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在閱讀前,先點選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援,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並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本人後續將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較為熟知的濰縣戰役又被稱呼為膠濟路中段戰役,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場城市攻堅戰。
而在這場城市攻堅戰中,有1432位解放軍指戰員為此付出了生命,用生命譜寫了曲悲壯的英雄讚歌。
濰縣戰役主要是我解放軍圍繞著濰縣縣城開展的一場城市攻堅戰,而這座濰縣縣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但是這座城池同樣在歷史上沒有被任何一支軍隊憑武力攻破過,因此便有了“濰縣石城可抵十萬雄兵”的論述。
當時為了能夠拿下這座戰略要地濰縣縣城,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集結了54個團參加這次攻打濰縣縣城的運動戰中來。
而與此同時,濰縣縣城內的國民黨守軍指揮官國民黨第九十六軍中將軍長陳金城則是一副穩坐“釣魚臺的姿態”,自認為憑藉濰縣縣城城高牆厚的優勢,在加上城內的國軍守備部隊,可以確保濰縣縣城萬無一失,因此在戰前,國軍的這位中將軍長陳金城曾多次叫囂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
面對國軍中將陳金城叫囂的姿態,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給出了回應:我參戰的解放軍部隊一定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戰必勝,攻必克,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
於是乎,濰縣戰役就此打響,與此同時,這場戰役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城市攻堅戰,更是我解放軍將領與國軍將領鬥智,鬥勇的棋局。
內戰急先鋒——國民黨第九十六軍長中將軍長陳金城
國民黨第九十六軍中將軍長陳金城,是蔣介石手下的嫡系將領,他是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生,畢業之後,從排長做起,一直做到了旅參謀主任,後續擔任國軍部隊的副參謀長。
而到了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他被蔣介石集團任命為國民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第四十五師師長,率部到山東地區,參與到針對解放區的一系列進攻,成為了一名內戰的“狂熱分子”。
當時,陳金城被蔣介石集團派往濰縣縣城駐守,他手下有近4.7萬人的部隊,這裡麵包括了國軍整編第四十五師的四個團以及六個保安團,還有當地的“土雜武裝”和“還鄉團”。
同時,陳金城為了能夠阻擋住解放軍的凌厲攻勢,在濰縣縣城城內和城外大肆修築防禦工事,他派遣部隊以武力逼迫城內的老百姓來參加到修築防禦工事的工作中來,並且將城內老百姓的民房拆除,從民房中取出修築防禦工事所需的木瓦等材料,這就使得城內許多老百姓居無定所,過的慘不忍睹。
其次,陳金城在濰縣縣城內大肆捕殺我中共地下黨員,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慘案,這使得城內的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因此,對於這樣一位違背民意,失去民心的國軍將領陳金城,濰縣縣城內老百姓強烈要求我解放軍部隊“打進濰縣城,活捉陳金城”!
就這樣,“打進濰縣城,活捉陳金城”的作戰計劃成為了我解放軍部隊最終的作戰目標和指令。
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解放軍集中各式火炮群對城垣進行轟擊,打得國軍死傷累累,工事被毀大半
1948年4月2日,濰縣戰役開打後,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與國民黨第九十六軍中將軍長陳金城“鬥起了法”。
當時,陳金城將濰縣縣城構成了以西城為核心,由三道防線組成的半永久性的防禦體系,在縣城的周邊構築了碉堡等防禦工事,使得我解放軍部隊的攻勢曾一度受阻。
面對國軍部隊強勁的防禦工事,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要求攻城部隊以猛烈炮火結合坑道爆破,對濰縣城實施南北夾攻。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我解放軍部隊憑藉著高昂的鬥志,不僅掃清了濰縣縣城的外圍,還將濰縣縣城較為薄弱的北城先行拿下。
濰縣縣城的北城被拿下之後,陳金城徹底慌了,他趕忙率領指揮部的人馬退到防禦工事更為堅固的西城,妄圖憑藉西城的防禦工事,放手一搏,固守待援,以待時機。
而我解放軍部隊這邊,拿下北城之後,開始向西城發起進攻,濰縣縣城的西城比北城更為牢固,並且在火力上也要比濰縣北城的火力強的太多。
再加上陳金城親自坐鎮指揮,國軍的守備部隊在軍心和士氣也提升了許多,因此在攻打西城的時候,我解放軍部隊付出了更多的代價。
攻打西城的戰鬥十分激烈,牽動著我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的心,為了能夠順利地拿下西城,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命令我炮兵部隊集中260多門各式炮群集中火力對西城的城垣進行轟擊,這場炮群的集中轟擊持續了近兩個小時,我山東兵團可謂是將壓箱底的炮彈全部拿了出來,投入到了這場持久的炮擊中來。
在我山東兵團炮群兩個小時不間斷的炮轟之下,西城的國民黨守軍死傷累累,工事防禦體系被毀大半,失去了基本的作戰能力。
等到我解放軍的炮擊結束之後,我解放軍的爆破兵又開始用爆破拆牆的手法,將西城的城垣炸開了多個口子,而我解放軍部隊則是如洪水浪潮一般,從這些口子衝進了西城內。
躲在西城內的陳金城見西城無險可守,已經失去了優勢,便統率著敗兵逃到了東城,而我解放軍部隊也順著陳金城敗退的腳步,追到了東城。
就這樣,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陳金城手下的保安司令張天佐在巷戰的時候,被我解放軍戰士當場擊斃,這使得在現場指揮巷戰的陳金城害怕極了,生怕自己步了保安司令張天佐的後塵。
當我解放軍部隊進一步消滅了陳金城手下的殘餘部隊之後,陳金城見大勢已去,不得不率領手下僅剩的國軍士兵向解放軍繳械投降。
就這樣,伴隨著陳金城率眾繳械投降,這場持續36天的濰縣攻堅戰至此宣告結束,在這場濰縣攻堅戰上,我解放軍山東兵團共計殲敵4.7萬左右,解放地區4000多平方公里,拔掉了國民黨所謂的“魯中堡壘”,但同樣的是我解放軍山東兵團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付出了傷亡7000餘人的重大代價,有1432位解放軍指戰員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這場濰縣攻堅戰是極為壯烈的。
戰役結束後,被俘的國軍國民黨第九十六軍中將軍長陳金城被送到了華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進行改造和學習,起初,陳金城面對我解放軍幹部的改造工作是極為敵對的,經常在公開場合之下,與我解放軍幹部唱對臺戲,但隨著時間的深入,陳金城最終被感化,於1960年獲得人民政府的特赦,來到江蘇省文史館進行工作,成為了一名為新中國統戰事業做出貢獻的前國軍將領。
而我們再回到本文中,就會發現這場攻堅戰的我方指戰員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無論是在軍事指揮上,還是戰術功法上,始終都是強於國民黨第九十六軍中將軍長陳金城的,陳金城作為一個守方,佔盡了地利的優勢。
但是他的這種優勢與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僅僅只是一個回合的交手,就淡然無存,最終兵敗被俘,雖然說他沒有像陳金城有過系統的軍校學習經歷,但是許世友卻能夠從實際出發,審時度勢,靠著自己縝密的思維和決策力最終擊敗了有過系統的軍校學習經歷的陳金城,成就了一段“軍史佳話”。
後續,為了紀念我解放軍指戰員的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精神,濰坊市為此建造了濰縣戰役教育基地,激勵年輕的後來者們,銘記濰縣戰役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