙皇帝(1654—1722)時的清朝軍隊遭遇,爭戰後雙方於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俄方稱《浧爾琴斯克條約》),條約開首以滿文書寫清朝使臣職銜,譯成漢文是:“中國大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與後文的“斡羅斯(即俄羅斯)御前大臣戈洛文”相對應,康熙朝敕修《平定羅剎方略界碑文》,言及邊界,有“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等語,“中國”是與“鄂羅斯”(俄羅斯)對應的國名。

17世紀末葉清朝與俄羅斯建立條約關係還是個別事例,此後清政府仍在“華夷秩序”框架內處理外務,如乾隆皇帝(1711—1799)八十大壽時,與英王喬治三世(1738—1820)的往還信函中,英王國書恭稱“向中國最高君主乾隆致意”,多次稱清方為“中國”,而乾隆皇帝復喬治三世書從未稱己國為“中國”,通篇自命“天朝”。此種情形一直延及嘉慶皇帝(1760—1820)與英王喬治三世的來往檔案中。

可見,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朝野只有內華外夷的“天下”觀、“天朝”觀,沒有權利平等的國家觀、國際觀。

至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列強開啟清朝封閉的國門,古典的“華夷秩序”被近代的“世界國家秩序”所取代,“中國”愈益普遍地作為與外國對等的國名使用,其“居四夷之中”的含義逐漸淡化。

漢文“中國”正式寫進外交文書,首見於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四日(1842年8月29日)簽署的中英《江寧條約》(通稱《南京條約》),該條約既有“大清”與“大英”的對稱,又有“中國”與“英國”的對稱,並多次出現“中國官方”“中國商人”的提法。此後清朝多以“中國”名義與外國簽訂條約,如中美《望廈條約》以“中國”對應“合眾國”,以“中國民人”對應“合眾國民人”。

近代中國面臨東西列強侵略的威脅,經濟及社會生活又日益納入世界統一市場,那種在封閉環境中形成的虛驕的“中國者,天下之中”觀念已日顯其弊。具有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意識應運而生,以爭取平等的國家關係和公正的國際秩序。

而一個國家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一個恰當的國名至關重要,“中國”作為流傳久遠、婦孺盡知的簡練稱號,被朝野所襲用。梁啟超、汪康年(1860—1911)等力主揚棄中國為“天下之中”的妄見,但認為“中國”這個自古相沿的名稱可以繼續使用,以遵從傳統習慣,激發國民精神。

近代興起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運動,更賦予“中國”以愛國主義內涵。

1900年9月24日,自強氏撰《獨立論》,稱“中國者,吾中國人之中國,非他人所得而保全也;保全中國者,吾中國人自己之責任,非他人所得而代之也”。此後,此一句式廣為使用。1905年還寫入《同盟會方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這便是在近代民族國家意義上呼喚“中國”,漸成國民共識。

梁啟超更作《少年中國說》,高唱: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自此,“中國”成為現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亦以“中國”為其簡稱。“中國人民”“中國政府”等短語亦隨之通用於世界。

“中國”一名,於三千年間沿用不輟,其詞義屢有遷衍:由初義“京畿之地”“四夷之中”,演為“中原”“中土”,乃至近代成為“萬邦之一”的正式國家稱號。“中國”詞義的演繹,昭顯了中國人國家觀念以至世界觀念形成的歷史——從“天下中心”觀走向“全球一員”觀,這正是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標誌。



《三十個關鍵詞的文化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擷取三十個關鍵詞,依生成機制,分為古典引申、語義假借、借形變義、新名創制、僑詞來歸、名實錯位六大類,在古今東西的時空座標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變歷程,誠如陳寅恪所言“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為何一直叫“中國”?

分類: 國際
時間: 2022-02-02

相關文章

世界第一高樓點亮中國紅,祝賀祖國成立72週年
#世界第一高樓點亮中國紅##世界第一高樓點亮中國紅#10月1日晚,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舉行燈光秀點亮中國紅.伴隨著激昂人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哈利法塔上赫然顯示著"國慶節快樂" ...

全球九大觀光塔!上海地標東方明珠竟然與第一相差近170米

全球九大觀光塔!上海地標東方明珠竟然與第一相差近170米
前言 觀光塔:現代工程技術的成品,與古代的塔有別,直到19世紀末期才有足夠的技術興建.代表性的作品有:巴黎去埃菲爾鐵塔.澳門旅遊塔.上海東方明珠塔等等. 正文 觀光塔因其設計簡單.高度超高已經成為城市 ...

不瞭解加拿大?看完這15個知識點,就知道加拿大是個怎樣的國家了

不瞭解加拿大?看完這15個知識點,就知道加拿大是個怎樣的國家了
曾經有人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參加問卷的2/3的美國人都接受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不過只有14%的加拿大人同意這樣的觀點! 一些美國人出於好奇自己的鄰居加拿大是個怎麼有特色的國家,去了 ...

美國白宮被大火焚燒,兇手竟是加拿大?鮮為人知的“美國國恥”

美國白宮被大火焚燒,兇手竟是加拿大?鮮為人知的“美國國恥”
在今天的國際政壇上,加拿大堪稱是美國的"小弟",尤其是在對中國孟晚舟事件的態度上,更是同美國亦步亦趨.但令人難以想到的是,加拿大這個美國昔日的小弟,竟然曾一度和美國兵戎相向,甚至還 ...

欒菊傑在加拿大當教練,地位在擊劍界舉足輕重:沒有丟中國人的臉

欒菊傑在加拿大當教練,地位在擊劍界舉足輕重:沒有丟中國人的臉
1958年,江蘇的一個普通家庭中出生了一個女嬰,家人給她取名叫欒菊傑,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1973年,15歲的欒菊傑來到了南京體校,原本在學校裡她學習並不是擊劍,而是羽毛球,但後來發現羽毛球不適合,所 ...

