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第一次看到“甘地”的照片是在歷史書裡。一個男人瘦骨嶙峋地坐在一架紡車旁。圖片旁邊平淡的文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用道德和良知戰勝了英國殖民者的故事。年輕的我們對此非常崇敬,但是,大家是否懷疑過,英國作為沒有任何道德而言的殖民主義者,為什麼會因為道德而讓步?事實上,印度獨立史的背面,有很多被刻意隱瞞的故事。
所以今天第二期,我就從這些故事出發,來聊一聊印度的獨立史。
1948年1月30日,一聲槍響之後,被印度人稱為“聖雄”的甘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在得知甘地死訊後,寫信說道:“我個人的觀點是,偉人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有時也會成為國家進步的巨大障礙。甘地先生已成為這個國家的最大威脅。他扼殺了所有的想法。他把國會團結在了一起,而國會是社會中所有邪惡和自私自利因素的結合體,這些人對社會生活的任何道德原則都沒有達成一致,除了讚美和奉承甘地。這樣的機構不適合治理一個國家。正如古人所說,有時善來自惡,我也認為善會從甘地先生的死中產生。它將把人們從偉人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獨立思考,並迫使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
大家聽聽,這段論述是不是夠狠?
甘地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婆羅門家庭,富裕到能夠讓他前往英國讀書。此後他前往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南非,從事律師工作長達20年。他在南非的一系列遭遇,促成了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思想萌芽。
甘地在其自傳中說道,當他來到南非時,就受到當地白人的各種歧視。因為在南非的印度人多為苦役,而且簽訂有五年的服務契約,所以當地英國人就以“沙彌”來稱呼他們。慢慢地“沙彌”就成為了當地白人對印度人的蔑稱。而印度人也很有意思,“沙彌”一詞與梵語“主人”意思接近,當印度被這種稱呼叫得不悅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示“沙彌”是主人的意思,我這可擔待不起啊。白人聽完後先是一臉懵逼,然後氣得大打出手。
同時,因為印度人戴著頭巾,當地白人會故意摘下印度人的頭巾,以示羞辱。甘地為了避免這種羞辱,所以帶了一頂英式帽子。
這些內容都出自甘地的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不過,我卻讀出了一股濃濃的阿Q精神勝利法的感覺。所以建議這本書應該改名《阿甘正傳》。這樣才符合該書的氣質。
此後甘地接著寫道:他乘坐火車,因為自己是印度人而遭遇歧視被丟出去。但更讓他憤慨的是,1906年南非殖民當局授予白人公民權,卻沒有惠及印度人。後面他說,正是這些歧視,激發了他的抵抗意識。但如果大家熟讀歷史,就會發現甘地的描述漏掉了一個重要事件“布林戰爭”。
1906年,殖民當局對於公民權的授予,源於布林戰爭結束後與布林議會的協議。而布林人就是南非當地白人,包括法國、德國、荷蘭移民組成的混合民族。
這場改變南非格局的戰爭,要從1899年講起,當時南非的布林共和國發現了大量的金礦與鑽石,掀起了一股淘金熱。
看著瘋狂出土的金礦和磚石,眼紅的英國人表示:雖然這種金礦是在南非布林共和國境內,但依舊是大英帝國的財產,應該留給英國人,然後雙方就金礦歸屬問題展開了坦率地交流,並互相交換了意見。但英國依舊堅持,金礦屬於英國人。布林人當時就被大英帝國的無恥所震撼了,並迅速組織起了一支人數龐大的武裝力量,從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紛紛奔赴前線。並對英國人的各個據點展開了突襲,取得了巨大戰果。隨後不甘示弱的大英帝國,在全球範圍內徵召武裝力量前往南非,鎮壓布林人的起義。整個布林戰爭期間,英國調集了軍事人員總數達44萬之多,而當時布林總人口才60萬人。
1900年,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布林共和國全境淪陷。但布林軍隊依舊沒有放棄抵抗,剩餘的布林軍隊在全國淪陷的情況下與英軍展開了游擊戰。在游擊戰中,數倍於布林人的英國軍隊損失慘重。而英國軍隊為了擊敗善於游擊戰的布林軍隊,決定對南非進行全面佔領,他們在各個地區拉起了鐵絲網,建立了交通壕溝,將南非分成一塊一塊的由碉堡、據點和帶刺鐵絲網組成的複雜網格,以限制布林游擊隊的行動。
