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曾經說過,拍電影賺錢,僅次於某些非法的大生意(大意)。
也就是說,拍電影是非常賺錢的。
拍電影賺錢,直接導致了電影市場的繁榮昌盛,也讓那些導演、演員的身價都是以“億”計,成了富豪。
據國家電影局的統計資料:2021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收入是472.58億,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1.67億。
作為一種群體性的消費活動,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在節假日帶著家人去電影院看一場視覺盛宴。
可是,如果電影的票價超出普通階層的消費能力,就會把很多普通觀眾拒之門外。
2022年春節檔伊始。
由《長津湖之水門橋》、《四海》、《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奇蹟·笨小孩》、《狙擊手》等影片的春節檔首日總票房是15億,低於去年同期的16.93億,而觀影人次更是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近900萬。
影響觀眾進場看電影的主要原因就是高票價。
今年的電影票價實在是太高了。
去年春節檔平均票價48.9元已經很高了,可是今年的平均票價已經漲到58.7元。
在一些縣城級城市,電影票價已經突破100元,大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在有的城市已經了不可思議的105元~135元之間,在某些影城更是高達150元。
也就是說,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家一天的伙食費,而且還是比較豐盛的那種。
很多網友吐槽:
“看不起”;
“我的收入不配看電影”;
“今年票價極其離譜,割韭菜呢?”;
“今年春節檔兩張電影票的價格放在平時可以買三到四張。”
一些影迷既納悶又鬱悶,一張電影票的價錢頂得上五六斤肉錢,我不看就完了,我去看盜版不香嗎?
各種抱怨和吐槽不絕於耳。
大家都知道,電影屬於低端消費品,不是必需消費品,
如果票價過高,高於普通階層的消費能力,觀眾們就不會進入影院消費,觀眾不去影院消費,電影市場就會越來越萎縮,
最終,可能變成只有少數人可以消費得起的奢侈品。
一個低端消費品變成只有少數人消費得起的奢侈品,無論是電影的生產者、發行者,還有消費者都不願意看到的事。
高票價會把最廣大的消費群體從影院趕走,到網上去消費,甚至去消費盜版市場。
比如去年徐崢的《囧媽》和今年王晶的《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都從院線走上了網路。
原因很簡單:6元的票價,所有人都看得起。
市場容量一定是此消彼長的,如果在網路上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看盜版的人越來越多,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必定會越來越少。
一旦不去電影院消費的觀影習慣養成,觀眾到電影院看電影就不再是長期的消費行為。
這必然會造成院線電影市場的萎縮。
一旦院線電影市場萎縮,電影從業者、電影院從業者的工作機會都會大量減少,甚至失去工作機會。
最可怕的是:一旦院線電影市場萎縮,可以大大地刺激盜版的大量出現,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這對整個電影市場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觀眾不滿意高票價,影院也是一肚子委屈。
受到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影院關門,工作人員只能打零工的訊息多次見諸報端。
影院也需要生存,所以不得不透過高票價彌補疫情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這是一種殺雞取、飲鴆止渴的短視行為。
高票價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長遠上看一定會大大地損害整個電影市場各個領域。
這需要整個電影市場的所有從業者都需要思考和儘快解決的問題。
最基本的一點:電影票價,不能搞一刀切。
電影票價應該根據市場不同,消費層次的不同分割槽域劃分,票價的定位也應根據影片型別,上映輪次,放映時段,針對不同受眾呈現多元化狀態。
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電影市場的長期的健康發展和進一步的繁榮。
這也是廣大觀眾和所有電影從業者們都願意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