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90週年。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對上海的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從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2年的“一·二八”,短短133天裡,日本帝國主義先後在中國的東北和上海,挑起了兩起侵華事件,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由此開啟了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這一時期,救亡圖存形成空前高潮、民族危機激發人民覺醒、團結禦侮創造輝煌戰績,是抗戰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這一歷史轉折,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嶄新篇章。
救亡圖存形成空前高潮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人民始終不屈不撓、奮力抗爭,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求索。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則開啟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鬥爭的嶄新階段。
同近代以來歷次救亡圖存鬥爭不同的是,從“九一八“到“一·二八”,救亡圖存鬥爭的主要物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主要任務是抗日救亡。特別是在這次鬥爭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站在了民族抗戰的最前列。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此後,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多次發表宣言、作出決議,反對日本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先後指派周保中、趙一曼等到東北,以加強黨組織的領導,在白山黑水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直至抗戰的最後勝利。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接連發表《中央關於“一·二八”事變的決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佈對日戰爭宣言》《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等,號召中國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行動起來,以民族革命戰爭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以求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一場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許多城市和鄉鎮迅速興起。在這場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中,愛國學生始終是主力和先鋒,工人階級和文化界人士起了重要作用,工商界、婦女界積極響應、努力參加,海外華僑決心與全國同胞並肩作戰,誓為後盾。
總之,從“九一八”至“一·二八”期間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其人數之多、規模之大、來勢之猛、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都是空前的。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覺醒的先聲,是愛國主義精神在民族戰爭中的彰顯和弘揚,也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族危機激發人民覺醒
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製造的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覺醒,增強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對於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武裝侵略和步步緊逼,執政的南京國民黨政府竟電告東北軍,強調為避免事件擴大,“絕對抱不抵抗主義”!這是中國自近代以來沒有過的先例。面對外族入侵,哪個政府會是這樣的呢?即便是清王朝,也總是抗一抗、打一打的。而宣稱“民主共和”的國民黨政府連清政府都不如,居然公開下達“不抵抗”命令,致使東北中國軍隊一敗塗地。相關資料顯示,當時日本關東軍包括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總計有2萬餘人,而中國東北軍總計約30餘萬人。從兵力上看,中國軍隊是日軍近15倍之多。但由於“絕對抱不抵抗主義”,除小部分出於愛國義舉奮起反抗外,大部分均不戰而退,致使日軍屢戰屢勝,如入無人之境。這是何等慘痛的歷史教訓!
與國民黨政府完全不同的是,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代表民意、順應民心,更加有力地推動民族的覺醒,旗幟鮮明地揭露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在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面前所採取的“不抵抗主義”,批判這個政府依賴國際聯盟,“與虎謀皮”。中共中央決定加緊組織領導發展群眾的反帝國主義運動,大膽地警醒群眾的民族自覺,號召民眾起來打倒國民黨政府。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堅定立場和鮮明態度,迅速得到了廣泛響應。左翼文化工作者聞風而動,一面組織抗日團體,投身抗日救亡鬥爭;一面積極主動地佔領文化宣傳陣地,號召文化工作者加緊工作,組織廣大人民大眾,“為正義而戰”。中國的文化教育界也以自身的覺醒,助推了民族的覺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聯合教育界知名學者致電南京國民黨政府,一針見血指出:“守土大軍,不戰先撤,全國將領,猜貳自私,所謂中央政府,更若有若無”,要求當局“應即日歸政全民,召集國民會議,產生救國政府,俾全民共同奮鬥。”馬相伯等人的“歸政全民”“產生救國政府”等主張,體現了文化教育界國難當頭的民主政治意識,也得到全國各界人士的積極聲援。
團結禦侮創造輝煌戰績
“一·二八”淞滬抗戰顯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產生於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產生於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長期鬥爭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淞滬抗戰中得到全方位昇華,顯示了強大的戰鬥力。
“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爆發,助推了民族精神的空前高揚。浴血奮戰的中國軍隊,被譽為“是國家柱石,是民族先鋒,氣吞倭寇,神勇遠震全世界!為正義犧牲,為和平奮鬥,血濺滬野,忠魂長繞大江南!”全中國人民以及海外僑胞,則不分天南地北,紛紛熱烈聲援淞滬抗戰。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上海更是全民奮起,工人、農民、市民、職員、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民族工商業者、少數民族人士、宗教人士等,無不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奮起為抗日救亡而戰、為民族獨立而戰。“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英勇悲壯、氣勢磅礴的《義勇軍進行曲》發出了全民族抗戰的最強音,這振奮華夏民族的史詩誕生在上海絕非偶然。
這一時期,席捲淞滬的民眾救亡運動,其聲勢之浩大,動員之廣泛,為上海反帝鬥爭歷史上所未有,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一次集中表現。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多地民眾紛紛組建抗日義勇軍,竭盡全力支援軍隊作戰,人民群眾與愛國軍隊團結抗敵,其情景可歌可泣,閃耀著偉大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時人也從精神層面上對此次中日之戰予以評價,認為“蓋彼所恃者‘器’,我所恃者‘氣’,強弱縱不相侔,而曲直所在,即勝敗之機之所繫也。自經此役,我民族可以立其自信之心,我國家可以示其自衛之力,而國際地位,亦籍此而增高矣。”這一點,連參戰的日本軍界和隨軍記者也不得不承認:“十九路軍之此一戰也,足為中國軍隊雪恥不淺。中國在國際地位亦為之增高。”
“一·二八”淞滬抗戰高舉抗日御侮、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旗幟,給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以迎頭痛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愛國人士章太炎當時曾極為興奮地讚揚這個勝利,說:“自清光緒以來,與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時人更是幡然覺醒,原以為“日本為強國,兵堅器利”,因此“每有談虎色變之心。即世界人士,亦同此觀感,以為中國決非日本之敵手。”“不意十九路軍振臂相抗,情勢即為大變,日軍迭遭挫敗,雖起傾國之師亦不足以稍酬其志,四易主帥,坦克、飛機、重炮、鉅艦,紛至沓來,我惟徒手肉搏,無不以一當十,因以構成我民族史最燦爛光榮之一頁。”
儘管“一·二八”淞滬抗戰最後以中國軍隊戰敗後撤和簽訂《淞滬停戰協定》而告終,但它在中華民族鬥爭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是不可低估的。團結禦侮取得的輝煌戰績,也為此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供了實踐範例。
(作者為上海抗戰研究會會長、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