同時英國軍隊燒燬農村,殺死牲畜,將大量的布林平民關進集中營之中。在整個布林戰爭期間,26000名布林平民死於集中營,其中絕大多數是孩子和婦女。可以說,當年日本在華北搞得“三光政策”就是對英國布林戰爭時期各種非人類手段的學習和發揚。
英國不但在集中營裡面關押布林人,還將大量的印度人和當地黑人送進了集中營。而我們的甘地同學在幹嘛呢?甘地在1900年,組織了1,100 名南非印度人組成了一支救護隊,為英國軍隊提供救護服務。
看到這個資料的時候,我起碼確認了兩遍,最終確認,甘地在這場戰爭中是幫英國人抬擔架,而不是布林人。要知道,哪怕在當時,布林人的戰爭都得到了世界主流輿論的支援和讚揚。在歐洲,無數德國人、法國人、俄羅斯人等組成志願軍,不遠萬里來到南非與布林人並肩作戰。而甘地,作為一個印度人,卻和英國人相濡以沫。
事後,34名印度領導人,被英國政府授予了女王南非勳章,而甘地就在其中。甘地的這枚勳章,現在被新德里的尼赫魯紀念博物館收藏,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最終,這場布林戰爭從1899年打到1902年。在布林人的堅決抵抗下,英國人損失慘重。直到1902年,布林人依舊能夠對大英帝國發動進攻,不堪重負的英國政府決定和布林人談和。
英國人這次給出的條件極有誠意,首先給予布林人一筆鉅額補償,用來重建家園。其次許諾布林人,在1906-1907年給予南非聯邦的布林人以自治地位。但是,布林強硬派對此拒絕,並表示堅決和英國人打到底。不過強硬派始終是少數,再思考再三之後,布林議會還是決定接受英國人的提議。
到了1906年,英國人信守承諾給了布林人自治的權利,而南非當地的印度人依舊被大英帝國視為二等公民,甘地多次對此表示憤慨。畢竟當英國軍隊在南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布林婦女兒童和印度同胞在英國集中營苦苦求生的時候,甘地卻在昧著良心給英國人抬擔架。所以,當甘地悲憤地提到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時,我們也深感驚訝,因為南非白人只是把他從火車上甩了下去,可英國人呢?
在布林人喜獲公民權的當年,南非當地的祖魯人發動起義,反對當時的殖民政府與布林人。當地白人隨即組織鎮壓,史稱祖魯戰爭。此時的甘地,又對南非祖魯人深表同情,認為他們也是被白人壓迫的民族。然後呢?甘地組織了擔架隊,去支援鎮壓祖魯人的白人軍隊。
甘地認為,這種行為,可以幫助當地印度人,得到南非白人的認可。但是,戰爭結束後,殖民當局沒有興趣將授予南非白人的公民權利擴充套件到印度社群。他自傳中寫道,這導致他逐漸開始對帝國失望,並激發了反抗意識。
所以這裡,我們簡單做個小總結,甘地雖然次次表示自己站在被壓迫者一邊。但無論是布林戰爭,還是祖魯戰爭,甘地乾的都是幫助壓迫者去打擊被壓迫者的事情。
甘地去幫助壓迫者,以為自己能成為壓迫者的一員,結果英國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給予印度人應有的權利。而布林人,堅決進行武裝反抗,反而被英國人所承認,併成為了南非的統治階級。
所以還是偉人看得清楚: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這也是為什麼1949年之後,燒殺搶掠的外國鬼子,都變成了優雅的紳士,遠方的文明人。特別是在朝鮮戰爭,我們暴打了十六國聯軍之後,西方的文明程度與日俱增。
在經過了南非的各種事情之後,甘地決定,帶著他的經驗回到印度。本來,南非布林人的年年血戰,已經給那些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民族指出了一條明路,印度當地也有不少激進組織準備學習布林人的經驗,與英國進行血戰。但隨著甘地的迴歸,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甘地1915年回國,帶著南非社會活動家的身份,不斷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歷史往往就是這麼耐人尋味,甘地所組織的兩場運動,最終都以英國當局的退讓而告終,這給了甘地巨大的聲望。事後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英國正面臨一戰的巨大壓力,迫切需要維護印度的社會穩定,所以給了甘地僥倖的成功,但無論如何,甘地藉助這些運動的勝利,在印度站穩了腳跟。而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推到全國的,是一場讓印度無法忘記的悲劇“阿姆利則慘案”
