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長文中介紹到花卉的炒作,後來想了想,不如細數一下我國改革開放後市場上出現各種商品炒作的現象(這裡的炒作商品並不包括房子、股票、虛擬幣等剛需品、證券和虛擬貨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同時也在這裡記錄一下這些當年炒作過的東西。我相信這種炒作是不會有一個盡頭的,但每一次如出一轍的騙局都能吸引到不少新的投資者。對於這些商品,我可能在時間排序上並不準確,因為事情就是這麼莫名其妙地發生。
說起郵票的炒作就不得不說到日本。日本在戰後的50年代末期,國內突然掀起來“炒郵投機”的風潮。1958年4月20日開始,日本郵政省發行的《集郵周》紀念郵票2500萬張,是以前郵票發行量的3倍,但仍然供不應求。隨後5月24日發行的第三屆亞運會紀念郵票發行量達到3000萬張同樣也出現了瘋搶現象。一時間郵票市場上價格翻倍,人們爭先恐後地瘋搶。日本郵政省後來宣告:“發行郵票將採取需要多少就增印多少,絕對保證滿足銷售。”投機客看到此訊息後馬上大量出售,郵票價格直接回落。直到1972年《高松冢古墓保護基金》郵票炒作才成為日本最後一次炒郵行為,該事件起因就是炒家們大肆炒作該系列郵票引起集郵者不滿,導致日本郵政省不得不加量印刷,並承諾在15年內隨時接受無限量訂購。
我國的集郵熱潮主要在於三個階段、1984年末至1985年初、1991年和1997年。在我國改開後最牛郵票應該是庚申猴——簡介 “80版”猴票,它創造了中國郵市投資的經典神話,同時也成為牽動郵市神經的一面大旗。在這個神話締造者下,人們將資金趨之若鶩地投入郵票市場,並眾口相傳“集郵可以發財”。郵票的炒作和其它商品有點不一樣的是它是按照發行稀有度炒作的,如果發行數量越是稀有,該郵票的價格將極容易被炒高。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除了父輩深受當時的集郵風氣影響外,我作為孩子也受到校園的影響。在深圳這裡,90年代的郵商商家可以和學校聯合在校園內開展郵票買賣的,除郵票外還包括火花。這種聯合銷售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但現在回想起來就有被坑的感覺。在當時即使像我們小孩子也會感覺到郵票能夠升值,未來出售必定有利可圖。那個時候我們大家都深受市場炒作郵票的影響。
1997年之後,中國的集郵熱突然出現了大規模的退潮現象,庚申猴票價格出現了下滑,而1992年所發行的郵票出現了打折出售,郵市商家急速萎縮,相關從業人員由2000多萬人直接縮小成200多萬人,整個市場可以用崩盤來形容。當郵票價格被扭曲後,真正賺錢的只有那極少數前期佈局的投機者,後來加入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地雞毛,資金被深套其中,而且價格如此昂貴又把真正的集郵者拒之門外。
隨著郵票退潮後,郵票市場陷入了好些年的低迷狀態,對於大資金入場的人來說就是一張普通的藝術紙,並沒有產生任何溢價,也由於流動性差的問題往往被扔在家裡的床底。我從市場瞭解到庚申猴在2021年單張價格也就在七千到一萬多。不過像國內特別發行的郵票還是有小幅炒作,但大資金退出後都沒有能力掀起大浪,而集郵愛好者也不希望郵票被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