人人都在誇的TOD,真的那麼好嗎?

人人都在誇的TOD,真的那麼好嗎?
最近幾年,「TOD」這個詞在廣州很火. TOD,官方定義是以公共交通樞紐為中心,實現辦公.購物.文化.教育.娛樂.居住等於一體的模式. 還是有些晦澀難懂?簡單來說,就是公共交通上有住宅.寫字樓.學校. ...

三千人中脫穎而出,從音樂天才到爭議不斷,劉憲華經歷了什麼?

三千人中脫穎而出,從音樂天才到爭議不斷,劉憲華經歷了什麼?
一.顯赫的家室 光鮮的履歷 劉憲華和周杰倫一樣,都有絕對音準,不一樣的是,他家室顯赫. 父親是香港人,在上世紀60年代移民加拿大,身兼加拿大地產學院院士,安大略省註冊房屋估計師,加拿大恆昌房地產副總裁 ...

國內最刺激的八大景點,玩的就是心跳,你敢挑戰嗎?

國內最刺激的八大景點,玩的就是心跳,你敢挑戰嗎?
下班了,又一次走進熟悉的地鐵站,聽著已經聽過無數遍咣咣鐺鐺的地鐵軌道聲,你突然覺得每天的日子過得有點乏味和單調,就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又從西邊落下. 於是,你想著要在你單調的日常之外去找尋點刺激. ...

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那些獲得銀牌的中國運動員今何在?

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那些獲得銀牌的中國運動員今何在?
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 作者蘭臺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新中國第一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 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一共獲得了15枚金牌,金牌總數排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榜第四位. 不過我 ...

匯聚海外人才 共話科技創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前,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2名海內外院士,以及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高校.科研機構.創新企業的代表,在線上線下,共同開啟第十九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 ...

中國優質產品服務惠及世界

中國優質產品服務惠及世界
來源:海外網 圖①:9月10日,第十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開幕.彭 寰攝(人民視覺):圖②:中國企業在西班牙瓜達拉哈拉市建立的海外倉.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攝 ...

65歲比爾蓋茨離婚!8447億財產如何分割?富豪離婚財富影響幾何?

65歲比爾蓋茨離婚!8447億財產如何分割?富豪離婚財富影響幾何?
時事熱點 65歲比爾蓋茨離婚!8447億鉅額財產如何分割?富豪離婚財富影響幾何? 前言 據媒體報道,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於北京時間5月4日凌晨在推特宣佈與妻子梅琳達·蓋茨離婚.雙方在推特發表共同宣 ...

國慶長假第一天,成都天府廣場看升國旗,沒看到升旗手的颯爽英姿

國慶長假第一天,成都天府廣場看升國旗,沒看到升旗手的颯爽英姿
面對國慶長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我不是怕車堵在路上,也不是擔心人會堵在景區景點.因為自己時間自由,完全可以與他們錯開.上班族難得的長假,好不容易的放鬆時間,就讓他們去遠 ...

比爾·蓋茨跌出前兩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釋出,貝佐斯、馬斯克分列第一、第二

比爾·蓋茨跌出前兩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釋出,貝佐斯、馬斯克分列第一、第二
北京時間10月5日,福布斯釋出了2021年度美國富豪榜. 來源:福布斯中國網 榜單前20名中,有8名富豪的身家超過1000億美元,而一年前只有2個.前20名富豪的總財富達到1.8萬億美元,比去年增加了 ...

懷孕雌鯨之死: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預設與參照
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1921-2014)畢生致力於環保,從處女作<鹿之民>(1952)開始,包括代表作<與狼共度>(1963)等,莫厄特的作品屢獲殊榮,經常引發熱議.198 ...

兩個高中老師——帶出奧運冠軍

兩個高中老師——帶出奧運冠軍
田徑大本營特稿,2021.10.10,田兵/文 十多年前,加拿大小夥華納進入蒙特卡姆中學讀書時,加爾(右)是他的英語老師.但加爾是個體育迷,於是在業餘時間,他"混"進體育老師丹尼斯 ...

最隱秘的火車之旅

最隱秘的火車之旅
The Kaoham Shuttle是BC省最小的火車之一,卻是加拿大最隱秘的鐵路之旅. 從BC省的Lillooet到Seton Portage,小小的雙車廂是火車愛好者的夢想,它載著當地人和遊客穿過 ...

上海的“帝國大廈”出名了,擁有經典的建築造型,還多了中國特色

上海的“帝國大廈”出名了,擁有經典的建築造型,還多了中國特色
要不就看書,要不就去旅行,總要有一樣在路上.跟著小編的文章去走遍祖國南北,欣賞祖國的大山大河吧! 說到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相信大家都聽過,如果去過美國的話,對它應該更瞭解了! 紐約的帝國大廈可以說是美國 ...

減震,讓發燒級揚聲器更上一層樓!IsoAcoustics GAIA系列減震腳墊
越是高階的音響器材,對震動的感敏度越高,在很多音響愛好者看來,在音響器材或揚聲器之下用上一套減震腳墊,這會對聲音最佳化起到積極作用.細微的震動肉眼難辨,但只要存在絲毫的震動,當中對聲音素質的干擾將會是 ...

世界第一高樓亮起中國紅

世界第一高樓亮起中國紅
當地時間10月1日晚,位於阿聯酋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舉行燈光秀,點亮中國紅,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當晚,迪拜哈利法塔釋出了一組以中國國慶為主題的燈光秀.五星紅旗亮相塔身,色彩絢麗奪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