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聲聲辭舊歲,瑞虎躍躍迎新春。除夕過年放鞭炮,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很想知道為啥?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我的老家楚國的地界上,有一種叫作“年”的怪獸。這種怪物在平時是不會出來的,但是到了春節這一天它就會甦醒傷人,一時間人心惶惶。
後來人們發現,年獸雖然強大,但是非常害怕聲響,並且只會在春節的時候出來,彷彿是被人們的年味吸引而來。
後來,人們就透過放鞭炮這種方式,驅趕年獸。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無論是條形還是餅形,長鞭炮一般以“響數”論規格,小型的從100響、200響到500響、1000響不等,大型的從2000響到5000響甚至是10000響、20000響都有。
兒時的記憶中,噼裡啪啦的爆竹聲是過年的標配,如今難得一聞了,尤其是鞭炮炸完的火藥味,總覺得十分好聞。
近年來,因為治理環境汙染,“誤傷”了鞭炮這些產業,無疑也削減了年味兒和氛圍。據說前不久,石家莊第一個申請解除“禁鞭令”,最終以一紙“禁鞭令”公告收尾,看來第一隻螃蟹不太好吃到嘴裡。
清晰記得,大人放鞭炮和禮花,小孩子就撿拾未爆炸的散鞭,哆哆嗦嗦地點燃引線,趕緊向遠處扔去,就像扔掉一個燙手山芋,既緊張又刺激。
再長大一些,就可以去鎮上購買擦炮,往火柴盒或擦炮盒邊上一摩擦,點燃了冒煙了,就趕緊出手,聽那一聲“啪”地爆響,很有滿足感。
擦炮也在日益演進,最初是一聲響,後來有了兩響的,三響的,四響的,可能兩響圖個新鮮,響數越多擦炮越長,新鮮感和經濟性都在下降,賣得最好的也就是一響和兩響,四響的後來乾脆就斷貨不賣了,其實也嫌棄價效比沒人買了。
擦炮還有很多玩法,想聽巨大的聲響效果,就點燃了放桶裡,倒扣過來,“嘭”一聲確實很震撼。村裡老人說,以前村裡打鬼子,槍支不夠,就把一掛鞭炮點燃扣桶裡,確實也能嚇唬人。
如果想看鞭炮的破壞威力,小夥伴們就點燃了塞進塑膠瓶,擰住瓶子口,往往將瓶子炸得“張牙舞爪”“開膛破肚”,滿足了小孩子的好奇心。
還有更刺激的,用擦炮炸牛糞,把擦炮插在牛糞蛋子上,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燃,人就趕緊躲得遠遠的,生怕惹一身。後來,有個村民不知情,路過牛糞堆,被炸了一身牛糞,還被爆炸聲嚇了一激靈。自此,村裡各家大人,就再也不讓孩子炸牛糞了。
我也曾經“戲弄”過表弟,結果被揍了屁股,雖然我是無心的。表弟非要自己玩擦炮,把擦炮捏在手裡讓我點。我點燃擦炮以後就閃一邊了,表弟第一次玩兒沒經驗,也可能是害怕了,魔怔一般愣神了,任憑我怎麼叫喊“快扔掉”,他就是沒反應,一動不動。
最後,擦炮在手裡爆炸了,把他和我都嚇了一大跳。好在鞭炮威力小,表弟抓的位置靠下,那個地方是封堵火藥的泥巴堵頭,沒有出什麼大問題。但是,我也因此受到了責罰。
也有膽子更大的,買組裝的“二踢腳”,威力更大,聲音更響,不過危險性也更大。小孩子一般不讓玩這種鞭炮,據說其他村裡有個孩子被嘣到過眼睛,好在本能性閉眼躲閃,傷勢不重,沒有損傷視力,有驚無險。
大人們買“二踢腳”別有用意,有時候點燃了扔進淺淺的河溝裡,有時候鑿開堰塘的薄冰丟進去,沉到水底再炸起老高的水花,就會有被炸暈了頭的魚,翻著白肚皮浮起來,也算是一種“另闢蹊徑”,不過後來也被禁止了。
我印象中,還有一種摔炮比較安全一點,不用點火,拿起一根往地上扔,就會聽到“叭”的一聲,聽個響而已。雖然也玩兒摔炮,但是沒有擦炮刺激,我很少玩。
還有很多別的花樣,那時候叫“花子炮”,現在稱為煙花。一般在夜裡放,多是女孩子玩兒,樣式也很多:有的點燃後放在地上,煙花就原地轉圈圈;有的裝在筷子長的木棍頂端,點燃後可以拿在手裡晃來晃去,這種煙花火焰小沒啥危險;還有一種需要插泥土裡,點燃後“嗖”地一聲就飛天上,炸開後很好看,據說在東北那裡也叫“竄天猴”。
另外,還有兩種多發連響的禮花,一種是長條狀手持燃放,一種是盒子式落地燃放,一般都在婚禮等節慶日子燃放,成本比較高,危險性也比較大,一般都是大人親自把關,小孩子看看煙花、聽聽聲響,也就很滿足了。
藉此機會,給有緣看到此文的朋友們:拜年了!祝福您及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進步,闔家幸福,虎年大吉!
不知道你小時候都玩過什麼鞭炮?留言區也來說一說吧。
歡迎關注@丁與卯(全網平臺同名),體悟生活哲理,留存時代印記。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歡迎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