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7日上午9點,貴州省東南部一個偏僻小鎮人們突然陷入了混亂,大量人攜家帶口,帶著僅有的財務紛紛遁入深山老林,只剩下一條空蕩蕩的街道。他們逃命的原因只有一個,遠方來的貨郎不斷地大聲喊叫著:赤匪來了!
這個場景令年輕的紅軍營長永生難忘。哪怕多年之後,這位已經成為新中國海軍將領的周仁杰想起這個場面仍然會不寒而慄。這些到處逃亡的人群對自己的恐懼,意味著中國歷史上這場最偉大的大規模軍事轉移——長征,必然會走得太過艱辛。
周仁杰所在的部隊屬於第六軍團,兩個月之前他們離開了賴以生存的井岡山。1934年7月23日,已經在根據地奮戰了五年的第六軍團接到中革軍委的命令,由於根據地的環境日趨惡化,他們必須要從敵人的包圍圈中衝出去,在國內在尋找一片新的根據地。命令最後還要求:要把能帶走的人全部帶走。
那時候的周仁杰還不知道,偉大的長征實際上已經開始。8月7日,第六軍團七千多人已經開始在敵人修建的碉堡群中穿梭。他們的大部分人都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齡不到20歲。他們帶著所有的傢伙事兒,甚至連老虎鉗子和病床的床板以及磨面機等等,這直接導致了他們行軍速度非常緩慢。當這些隊伍突然出現在封鎖線前面時,讓國民黨士兵覺得萬分驚訝。
軍旅作家王樹增在其著作《長征》中表示,趁著敵人的不知所措,第六軍團迅速到達了集結地寨前圩。此時第六軍團軍團長為26歲的蕭克,政委為26歲的王振,黨代表為30歲的任弼時。那時候的紅軍指戰員們還不知道,有大約20萬人的國民黨部隊正在向他們迅速殺來,這些人除了中央軍之外還有四個省的軍閥部隊。
寨前圩是不能待著了,他們必須迅速趕往湘江。可是敵人早就在那裡嚴陣以待。8月13日,他們來到了湘江東岸的蔡家埠渡口,卻發現對面早就有敵人的重兵防禦。剛一接觸就發現根本就不能硬碰硬,沒辦法他們不得不放棄強渡湘江的計劃,掉頭返回了廣東和湖南交界的陽明山中。
當地人說,陽明山是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7000人的大軍要吃要喝,根本就無法生存,他們只能繼續向北繞過敵人側翼,接下來又掉頭向南再一次接近湘江。雖然持續不斷的行軍嚴重影響了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但是到了9月4日,紅軍趁著夜色昏暗,在一場血戰中總算突出重圍殺出一條血路成功渡過湘江。此時,中央軍委的命令也已經到達,讓他們迅速和第三軍團取得聯絡。
在最後一次突圍中第六軍團損失慘重,但幸運的是他們發現了國民黨軍隊中黔軍戰鬥力弱小。便從黔軍那裡打出一個出口,並佔據了貴州東北部的小城舊州。在那裡人們發現了一張1㎡大小的地圖,這讓蕭克大喜過望。
看著地圖,蕭克知道了和紅三軍會合的準確位置。他們決定向西走,穿過烏江再向紅三軍靠近。但此時中革軍委電令他們不能再繼續向西運動,追擊他們的國民黨軍正在向南運動。無奈之下第六軍團只能從烏江邊折回。後來發生的事實證明,所謂國民黨軍向南運動純屬子虛烏有。這個命令幾乎葬送了整個第六軍團,他們正一步一步走進了巨大的危險中。
10月7日凌晨,擔任三營營長的周仁杰帶著部隊為第六軍團開路。由於這些日子來第六軍團始終被敵人攆著打,每天傳給部隊的行軍命令只能是含糊地把宿營地點寫成“相機宿營”。不過這一天下達的命令卻非常明確,讓部隊到達甘溪再宿營。
現在部隊已經進入了甘溪鎮,不少戰士坐在街道邊休息,女戰士們甚至開始梳理被雨水淋溼的頭髮,她們希望能找些乾柴燒上熱水,把腫脹的腳泡一泡,可是一切都被一收槍聲給打亂了。這聲槍聲居然來自鎮子裡,這讓紅軍戰士們驚異萬分,他們迅速尋找掩體並開始向鎮外撤退。
軍旅作家王樹增著作的《長征》表示,查遍所有資料都無法知道,在1934年10月7日上午9點~12點這三個小時的時間內紅六軍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按照道理說,先頭部隊指揮員必須要對突發敵情做出正確的反應,但很可能這些部隊相信了中革軍委的電報,把重大敵情判斷成小股地方勢力的襲擾。這就意味著第六軍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深陷絕境。
開槍的是桂軍!他們穿著土黃色的軍裝正在向第六軍團殺來。他們迅速找到了制高點,機槍和迫擊炮一齊開火,火力非常猛烈,甚至有一部分已經從第六軍團的右翼突了進來。儘管前面打得很激烈,可是第六軍團的主力機關仍然在前去甘溪的道路上。也就是說,此時第六軍團主力和桂軍主力還在迎面運動。當第六軍團突然發現敵人已經出現在眼前時,想要撤退已經來不及了。
現在是主力之間的遭遇。桂軍兇猛的火力令第六軍團無奈做出了全面撤退的命令。此時兵團下屬的49團,50團和51團已經被分割包圍,但他們卻進行了拼死的阻擊,為軍團機關的撤退贏得了寶貴時間。對面桂軍武器精良,每班都有機槍,數十挺機槍一起掃射,熊熊的大火映紅了整個甘溪鎮。
49團和50團的官兵們希望透過一個叫羊東坳的山澗繼續向南撤退,但他們卻不知道這裡必然會成為修羅場。這裡山深澗狹,要透過只能走在一條窄窄的木板上。很快這條木板便斷裂了,響聲立刻驚動了200m處的桂軍陣地,大量機槍一齊開火,密集的子彈將這個狹窄的山間變成了修羅地獄。無數倒下的紅軍戰士重重疊疊落在了一起。等到第二天槍聲停歇,四百多名農民用了整整一天時間才將山澗裡面的紅軍官兵的遺體全部掩埋。
1934年10月7日,甘溪之戰的最後一聲槍響也沉寂下去,被國民黨追殺了兩個月之久的第六軍團基本不復存在。剩餘紅軍戰士互相之間早已失去聯絡,並分別消失在中國西南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之中。那個時候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意識到,第六軍團的遭遇已經成為了一個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發生的前兆!長征!這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就逐漸拉開序幕。
軍旅作者王樹增著作的《長征》,全景式記錄了中央紅軍進行的三百八十餘次戰鬥。這本書王樹增整整用了六年時間,目前出版已經有近20年,共銷售一百餘萬冊,獲得了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等多項國家大獎。 《長征》出版後,有讀者拿著《長征》去了書中寫到的長征經過的地方。王樹增本人也去了這些地方,他感受到所有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官兵心中,都在希望擁有沒有苦難的生活。這種嚮往令他們不畏艱險,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儘管他們倒下的時候大部分人年齡還不到20歲。
推薦大家多看看王樹增著作的《長征》。這本書除了查重大量史料外也不乏實地走訪。和其他的戰爭題材作品不一樣,王樹增的作品尤其注重人文情懷。他在探尋歷史真相的同時還在思考著共深一層的問題。他希望從這部書裡面去挖掘極端戰爭條件下形成的信仰和力量,以及這種信仰和力量對當代人的意義。《長征》上下兩冊八百多頁,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