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的對抗理念,早已經從二戰時期注重數量,火力規模和防護能力,向著超視距超遠端作戰體系逐漸進化。
各種射程過萬的洲際戰略導彈的出現,以及傳統鋼鐵洪流在超視距對抗中的慘敗,開始在全世界掀起一場場關於雷達探測能力的技術革命。
一切發生在陸地或是海上的常規力量對抗,都需要提前偵測對方的“防區外打擊可能”。區域拒止作戰也好,區域介入作戰也罷,所有現代軍事活動都離不開大型雷達的戰前資訊校準。
這是一種被常人所忽視的戰略力量,誰掌握了更先進的雷達技術,誰就掌握著勝利的天平,這是一場內捲到極致的國力競爭。
空天監測領頭人——美國的雷達霸權
美國的雷達裝置是其全球立體預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體系從上至下,分別是空天層面的衛星全域性判斷,再配合陸基雷達的地面驗證,接著輔以海上x波段雷達的路徑計算,最後用宙斯盾,愛國者等裝置進行區域精準攔截。
這裡暫且不談高空衛星和區域防空,具體分析一下美國的遠距離探測的主力——“陸基雷達和海上雷達”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美國雷神公司,它旗下有一款大名鼎鼎的AN/FPS-115“鋪路爪”戰略預警雷達。
該雷達採用雙面陣天線,工作頻率420~450兆赫,整體探測距離在5000公里左右。全部裝置都安裝在32米高的多層建築物內,有兩個直徑約30米的圓形天線陣面。
掃描一次所需時間為6秒鐘,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可達450小時。
再說說美國的海上X波段雷達,這是一款部署在海上鑽井平臺,可在世界範圍內自由移動的遠洋偵測系統。
其探測距離非常誇張,甚至高達7800公里,全稱為“SBX-1海上巨眼”。
此雷達包含許多小的雷達罩和一個重約1814噸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佔地約384平方米,擁有超過3萬組傳送接收(T/R)模組,平均運作電量高達一百萬瓦。
最關鍵部分在於,其7800公里的探測範圍已經遠超現役五代機作戰範圍,在美國實際控制著多數海域制海權的情況下,海上巨眼可在任意地區對範圍內目標進行不間斷偵查。
該雷達所使用的高解析度X波段,不僅是美國判斷大國意圖的利器,同時也是監視小國一舉一動的中流砥柱。09年朝鮮發射運載火箭時,美國就曾派遣SBX-1前往該地區抵近偵察。
蘇聯視野繼承者——俄國的雷達戰略
有美蘇冷戰的核導彈威懾在前,蘇聯也一直很重視雷達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旬,蘇聯就製造出世界上功率最大的“Duga遠端警戒雷達”最遠探測距離高達5000公里,這和當時美國的“鋪路爪”雷達在測距範圍上處於同一水平,但缺點是能耗非常巨大。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遺產,並且以此建立了更為完整的雷達體系——“沃羅涅日-DM”系統。
該系統可分為“太空衛星+陸基雷達”兩大梯隊,陸基部分主要是由“達里亞爾”、“第聶伯”和“伏爾加”等雷達站組成,其中探測距離最大的陸基預警雷達叫做“沃羅涅日型”。
該雷達能夠有效監視、跟蹤、識別並測量4800~6000公里外的各種導彈和其他目標,並且可採用釐米級、分米級、米級等不同波段進行引數修正。
得益於沃羅涅日的極佳效能,設計師們曾經開玩笑說,如果老鼠會飛,它也能輕易鎖定。
再一個就是,由於俄羅斯立項時間較晚,沃羅涅日使用了更新的製造工業,因此耗電量相對較低。
同時,大量自動化裝置的引入也大幅度減少了操作人員的數量,也間接減少了人工產生失誤的可能。
理論上,俄羅斯現階段的陸基雷達效能是強於美國的,但因為沒有美國那樣的海上X波段雷達,在海陸空的三維雷達體系裡表現得不如美國。
最後,該型號雷達在俄羅斯一共計劃部署10個,用於全面監視北約的導彈發射情況,以及中東地區的軍事走向。其中,位於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沃羅涅日雷達站,可以做到隨時監測我國西部地區的導彈發射情況。
孜孜不倦追趕者——中國的雷達道路
毛主席早年就曾強調過“中國要做到既有矛,也有盾”,這裡的盾指的就是大型探測雷達。
中國的雷達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立項發展,一路奮起直追。截止到2017年,我國自主研發的P波段相控陣雷達已經在北京正式亮相。