上一期我們說到,印度人對於英國在一戰期間的行動予以了堅決的支援,並希望在戰爭後取得自治地位。而一戰結束後,英國人對此沒有半分打算,當印度人得知英國人的態度之後,不禁高呼“臥槽,太特麼無情了” 。
被傷透了心的印度人,立馬在各地組織起了針對英國人的抗議。在1919年的4月13日,當地群眾在阿姆利則的札連瓦拉園舉行和平抗議,當地英軍指揮戴爾帶著軍隊趕到此地。本來按照之前印度的抗議劇本,盾一檔,棍一甩,邊喊口號邊散開,大家誰也不耽誤誰。結果戴爾這傢伙,不按套路出牌,門一關,路一鎖,重機槍拉起火。
在和平示威的大環境下,英軍直接用機槍掃射印度群眾,慌忙不及的印度群眾瘋狂逃竄,而大門和道路早已被關閉。英軍不斷射擊,事後統計,印度人民傷亡高達1500多人。那一天,鮮血染紅了花園,戴爾因此得到了殖民政府的嘉獎。
印度群眾被殖民當局的行為給徹底激怒了,全國各地都在呼籲進行武裝反抗。無數印度人向國大黨投來了堅決的目光,他們作為印度人的代表被給予厚望。無數群眾向其發出呼籲,要求國大黨採取行動。而我們知道,國大黨就是一群資產階級組成的政黨,他們的秉性可以用一首詩來形容:自治誠可貴,獨立價更高。若你有機槍,兩者皆可拋。當年國大黨可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面對英國人的機槍,所以一時間根本拿不定主意。
但當時印度的局勢已經一觸即發,如果國大黨敢坐視不管,其長期積累的政治信譽,必然會因此徹底破產。現在一個難題擺在了國大黨面前,他們既不敢去幹英國人,又不敢不幹英國人。這時候,甘地帶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走上了歷史舞臺。如果我們現在將自己置於當年國大黨的境地,不得不說,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高明。他本質上是在假裝幹英國人,但卻可以讓印度群眾以為,國大黨在狠狠地打擊英國人,而英國人知道,他們並沒有。
可以說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拯救了處在困境中的國大黨,給了他們一個可以使用的鬥爭手段,讓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跪在地上高喊口號。在1920年,甘地被任命為國大黨全國運動的代表,負責領導全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在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同時,一名叫錢德拉-鮑斯的年輕人,對甘地的行動提出了質疑。在1921年的一次會議中,甘地譴責暴力行為,而鮑斯則認為,為了反抗殖民統治,應該用盡一切手段,而暴力革命,就是其中之一。最終甘地解答了鮑斯的種種疑惑,並向他許諾,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將會給印度人民帶來解放,鮑斯最終也被其說服。而甘地絕對不會想到,這個年紀輕輕的國大黨員,會給未來的印度歷史帶來一場風暴,並與他一道促成了印度的最終獨立。
隨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不斷深入,英國人終於有了危機感,他們在1922年,將甘地以煽動叛亂為名,送進了監獄。在甘地進去之後,國大黨分裂成了兩派,一派支援國大黨以合法形式,參與議會鬥爭,放棄非暴力運動。而另外一派,決定繼續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一派的領袖,就是錢德拉-鮑斯。
這時候,英國人猛然發現,逮捕了甘地之後,印度的各種政治運動一點也沒有減少,反而還有向暴力轉變的傾向。他們考慮清楚之後,決定釋放甘地,就這樣本來被判六年的甘地,在僅僅關押兩年之後,就被放出來了。
1930-1933年,為了迫使英國人讓步,甘地組織了第二次全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這時候錢德拉鮑斯發現了問題,他對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前景,產生了懷疑。1934年,其所撰寫的著作《印度的鬥爭》開始發行。
在這本書中,鮑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裡只講幾個重點:
