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時期,雖然朝鮮戰場上的火力非常密集,但依舊發生了白刃戰。當時的美軍因為營養充足,所以和志願軍在身體素質上差異巨大。但是明顯比志願軍高一頭的美軍,卻不敵志願軍。所以在朝鮮戰場上的白刃戰中,美軍為何不敵志願軍?
造成這一現象的最大原因是雙方的戰鬥經驗,美軍從二戰時期就信奉火力萬能論。我們都知道日軍的刺刀戰水平很高,當時在太平洋海島上,美軍硬生生的靠火力擊敗了日軍。等日軍端著刺刀衝鋒時,美軍就架起機槍和火焰噴射器大量殺傷日軍,這使得美軍更加不重視白刃戰。
我軍則正相反。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就長期處於後勤物資不足的狀態,再加上當時日軍也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有彈藥不足的問題,所以中日軍隊當時會相當“默契”的進行刺刀戰,久而久之,我軍戰士積累了相當深厚的經驗。
後來我軍將刺刀戰編入了軍事教材,要求每一位戰士學習,所以一直到抗美援朝時期,我軍都還有刺刀訓練。等到了朝鮮戰場上,我軍在白刃戰水平上超出了美軍一大截。等到雙方需要展開白刃戰時,美軍自然是被砍瓜切菜。
另外,中美軍隊在心境上也造就了雙方的白刃戰能力差距。白刃戰是一種搏命鬥狠的作戰方式,在一方殺氣騰騰,一方從來沒用刀子殺過人的情況下,自然是殺氣騰騰的那一方會獲得白刃戰的勝利。
從二戰到朝鮮作戰,我軍有大量士兵是從白刃戰中的生死搏殺中活下來的,美軍雖然在戰場上也會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拿著槍和敵人作戰和拿著刀和敵人生死搏殺是兩個概念。
而且縱觀整個抗美援朝,美軍在前三次戰役時都處於撤退狀態,每一個美軍想的都是怎麼離開朝鮮半島,這讓美軍當時的心境更加怯弱,從而不敢和志願軍拼死搏殺。這樣的兩撥人在戰場上展開白刃戰,誰贏誰輸是早已註定的事情。
不單單是美軍,當時我軍還和澳大利亞發生過刺刀戰。在1950年10月時,澳大利亞軍創下過以受傷7人為代價,刺死270名朝鮮軍,俘虜兩百多名朝鮮軍的記錄。當時聯軍一方認為澳大利亞軍是朝鮮戰場上白刃戰最勇猛的部隊,但僅在一個月後澳大利亞軍就遇到了我軍。
在清川江戰役中,志願軍39軍117師350團1連在掩護大部隊撤離時,全連三十名戰士碰上了上千名澳軍。我軍迅速依託有利地形展開阻擊,等澳軍靠近後,雙方更是展開了白刃戰。
這一次白刃戰我軍陣亡不到10人,澳軍陣亡12人,重傷64人。在澳軍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軍還有二十多位戰士撤出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