該雷達採用與美國“鋪路爪”預警雷達相似的外形設計,為一定傾斜度的矩形陣面。採用了120°探測方位角,面傾斜角也在20°左右。
從探測陣面陣元數估計,其T/R收發元件的單元數量約為一萬多個,比美製“鋪路爪”雷達更多,其最大探測距離在5500公里左右。
這個距離資料已經超出在臺灣部署的“鋪路爪”雷達,再加上波段特性,在效能上與美國的下一代BMEWS相控陣預警雷達旗鼓相當。
不過這裡還是要提一句,我國自行研發的相控雷達屬於P波段,這與美國的X波段雷達相比依然存在解析度上的先天差距,但勝在“建造成本可控,短期暫時夠用”。
但各位也別灰心,目前我國在量子雷達領域的研發工作處於全球領先態勢,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美俄”的關鍵節點。
量子雷達的收發原理是透過糾纏量子態的電磁波,間接發射光子訊號並實現接收。由於光子訊號不存在傳統電磁波易受環境干擾,會被特殊材料吸收的特性。
一旦完成研發,可讓現階段的所有先進隱身戰機都無所遁形。甚至美國F-22在其本土的啟動情況,我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不止是對空探查,量子雷達也可以真正做到對海底目標直接探測。現階段的水下探測主要還停留在聲紋分析階段,但量子雷達的特性在防止海洋環境干擾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根據電科14所下屬重點實驗室的公開訊息,目前我國研發的量子雷達驗證裝置已經可以做到晝夜開機,並實現百公里級別的範圍探測,其靈敏度和清晰度指標相比於傳統雷達有著巨大提升。
如果一切順利,中國將會是全世界首個裝備量子雷達的國家,這對我國日益強盛的國防事業來說必定如虎添翼。
為何全球的雷達技術總是大國領頭?
眾所周知,中美俄三國是目前全球公認的世界級強國。相比於次一級的地區強國,這三個國家在雷達專案上的總投入都十分驚人。
原因有兩點,一是大國的國土面積對於雷達防衛有著嚴苛需求。
國境線的長度,也意味著國土防線的長度,若沒有雷達探照技術的支援,國境線上的每一個座標都可能成為境外勢力的突破口。
第二,世界級強國最擔心的是與對等實力國家發生核衝突。
無論是對方的隱身轟炸機,還是水下核潛艇,亦或者洲際核導彈,這些都是大國的秘密武器,幾乎都可以做到在戰區範圍外直接進行發射,解決的辦法也只有擴大自身雷達探測範圍。
而且,為了防止部分資訊誤判觸發了本土自動核反擊程式,還需要提前佈置好更多數量,更多角度的高解析度雷達站,做到資訊取樣全面化,避免引發自身緊張和不必要的外交誤會。
相對而言,一些小國並不是不在乎雷達技術,而是他們在不在乎其實都意義不大。
很多中小國家被核彈瞄準任意一片國土,殺傷範圍都足以覆蓋其全域,根本沒有多少戰略轉移空間。
而且小國本身沒有多少反擊手段,面對一開戰就是“全國保衛戰”的情況,花那麼大代價去研發雷達有什麼意義呢?國小則處卑,這只是歷史的規律罷了。
雷達技術事關大國存亡,不容小覷
從美蘇冷戰期間對於核戰爭打法的多年討論來看,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核戰爭的基本原則“為什麼人類擁有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卻還在不斷增加,這不是非常矛盾嗎?”。
事實上,哪怕是大量的核彈也不能輕易摧毀一個世界級大國,對方總能透過隱藏的核裝置實現對等反擊。
拿俄羅斯舉例,普京就在西伯利亞地區部署了大量的可移動發射平臺,以此規避對方的首輪核打擊。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核彈的龐大基數代表著核反擊能力的變相提高,這是一種戰前威懾。
但是時代在變化,比起核彈威力的一成不變,雷達技術的迅速革新會徹底顛覆現有的大國威懾方式。
試想一下,如果對方擁有更先進的雷達技術,對我方的機動發射車在內的所有核反擊部署情況都瞭如指掌,就一定會使對手產生僥倖心理,嘗試摧毀我方的核反擊力量,以此迫使我方屈服。
只要透過先進雷達的戰前資訊探查夠充分,做到精準斬首,就意味著大國之間的核戰爭不一定代表互相毀滅,而是一種可以分出勝負的資訊博弈。
即使我們換個角度,兩個大國的雷達體系都能做到對對方的全區域探查,那麼相互之間的比拼環節就會落入到“雷達遮蔽能力階段”。
而雷達訊號的干涉技術,向來又和雷達探測技術的先程序度休慼與共。道理很簡單,你只有明白如何去打,才懂得該怎麼去防。
未來的時代必定是戰前資訊的比拼時代。不難想象,大國之間一旦出現雷達技術的較大失衡,其內政外交處於全面被動幾乎就是逃不過的結局,這一點容不得我們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