第一、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必然失敗,甘地瞭解印度人民的特性,卻沒能認清對手的殘暴。同時甘地扮演著無法調和的二元角色,既要發動人民又要說教約束。
第二,國大黨內部存在大量政治分歧,而這些分歧不斷削弱印度獨立的力量,黨內成員對於非暴力、賤民問題、紡紗與土布問題以及婦女問題不斷爭執,最終導致不能力往一處使。
第三,印度的獨立,必須依賴於一個團結統一的政黨,並具備一定的軍事紀律,而且要進行暴力鬥爭。
這時候的錢德拉鮑斯,在絕望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而在1938年,錢德拉鮑斯當選國大黨主席。當選黨主席之後,鮑斯首先致力於將國大黨建設成一個目標統一的政黨,同時他看到了印度的發展問題,在其任期內建立了印度計劃經濟委員會,企圖效仿蘇聯快速工業化的路線,爭取在獨立後建設起印度自己的強大工業。
到了1939年,二戰的陰雲正在世界的上空籠罩。鮑斯認為,印度獨立的最好時機,已經來到。當時印度高層態度分成三派,以甘地為代表的非暴力鬥爭派,既不鼓勵印度人支援英國的戰爭,也不乘人之危號召印度群眾對英國統治予以反對。他們提出了退出戰爭的口號,企圖在二戰中將自己置身事外。
以尼赫魯為代表的一派,人數最多,被稱為策略鬥爭派。他們認為可以利用當前戰爭環境對英國施加壓力,實現有條件獨立。利用英國人急需印度人力物力的心理,來迫使英國讓步。
而錢德拉鮑斯更為激進,他所代表的少部分印度人認為,當前戰爭環境是印度獨立的唯一機會,需要儘快進行暴力革命,脫離英國的掌控。
1939年4月,錢德拉鮑斯組織大會,要求國大黨對英國當局發出最後通牒,並準備號召群眾,進行全面鬥爭。但這項提議,遭到了甘地和尼赫魯的堅決反對,在他們的鼓動下,國大黨成員對於鮑斯集體發難,最終導致了該方案流產。此後,錢德拉鮑斯又遭到 15名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成員中的 12 名成員的集體辭職抵制。面對這種困局,錢德拉鮑斯被迫於1939 年4 月29 日辭去國大黨主席。鮑斯沒有想到,當自己提出武裝抵抗,以爭取印度獨立的時候,第一個反對的不是英國人,而是自己的同胞。
絕望的錢德拉鮑斯,與其他激進派一起組建了前進同盟,並提出了一個設想,在境外組織印度軍隊,然後反攻印度本土。當時所有印度人都沒想到,鮑斯最終會將這個想法實現。
1941年,被英國監視的錢德拉鮑斯,偽裝成一名學者離開了加爾各答,他從孟加拉灣一路走到了白沙瓦,他走上了一條通往喀布林的危險而艱鉅的旅程。他的計劃是從阿富汗進入蘇聯,並在斯大林的幫助下將英國人驅逐出印度。他在離開故土,前往海外尋求援助之時,給他的同胞留下了最後一條資訊說:“我要對我的同胞說,別忘了,對一個民族最惡毒的詛咒是繼續做奴隸。不要忘記,最嚴重的犯罪是向不公正和壓迫妥協。同時請記住,最高的敬意是與不平等作鬥爭,無論代價如何。”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帶著必勝的決心,錢德拉鮑斯來到了蘇聯。但非常遺憾,因為納粹德國的進攻,蘇聯與英國達成了同盟。所以蘇聯人拒絕幫助鮑斯。在4月9日,錢德拉鮑斯決定履行他的諾言,為印度獨立不惜付出一切。他在德國人的幫助下逃到了柏林,並遞交了一份合作備忘錄,他將在德國的幫助下,組織印度人,去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當時的納粹德國,對於任何能夠傷害英國人的舉動,都是一萬個支援。所以鮑斯的建議很快就被德國人所接納。在鮑斯的組織下,印度自由電臺和印度黨衛軍開始組建。但鮑斯後面發現,因為德國軍力不足,本來用來反攻印度的部隊,卻被德國投入了蘇德戰場。鮑斯只能拿出地圖一算,從蘇聯前線到印度,將近2000多公里,而且看著蘇聯那猛烈的攻勢,鮑斯再糊塗也能想清楚,這條路,回不到家。
在德國無法施展的鮑斯,乘坐著U型潛艇,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所佔領的新加坡。這是鮑斯一生中爭議最大的決定。
鮑斯從進行獨立鬥爭開始,就對中國充滿好感。他認為,中國人民對於殖民者的堅決抵抗,是中國沒有像印度一樣徹底沉淪的重要原因。他在不少場合,鼓勵印度青年學習中國的抗爭精神。
所以當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後,錢德拉鮑斯對日本侵略者不斷譴責。他寫道“在中國經受磨難的時候,我們的心卻與中國在一起。為了其自身和全人類,中國必須要生存下去。從鬥爭的灰燼中,她將如以往多次那樣鳳凰涅槃”。
