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威武的滿清八旗軍在吳三桂的引導下浩浩蕩蕩地進入中原,由此開啟了大清朝長達兩百餘年的統治。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廷衰敗,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三方勢力劃分天下,涿鹿中原,最終還是滿清取代了明朝。
然而,清政府入主中原,實則有相當大的偶然性。
起初,吳三桂本想著投降於李自成,最終投靠的卻是多爾袞,這也是清軍得以入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既然如此,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吳三桂按最初的想法投降李自成,將清軍阻擋在關外,那中華大地又會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山海關為京城之門戶,但其實在山海關失守之前,大明王朝已經分崩離析了。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京城,崇禎帝自盡於煤山,北方大片地區皆屬大順所有。
殘存的明皇族往江南地區逃竄,於是便有了南明;他們想要效仿南宋一樣,劃江而治,企圖以此為根據地,盼東山再起之日,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南明依舊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四川依靠天然地勢,易守難攻,當時張獻忠盤踞於此,於是他自立為帝,建立了大西王朝。
由此可見,當時的天下有四方勢力,即滿清、大順、大西、南明。在這四方勢力中,大西只想當個“山大王”,南明欲依靠江南沃野養精蓄銳,暫時不會有大動作,比較活躍的就只有大順和滿清了。
滿清垂涎中原已久,沒想到卻被大順捷足先登了,趁大順根基不穩,必然會加快入關;目標沒變,只不過滿清的對手從明朝變成了大順。
這大概就是當時的天下格局。這有點像當時的北宋遼西夏對峙時期,遼的軍事實力強,西夏自成一體,看起來宋朝很難對付,實則關外有金在制約著遼,於是在金與北宋的聯合下,遼國被滅。
但令宋朝想不到的是,送走一個,又來一個,而且更強,胃口更大!
1127年,金率軍南下,如猛虎下山,一舉攻破北宋都城汴梁,直接把兩個皇帝給擄走了,這兩個“幸運兒”就是宋徽宗和宋欽宗,這一事件就是讓整個宋朝都因此蒙羞的“靖康之恥”!
此戰之後,秦淮以北所有地盤皆被金軍佔領,宋朝南遷,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
同樣的道理,在南宋西夏和金對峙時期,金的實力很強,西夏自成一體,南宋看起來很難受,其實,北方高原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存在,它就是蒙古。
最終的結果是,蒙古國以排山倒海之勢,接連滅了西夏、金朝,於1271年成功建立元朝。南宋雖然熬死了這兩個老對手,終究還是在五年之後,也就是1276年,被蒙古國給滅了。
問題來了,這裡為什麼要提宋朝與鄰國的兼併歷史呢?前文已經說明,明末四方勢力像極了宋朝時的天下格局。
假如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參照宋朝時歷史發展方向,滿清(後金)會先統一蒙古諸部,再轉頭進攻大順。
然而,當我們把眼光放更長遠時,我們會發現,在滿清的大後方,再次崛起了一股新興勢力,它們就是沙俄!
從19世紀開始,沙俄就在逐步蠶食我國北方地區。即使滿清把大順給滅,北方的沙俄可能會重演歷史,當初蒙古能滅掉西夏、金朝、南宋,沙俄也有可能滅掉大西、南明、滿清,建立一個像元朝一樣的朝代。
然後沙俄經歷一戰,中原重新被本土朝代取代,然後我國繼續朝著固有的歷史軌跡發展,雖然過程可能會有些不同,但情況大抵如此。
其實封建王朝本就來到末路了,清軍入關成功與否皆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格局,但封建思想在當時的國人心中已經是根深蒂固了,不破不立,必須要有一種新興思想來使國人變得清醒,雖然我們常常糾結於過去西方列強對中華大地的打擊,但正因於此,使中華大地得到了蛻變,使我國現在能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