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最先是南北朝鮮之間的爭鬥,“聯合國軍”和中國先後介入戰爭之後,這場戰爭實質上演變成為中美之間的較量。
這場戰爭打了近三年,最終以簽訂停戰協議為標誌結束了戰爭。
那麼,誰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
是美國?中國?南朝鮮?北朝鮮?還是參與“聯合國軍”的其他十五個國家?
包括本人在內的許多人都這麼認為:
其一,中國在戰爭中打出了國威、軍威,讓“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
但是,中國人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其二,朝鮮戰爭起自“三八線”,最後又止於“三八線”,一切迴歸到了原點,卻把三千里江山打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所以,南北朝鮮都算不上這場戰爭的贏家。
其三,美國興師動眾、漂洋過海來朝鮮攪局,最後不僅沒能掌控戰局、達成所願,還不得不向中國乞求停戰談判。
對於一貫橫行天下、鮮有敗績的美國來說,他們絕對算不上這場戰爭的贏家。
其四,日本才是朝鮮戰爭佔便宜最多的隱形的贏家!
有朋友這麼比喻: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日本就是那個在“鷸蚌相爭”時“得利”的那個“漁翁”。
也許有人要問,“聯合國軍”的兵源來自包括美國、南朝鮮在內的十七個國家,日本並不在這十七國國家之中。
那麼,日本又是如何佔朝鮮戰爭的便宜、不吭不哈地成為隱形的贏家的呢?
朝鮮戰爭中鮮為人知的日本元素
在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資料中,我們很少(或者沒有)看到過與日本相關的人和事。
但是,一部《長津湖·水門橋》的熱映,讓人們記住了一件事情:
當志願軍吃盡苦頭,就要圍殲美軍陸戰一師時,陸戰一師那些殘兵敗將卻從水門橋逃跑了。
按理說,志願軍早就切斷了美軍陸戰一師唯一的退路,負責“斷敵退路”的志願軍戰士曾經連續三次炸斷水門橋。
然而,美軍卻很快就修好了水門橋。
志願軍第三次炸燬水門橋之後,美軍乾脆空投了一座M-2型全鋼結構橋樑,直接架在了斷橋之上。
最後,志願軍戰士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陸戰一師從水門橋全身而退,揚長而去。
這座M-2型鋼結構橋樑的製造者是日本“三菱重工”。
“三菱”在中國的名氣很大,許多中國人都知道“三菱帕傑羅”、“三菱空調”,甚至還有“三菱”牌的電飯煲。
但是,人們也許並不知道,三菱不僅能夠生產空調、汽車,還能生產戰鬥機、艦艇、潛艇、坦克、裝甲車。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廠,它生產軍工產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菱重工就生產了18000架戰鬥機。
三菱重工的“零式”戰鬥機一度“打遍亞洲無敵手”,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的時候,“零式”戰鬥機就讓美國人吃了不少苦頭。
二戰結束以後,美軍佔領了日本,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覆轍再招惹是非,美軍把三菱重工肢解為三個公司。
三菱重工因此一度喪失了大批次生產軍工產品的能力。
朝鮮爆發戰爭的時候,三菱重工被美國人“復活”了。
重新整合後的三菱重工集造船、航空、航天、核能、電力、交通等優勢於一體,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又有了大幅提升。
因此,對於三菱重工這樣的軍工企業來說,生產(定製)一套M-2全鋼結構橋樑這樣的事情根本沒有什麼難度。
有人做過這樣的假設:
除了日本的三菱重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東南亞地區沒有一家工廠能夠趕製出一座M-2鋼結構橋樑。
倘若那樣的話,美軍就不可能第四次修復水門橋,美軍陸戰一師那些殘兵敗將也就無路可逃了。
那麼,志願軍長津湖戰役的戰果將無比輝煌!
