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伊朗多家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9日,伊朗西部省份胡齊斯坦省的霍伊澤沼澤附近一處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一死兩傷。報道稱,事故由天然氣洩漏導致。
全球通脹壓力明顯,歐元區確認將減少購債,美聯儲9月亦可能提及。不過,Taper節奏時點仍需考慮美國就業市場狀況,但提高美國聯邦政府的合法借款限額卻迫在眉睫。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美國財政部可能會在下個月某個時候用完現金,目前預計在9月底—10月初兩黨可能達成協議,從而美國國會透過提高債務上限,那麼屆時將會對市場流動性造成影響,若未達成協議,或爆發債務危機,對市場的衝擊也十分顯著。市場人士提示,需警惕未來宏觀風險。
美豆走勢偏弱
本週一CBOT市場開市,國內恰逢中秋假期,外盤走勢預期如何?有市場人士表示,透過對大豆市場的基本面和資金面情況進行分析,預期美豆期價後續試探1200美分/蒲式耳的支撐機率較大,美豆油也將振盪下跌。
格林大華期貨油脂油料分析師劉錦表示,美國農業部9月供需報告已經奠定了美豆偏空走勢格局的基調。單產上調至50.6蒲式耳/英畝,種植面積下調至8640萬英畝,8月預期為8670萬英畝,環比減少30萬英畝;大豆產量預期43.74億蒲式耳,8月預期為43.39億蒲式耳,環比增加0.35億蒲式耳。南美早播大豆進展順利,據外電訊息稱,2021/2022年度大豆播種首周,馬託格羅索州大豆播種率為0.28%,2020年同期播種率僅為0.02%。目前來看,南美的天氣和土壤條件比去年同期樂觀,這也對全球大豆市場供給端打下了寬鬆恢復的基礎。
“9月USDA報告顯示,美豆及全球供需緊張趨勢改善,美豆後續收穫且當前出口銷售資料仍大幅落後於去年同期水平,使得美豆價格承壓,但有中美貿易協議支撐,預計未來美豆出口並不悲觀。”中融匯信期貨研究員吳晨表示,當前南美開始進入播種期,報告預計巴西和阿根廷都大幅增產,但NOAA預測今年末和明年初拉尼娜氣候出現的機率上升至70%,未來或對南美產量造成影響。
“此前,美豆產量端炒作基本結束,新作的豐產格局進一步確定,短期對盤面有收割壓力。但在美豆絕對庫存仍處低位下,收割壓力不足以使美豆下探過深,市場更為關注的是美豆新作出口進度和南美新豆種植進度。其中,8月初至今美豆出口累計銷售超過400萬噸,節奏較快。且基於中國的採購需求,市場對美豆出口有樂觀預期。但目前美灣碼頭出口裝置尚未從颶風破壞中完全恢復,中國買家被迫轉向更為昂貴的巴西市場,這一方面壓縮了美豆的出口需求,另一方面也對中國四季度大豆到港有影響,市場非常關注。而南美方面,拉尼娜氣候或推遲南美播種進度,引起市場熱議,但目前播種仍處初期,天氣炒作尚早,需要持續跟蹤。”中州期貨油脂油料分析師吳曉傑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
生物燃料方面,之前報道稱美國環境保護署向白宮建議美國2021年的聯邦生物燃料摻混任務降至2020年水平以下,這引發市場擔憂美豆油需求,導致美豆油暴跌。但是2020年任務目標和實際完成量相差很大,2021年任務目標調降不一定帶來實際利空,關鍵在於2021年任務目標是否低於2021年潛在能完成量,而這有待進一步觀察。吳晨認為,從中長期看,推進使用生物燃料政策是美國的國家戰略,美豆油在生物燃料方面的需求依然看好。
此外,劉錦表示,資金方面,CFTC美豆和美豆油商業淨多持倉資金離場加速。截至9月14日,CFTC大豆非商業淨多持倉僅有6575張,CFTC豆油非商業淨多持倉4.8萬張,峰值時期出現在2021年4月份,美豆非商業淨多持倉25萬張,美豆油非商業淨多持倉12萬餘張。在海外供給恢復、資金退潮的雙重作用下,CBOT豆類市場期價整體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由於供給端的寬鬆尚未傳導到內國內,加之國內整體油脂庫存偏低,四季度又是傳統的油脂需求消費旺季,國內油脂期現貨價格將保持偏強格局,不排除後續仍有新高可能。”她說。
“國內方面,9—10月大豆到港量少,整體供需偏緊,此外疫情影響供應和物流。目前泉州、廈門、漳州油廠處於中高風險地區,物流交通受阻,提貨受到較大影響。泉州油廠8月30日停機,原計劃9月16日開機,但受疫情影響,導致開機時間後延,在廈門提貨很難找到外地的車。”吳晨表示。
吳曉傑認為,總體來看,短期美豆市場缺乏炒作題材,不論是出口資料還是南美天氣都不足以形成指引價格方向的驅動力,預計短期美豆主力合約將維持在1250—1350美分/蒲式耳區間執行,後期等待題材發酵。
棕櫚油大幅下挫
9月16日,馬來西亞人資部長拿督斯里沙拉瓦南發文稱,馬來西亞將引入3.2萬的境外勞工,主要限產因素有所鬆動,勞動力短缺問題將大幅改善,引發國內外油脂集體跳水。馬來西亞棕櫚油收跌1.64%,報4367馬幣/噸。國內市場反應更大,大連棕櫚油收於8190元/噸,跌幅達3.92%,大連豆油降至8864元/噸,跌幅為2.53%,且伴隨持倉大幅減少,大連棕櫚油減倉5.3萬手,大連豆油減倉3.8萬手。