當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致函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呼籲印度給予處於抗戰中的中國軍民以援助。而尼赫魯對此並未作出回應,1938 年 2 月鮑斯接替尼赫魯任國大黨主席,他立刻組織向中國派遣醫療隊,以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卓克華、木克華、愛德華、巴蘇華、柯棣華在內的五位醫生組成工作隊來到了中國,在延安展開了工作。其中柯棣華醫生,於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河北前線犧牲。
在醫療隊起程之時,錢德拉鮑斯對醫療隊成員說“我們深知,在中國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我們所能給予的禮物是十分菲薄的。但在這份薄禮後邊,是印度人民的精神。”
而現在,錢德拉鮑斯站在了歷史的反面,與日本簽訂了盟約。他組建的自由印度政府成為了日本法西斯的東亞共榮的一員,與汪精衛同席而坐。在這之前,日本計劃建築一條由暹羅到緬甸的鐵路,這條250英里的道路,徵調了7萬印度勞工,在日本殘忍的虐待之下,幾萬工人殞命於東南亞的密林之中。當知道這則訊息後,錢德拉鮑斯悲涼的說道:“這就是印度不能自已獨立的代價”。也許直到這一刻,他終於明白,什麼叫付出一切代價。
1942 年 8 月 8 日,印度國大黨認為鬥爭時機已經成熟,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退出印度決議”。次日,英國政府將國大黨高層逮捕,並送入監獄。印度各地都發生了大規模逮捕行動。隨著領導人入獄,退出印度運動的主導權轉入印度各地的普通民眾手中。甘地的非暴力策略只持續了兩個月,此後暴力浪潮席捲而來。殖民政府原以為印度人會以非暴力回應,但暴力行動的規模和強度令殖民政府措手不及。11 整條鐵路線被摧毀,電報線被切斷,電線杆被拔起,政府商店和郵局被損壞。1942 年,殖民政府動用了所有力量來鎮壓叛亂,但相關破壞舉動一直持續到 1943 年。
同年在新加坡建立的印度自由政府,第一時間向英美等國宣戰,但錢德拉鮑斯拒絕向蘇聯和中國宣戰。他認為蘇聯是社會主義的核心,而中國,是反抗外族侵略的偉大榜樣。在錢德拉鮑斯的領導下,印度國民軍再次重組,這是印度自由政府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軍隊。
印度國民軍,大部分人員來自被日本俘虜的印度戰俘。他們之前為英國人作戰,現在為日本人作戰。而錢德拉鮑斯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深入軍隊宣傳自己的思想,告誡他的同胞,他們應該去為了自己,為了印度的最終自由而戰鬥。一時間,“印度必勝!““進軍德里!”等口號響徹雲霄。隨著宣傳的不斷深入,上萬名印度平民加入了印度國民軍,將印度國民軍擴充了整整一倍。
更為震撼的故事,發生在章西女王營。錢德拉鮑斯以印度著名英雄章西女王為其命名,希望招募一些印度女性,一同投身這場戰爭中。在保守傳統的印度,能有如此認識可謂難得。更為可貴的是,在訊息傳出後的第二天,就有173名女性前往報名,最終章西女王營招募了500名印度女性。其中就包括後來的印度共產黨的高層拉克希米·薩加爾,她以醫生的身份加入了這場鬥爭中。
1944年3月,為配合日本發動的英帕爾戰役,印度國民從緬甸對英軍發起進攻。印度國民軍肖卡特·馬利克上校帶領的“突擊隊”偽裝成英印軍隊,成功突破英軍防線,佔領了曼尼普爾附近的莫伊朗格。這是印度國民軍的高光時刻,也是其第一次將自由的旗幟插在印度的土地上,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從他們選擇與日本合作開始,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1944年4月,中國遠征軍新22師、新38師、新30師、第14師、第50師發動戰役,歷經3個月攻克密支那。6月1日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第11集團軍於雨季強渡怒江,20集團軍血戰3個月克復騰衝。7月1日遠征軍第8軍圍攻松山,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前後組織九次衝鋒,最終於9月攻破敵陣。此後不斷連克數城,與駐印遠征軍形成鉗形攻勢。而6月開始,印度英軍也同時發起反攻。日軍在一連串的打擊下丟盔棄甲,傷亡慘重,印度國民軍也在此情況下不斷潰逃,最終在1945年向英軍投降。當大勢已去之後,錢德拉鮑斯坐上飛往蘇聯的飛機,準備去做最後一搏。但是,在飛機起飛後,因為機械故障,飛機失事,機毀人亡。
