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延安及時做出了進軍東北的重大決策。到1945年底,由關內先後進軍東北的部隊達10.7萬人。以這些部隊為基礎,短短3年,到1948年底入關時,四野已是百萬雄師。
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計劃進軍東北的部隊遠不止10.7萬人,而是超過15萬人。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有3位戰將率領的部隊中途返回,沒有去成東北。這是怎麼回事?本文就來說說這事。
蘇聯出兵東北第三天,延安下令大舉進軍東北
獨特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決定了東北必奪。
從地理位置上講,北靠蘇聯,東邊是大海和半島,南邊臨海,西邊和西南邊是外蒙和華北根據地。只要封閉山海關這個主要通道,即可獨佔東北。從工業基礎上講,當時東北是全國最雄厚的地區,工業總產值是關內的17倍。從自然資源上講,東北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同時有約4000萬人口。
正因為如此,我方早在抗日戰爭後期,就把眼光落到了東北。1945年8月11日,即蘇聯出兵東北第三天,延安即釋出了進軍東北的命令。山東、蘇北、晉察冀等戰略區盡遣精銳,大舉進軍東北。在此期間,計劃中的部隊大多去了東北,但有3支主力部隊卻中途返回了。
一支是楊得志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
該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所以又稱楊蘇縱隊。
抗戰初期,楊得志、楊勇分別率115師部分部隊併合並一些其他部隊,建立了冀魯豫、魯西根據地。
計劃赴東北的,大多是115師在抗戰期間發展起來的部隊。楊蘇縱隊是正宗的115師基礎,紅軍時期著名的模範紅5團(115師685團2營)就在這支部隊中。因此,該縱隊被列入第一批進軍東北的部隊。1945年9月19日,在《關於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部署》中,即要求晉冀魯豫軍區“準備3萬兵力在11月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這其中主要是指楊蘇縱隊。
1945年10月初,楊蘇縱隊組建後,即北上進軍東北。途中,楊蘇縱隊被劉鄧臨時抽調,參加平漢路作戰(邯鄲戰役)。對此,總部態度明確,11月1日,主席就《11月作戰部署》給各戰略區的電報中,明確“劉鄧待當面戰役(邯鄲戰役)完畢,準備抽出楊蘇縱隊配足10個團待命北上(東北)”。
12月,楊蘇縱隊抵達熱河,隨即參加熱河保衛戰。由於蔣軍打進了山海關,去東北的通道被隔斷,楊蘇縱隊留在了熱河,編入晉察冀野戰軍,仍稱1縱,參加第二次熱河保衛戰、張家口保衛戰等。1946年12月,該縱隊南下回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只是,楊得志、曾思玉等縱隊首長被聶榮臻截留了。部隊由政委蘇振華率領南下,並與第7縱隊合編為第1縱隊,楊勇任司令員。
1949年2月,以第1縱隊部隊為基礎組建了16、18軍。
一支是陳賡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
1945年11月2日,主席致電陳賡、謝富治並劉鄧:“東北任務極端重大,決定陳賡率6個團配足1萬2千人,整備10天后從現地出發,經熱河開瀋陽聽候林彪指揮。”陳賡時任4縱司令員。也就是說,陳謝縱隊此時也計劃進軍東北。
此時,蔣軍已在進攻山海關,並準備從關內加派3個軍搶佔東北。為此,主席在11月4日《關於增兵東北部署》致劉鄧聶等人的電報,決定調兵進東北。
11月10日,主席再次致電陳賡並告劉鄧,詢問進軍東北的準備情況,並說“陳賡縱隊取道太原、娘子關間過路後,沿平漢線西側經懷來、承德到朝陽、錦州地區待命”。也就是說,陳賡縱隊進軍東北的路線都規劃好了。
此時山海關正在激戰,而陳謝縱隊遠在晉南地區。就在陳謝縱隊準備過程中,山海關失守,陸上道路被隔斷,進軍東北的任務也就解除了。
1949年2月,第4縱隊被編為13、14軍。
一支是葉飛的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
1945年11月10日,奉命北調的蘇浙軍區主力和蘇中教導旅,在江蘇漣水合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後改稱山野、華野第1縱隊),葉飛任司令員。縱隊成立後,即膠濟鐵路附近進發,準備進軍東北。
主席11月4日在《關於增兵東北部署》中,準備增調的“新四軍二萬”,指的就是即將成立的葉飛縱隊。11月6日,總部在給東北局和林彪的電報中說:“林彪電臺即與……楊蘇臺、陳賡臺、葉飛臺聯絡……楊蘇率9個團、陳率6個團、葉飛率二萬五千人陸續北上,均歸你們指揮。”
11月10日,主席致電張雲逸、饒漱石並轉葉飛,詢問葉飛部什麼時候可到膠東開始渡海,並強調“近日部隊渡海千萬要多要快,不得片刻遲誤,應將組織渡海當作第一位工作,其他工作均屬次要”。由此可見,當時對進軍東北一事,主席是多麼急切。
後來,北進的海上通道也被封閉,葉飛縱隊最終也沒有去成東北。1949年2月,第1縱隊改為20軍。
上述3支部隊都是精銳:兩個1縱,分別是後來中野和華野的絕對主力,而4縱更不一般,在解放戰爭中長期擔負一個方面作戰;陳賡、楊得志、葉飛三位將領,都是軍中翹楚。由此也可見總部對於搶佔東北的重視程度和決心。
設想一下:陳賡、楊得志、葉飛在哪裡的作用更大?實事求是地說,這三位後來在中原、華北和華東野戰軍都是支柱型的戰將。如果去了東北,在戰將如雲的東野,也只能是錦上添花。所以,他們留在晉冀魯豫、晉察冀和華東,發揮的作用應該更大。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