中州期貨油脂油料分析師吳曉傑表示,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和出口將是9月油脂市場持續關注的重點,決定累庫趨勢是否延續。由於8月基數過低,加之印度排燈節需求增加,9月船運機構釋出的出口高頻環比資料激增,引發市場波動較大,9月產地實際情況將對後期油脂供需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產量方面,馬來西亞外勞引進政策還未實質性落地,且有效性值得商榷,但增產趨勢大機率將持續,參照歷史情況,保守估計產量環比增2%。
出口方面,據悉,印度9月棕櫚油進口量預計在95萬—98萬噸(8月進口75萬噸),出於印尼出口稅收優惠減弱的考慮,印度進口需求將大幅移至馬來西亞,從馬來西亞9月高頻資料中印度進口量激增可以體現。鑑於8月歐盟和中國買量較低,參考去年同期水平,預計歐盟和中國進口總量小幅增加8萬—10萬噸。
國內消費方面,由於疫情封鎖還在,維持剛性需求,變化應該不大。
進口方面,由於8月基數過高,且恢復累庫後進口需求將減少,預計進口降至6萬噸。
吳曉傑認為,從總體來看,9月延續累庫趨勢,略低於五年同期平均水平(197萬噸)。對應盤面,馬來西亞棕櫚油價格或被高估,有一定回撥空間,但基於訊息面變動頻繁,盤面波動加劇。國內市場受外盤聯動較大,注意控制倉位,防範波動風險。
此外,吳晨表示,目前,菜油呈現國內寬鬆、國外緊張的局勢。當前國內庫存較高,加拿大菜籽受乾旱影響減產。加拿大統計局預計,2021年油菜籽產量或為1280萬噸,約較8月30日預估值下調200萬噸,較去年產量下降34%。菜油基本面較好。
“整體而言,馬來西亞放開外勞,棕櫚油產量恢復是大趨勢,等消費國補完庫存之後,預計棕櫚油無太多亮點。豆油方面,美國生物燃料政策有待觀察,後續還要關注中美貿易協議執行進展、大豆到港量和南美種植情況等因素。菜油當前庫存偏高,但加拿大菜籽減產基本確定,後期相對看好。去年5月至今,油脂價格上漲了一年多,當前高價格已經反映了大部分驅動,隨著棕櫚油產量恢復,油脂供需偏緊狀況將極大緩解,疊加後期全球流動性風險加劇,建議中長期將棕櫚油作為空頭配置。”吳晨表示。
玉米價格持續回落
受德爾塔毒株影響,全球經濟復甦低於預期,主要經濟體持續維持較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全球央行放水已經進入尾聲,8月全球央行會議結束後,個別國家提前加息,但主要經濟體寬鬆的流動性環境未變,原油強勢不改,CRB指數居高不下。另外,根據糧農組織9月《穀物供需簡報》,2021年全球穀物產量預計達到27.88億噸,較上年增長0.7%,但低於7月份的預期。市場人士預計,在飼料使用強勁增長和食品消費增加的支援下,2021/2022年度全球穀物利用率將比前一個銷售年度增長1.4%,達到28.09億噸。2021年國際糧價持續維持高位。
據中州期貨玉米分析師李家文介紹,最近兩週華北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從2800元/噸下跌至當前的2500元/噸以內,跌幅300元/噸。主要原因是新糧陸續上市,貿易商集中將舊作玉米出售,導致價格階段性大幅下跌。當前華北區域貿易商新糧收購價格在2420—2480元/噸,新陳依舊存在一定價差。
李家文表示,按照國內集中能量穀物價格來看,華北玉米2400—2500元/噸,小麥2600元/噸,糙米混合物2650元/噸,現階段玉米價格優勢開始顯現。部分飼企為降低養殖成本,開始買入低價玉米,然後銷售高價小麥,進行頭寸置換。與此同時,除華北區域這樣做外,華南區域部分飼企也採取了類似做法。
“玉米產業從被動去庫存、主動去庫存,到當前的主動建庫階段將向被動建庫週期轉變。國家層面玉米庫存去化完成,玉米帶動小麥、稻穀去庫存,小麥去庫存基本完成,下一步重點關注稻穀去庫情況。”格林大華期貨玉米分析師張曉君表示。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9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稱,東北地區玉米長勢明顯好於上年和常年,增產趨勢逐步明朗,維持產量2.71噸的預測。然而,由於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後續產能擴張趨緩,對飼料消費拉動減弱,調低中國玉米飼用消費量300萬噸至1.87億噸。首次將2021/2022年度結餘變化調整至由正轉負。
張曉君表示,9月以來,新作玉米上量增加,黑龍江東部部分農場以及綏化區域性地區早熟品種提前10—15天上市,後市看漲情緒不足,且東北收糧主體明顯減少,購銷恢復理性和謹慎,東北新作收購價高開低走。
“近期山東新糧上量較多,深加工企業連續下調收購價,飼料企業採購觀望為主。然而,需要關注的是,隨著近期玉米價格持續回落,山東、河南等地玉米小麥價差明顯收縮,截至9月16日,山東地區玉米小麥價差縮小至20元/噸,河南地區玉米小麥價差縮至40元/噸,預計隨著新糧逐步上市,玉米小麥價差有望恢復為負,只有玉米價格低於小麥價格才能擠出替代穀物的市場份額,玉米飼用消費需求才能逐漸恢復。”張曉君表示。
張曉君認為,隨著秋糧上市大幕的拉開,階段性供給增加施壓玉米價格走低,維持振盪下行觀點不變,2201合約下方支撐2400—2420元/噸,繼續關注玉米與小麥價差走勢的變化。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