當然,歷史就是歷史,由不得重新來過。
不過,歷史也客觀記錄了一個事實:日本三菱重工間接參與了朝鮮戰爭。
當然,三菱重工也從美軍那裡拿到了一大筆錢,同時接到了美軍更多的軍火訂單。
除了三菱重工那座M-2鋼結構橋樑之外,近年來,還有朝鮮戰爭時期日本直接參戰的一些舊聞不斷被披露出來。
眾所周知,“聯合國軍”由美國等十七個國家的軍隊共同組成。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聯合國軍”,還有一支由日本人組成的“編外”軍隊也直接參加了朝鮮戰爭。
那是一支有47艘掃雷艇、1200名前日本海軍士兵組成的掃雷部隊。
他們的任務是:在美軍的統一指揮下,排除朝鮮人民軍預置在海港、碼頭等水域的大批水雷。
當時,日本海上保安廳還保留著350艘掃雷艦,隨艦人員多達上萬人。
讓日本軍隊參與朝鮮戰爭,這當然是美國方面的安排。
日本方面也沒有拒絕美國人的旨意,更何況,類似的事情日本人以前也沒有少做。
比如,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閻錫山)就曾把數萬本應繳械投降的日本兵招入麾下,利用他們與解放軍對抗。
當然,那夥日本兵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些日本兵都被解放軍消滅殆盡。
據聞,解放軍戰士對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獻血的劊子手恨之入骨,每每刺刀見紅,手下毫不留情。
相比之下,日本掃雷部隊那些士兵要“幸運”得多。
因為沒有與中朝軍隊直接交戰,他們因此也就不必擔心被中朝官兵直接痛打。
但是,“善惡終有報,蒼天饒過誰”。
這些日本兵中的不少人最終還是把性命丟在了朝鮮。
在朝鮮元山、海城等地的海面展開掃雷作業的時候,日本兵雖然掃除了一些水雷,也有數十人觸雷身亡,或者跌入大海、葬身魚腹。
完成掃雷任務之後,美軍向日本方面支付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軍費。
除了呼叫日本掃雷部隊之外,美軍還向日本招募了大批運輸船隻,在仁川和元山登陸中,就有數以千計的日本船工參與其中。
更有一些日本人直接去了朝鮮戰場,他們大多充當美軍的翻譯、司機、廚師和勞工。
必要時,美軍也給這些日本人配發了槍支,讓他們一起參與作戰。
一位英國記者就在報道中披露:在前線的戰壕裡,他曾經發現過幾具日本人的屍體。
不過,日本直接(或間接)參戰的事情一直沒被美、日官方承認。
所以,世人都以為志願軍的對手只是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不知道還有日本這支“編外”軍隊。
“朝鮮特需”救活了日本,日本大發戰爭財。
在二戰末期,美國把日本許多城市的工廠炸得七零八落,兩顆原子彈更是抹去了日本的兩座大城市。
因此,戰後的日本經濟可以用慘淡和凋敝來形容。
日本一直都想要擺脫目前的困境。
朝鮮戰爭的爆發恰好給日本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這個時候,美國開始逐漸放鬆了對日本的管制。
對日本偷偷摸摸恢復軍工生產這樣的事情,美國也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心照不宣的態度。
反正,除了航母、戰鬥機、導彈、原子彈等特別敏感的武器裝備,日本人生產什麼武器美國人都不管。
另外,作為朝鮮的近鄰,美軍把整個日本都當作了自己的軍事基地和戰略物資供應基地。
美軍把海量的軍需訂單交給了日本,朝鮮戰爭龐大的武器、裝置、日用物資需求一下子救活了大批日本企業。
(日本人稱之為“朝鮮特需”)
以美軍需要的汽車為例。
戰敗後的日本汽車工廠一度成為廢墟,幾乎所有的汽車生產廠都開不了工。
即便勉強能夠開工生產,也因為資金短缺、賣不出去而開開停停,難以正常生產。
美軍的訂單一到,這些汽車生產廠家一下子“滿血復活”,為完成美軍的訂單任務,這些汽車廠商都開足了馬力,加班加點高速運轉。
這種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生產狀態一直保持了近三年,日本汽車生產廠商賺得盆滿缽滿。
據《豐田汽車二十年史》記載:“因為有了美軍數目龐大的訂貨單,我公司得以擺脫危機,工人的罷工和騷亂情況也因生產的恢復而平息。”
豐田汽車當時接到的是製造軍用卡車的訂單,美軍幾乎所有的軍用卡車都產自豐田公司。
再以生活日用品為例。
在美軍的帶動下,“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所需的生活用品全部都從日本採購。