錢德拉鮑斯的死亡,並沒有給印度國民軍的故事畫上句號,一場改變印度歷史的審判即將上演。1945年11月,大量印度國民軍俘虜被押解到德里的紅堡,英國人在此地以叛國罪審判他們。但事實證明,對於英國人而言,這場審判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之前因為戰時新聞管制,印度國內對於印度國民軍的故事並不瞭解。而隨著英國人審判的不斷深入,更多的故事開始浮出水面。日本人是邪惡的法西斯,但捫心自問,英國人在印度的所作所為又比日本人善良多少。所以慢慢地,印度群眾開始同情那些被審判的印度國民軍戰士。
而之前堅決反對武裝起義的尼赫魯,也被印度國民軍的行徑所感動,他拋棄與錢德拉鮑斯的成見,親自為他的戰士辯護。後來他說道:如果我知道鮑斯所做之事,我會去緬甸的叢林與他並肩戰鬥。同時他也敏銳地發現了,英國人審判國民軍的陰謀,並指出,這不是對印度國民軍的審判,這是對所有印度人的審判。
印度媒體不斷報道著印度國民軍和錢德拉鮑斯的故事,印度群眾被其愛國熱情所感染,“印度必勝!““進軍德里!”這些口號慢慢地也開始在民間不斷傳播。無數的低吟最終會聚成了響亮的口號,短短几個月時間,上百次罷工、示威、遊行在印度大地上上演。
1946年2月,因為英軍的苛刻對待,印度海軍80餘艘艦船,2萬多人舉行集體罷工。他們對英國人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釋放印度國民軍在內的全部政治犯。第二、英國軍隊撤出印度。
同時,罷工艦隊自稱為印度國民海軍,並喊出“印度必勝”的口號。驚恐中的英國殖民政府向當地調集武裝力量,進行鎮壓。當鎮壓的火炮在艦船旁炸響,所有罷工艦隻集體開炮還擊,罷工正式升級為起義。
最終這場起義在國大黨的協調下結束,但他加深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恐懼。20年後,在印度獨立的週年討論中,當時的英國高階專員約翰·弗里曼透露,1946年的海軍起義,是英國離開印度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認為,印度武裝力量已經不在服從於殖民當局,1857年大起義的故事正在拉開帷幕,而一旦人數200萬人的印度陸軍也展開行動,在印度的英國人將會被殺到最後一個。
約翰·弗里曼說得一點也不錯,錢德拉鮑斯和其激動人心的故事,鼓舞了無數印度人,愛國主義的火焰照亮了印度大地。印度國民軍的口號已經開始在整個印度軍隊中流傳,當時不少印度軍人一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印度必勝”。印度歷史學家哈扎拉·辛格教授在評價此事時說:即使失敗,印度國民軍也成功地敲響了殖民主義的喪鐘。
這才是真正的印度故事。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過是給他們的失敗戴上一層虛偽的面具。就如同生活中一些人,總愛說自己吃軟不吃硬,但如果你和他講道理、苦苦規勸,他就會對你的合理述求不聞不問,胡攪蠻纏。最後當你氣急敗壞一拳打過去,他卻溫順得像只羊一樣。所以,所謂得吃軟不吃硬,所謂的獨立源自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都不過是在掩飾他們最為恐懼的行徑,那就是武裝革命鬥爭。而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民族的解放,有,且只有這麼一條正道。
不過,印度的獨立,是一場不完整的獨立,今天印度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追溯到這裡。所以下一期我們繼續梳理印度獨立後的施政故事,聊一聊這種不徹底的鬥爭,給印度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大家別忘了一鍵滴滴滴,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參考文獻:
1、《被遺忘的軍隊》 Peter W. Fay
2、《Bose Hastened India’s Freedom》 Prof Hazara Singh
3、《Article on Indian National Army 》 Muktadir Arif Mohammad.
4、《我追尋真理的故事》 甘地
5、《精神的力量”:論甘地非暴力反抗運動的理論基礎》黃迎虹
6、《二戰期間馬來亞印度人民族主義運動研究》 安東程
7、《錢德拉·鮑斯對中國抗戰的態度轉變及原因》 王亞林
8、《蘇巴斯·錢德拉·鮑斯與日本 林承節》
9、《印度國民軍歷史興亡中的日本因素》 葉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