相較於軍火,生活日用品的需求量更加龐大,整個“聯合國軍”每天都在消耗海量的生活日用品。
雪花一樣飄來的生活日用品訂單又救活了一大批日本中小企業。
此外,日本還承接了美軍飛機、坦克等大型裝備的維修保養業務。
這種業務的訂單量比不上生活日用品,卻有極其豐厚的利潤。
維修這些裝備需要大量配套的零部件,又有一批日本企業接下了這個“包賺不賠”的活兒。
據統計,朝鮮戰爭期間,美軍使用的汽車76%由日本生產,“聯合國軍”使用的紡織品、塑膠盒、塑膠箱等物資有60%產自日本。
凡此種種,都有力地拉動了日本經濟的快速復甦和高速發展。
據日本官方統計,在近三年的朝鮮戰爭中,狹義的“朝鮮特需”累計金額達到12.8億美元,廣義的“朝鮮特需”累計金額更是達到驚人的23.8億美元。
反映到日本的外匯儲備量之上,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外匯儲備僅有2億多美元。
到了1952年末,日本的外匯儲備達到了11億多美元,外匯儲備總額整整增長了四倍。
對此,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興奮地說:“對於日本的經濟安定來說,朝鮮戰爭的發生是一件非常有影響的事情。”
顯而易見,吉田茂肯定了朝鮮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你甚至可以這樣理解:
日本人希望這場戰爭一直這樣打下去,這樣的話,日本將可以賺取更多的美金,救活更多的企業。
因此,日本對美軍“有求必應”,美軍需要什麼,日本就生產什麼。
不過,精明的日本人也沒少敲美軍的“竹槓”。
美軍陸戰一師被困長津湖之際,美軍急需在水門橋架設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美軍給三菱重工的時間不多,質量要求又特別高。
三菱重工就找準時機狠狠地賺了一筆。
他們不僅說服美軍一次定製了兩套M-2鋼結構橋,還巧立名目,多收了美軍一筆數目不菲的“加急費”。
匪夷所思的是,美國居然默認了日本人的這種做法。
美國人為什麼如此大方?
美國駐日大使墨菲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
“如果不是把日本列島充分調動起來,讓日本這個國家變成了一架生產能力超強的軍工機器,美軍在朝鮮作戰就會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說,美國和日本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各有企圖,各取所需,如此而已。
總而言之,朝鮮戰爭救活了日本,讓日本大大地發了一把“戰爭財”,日本因此迅速恢復了元氣。
因為有了所謂的“朝鮮特需”,日本從一片廢墟中走了出來。
有了“朝鮮特需”帶來的那筆不義之財,日本開始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
從1955開始之後的近二十年間,日本經濟一直保持了9%的平均增長率,並在1968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就連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都直言不諱地說:“朝鮮戰爭是神靈的禮物”。
說到這裡,“誰是朝鮮戰爭最大的、隱形的贏家”這個問題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因為這場戰爭,新中國不僅實現了“保家衛國”的初衷,同時也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全世界人民的刮目相看,從此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再看日本,他們穿上了美國人為他們縫製的“嫁衣裳”,悄無聲息地發了一通“戰爭橫財”,從而擺脫了窮困潦倒,步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因此,佔盡便宜的日本無疑就是那場戰爭最大的、隱形的贏家。
而在朝鮮戰爭中“赤膊上陣”的美國人卻一無所得,最終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尷尬結局。
這正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