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黃花梨圈椅的椅圈,通常採用楔釘榫連線,要麼三段,要麼五段,圍成流暢圓轉的曲線。
相比之下,黃花梨螭龍螭鳳紋圈椅顯得有些特別。說是椅圈三接吧,它共分五段攢成;說是五接吧,圈上又只有兩個楔釘榫。三言兩語很難說清,還是先來看具體細節。
搭腦木紋變化較大,有行雲流水的感覺,兩端楔釘榫位置清晰,和其餘部分界線分明。搭腦以下則紋理順暢,從頭到尾彷彿一直都連續。
然而,扶手轉彎處背面,木紋開始分叉,卷珠部分的紋理向下行,一條拼合的痕跡顯露出來。
回到扶手內側,木紋又變得一致,上下兩段難以分清,拼接近乎天衣無縫,讓人不敢相信。
靠近再看,正面拼痕不明顯,接縫和木紋走向相平行,部分還融合在一起。
從四十五度外角開始,木紋逐漸變得不同,同時也是因為觀察距離太近,兩段之間的區別才明顯起來。
繼續向下轉,下方的木紋逐漸重疊,拼縫再次融入木紋之中,兩段看起來又像是一個整體。
上上下下、前後左右看完一圈之後,除搭腦部分之外的椅圈構造已大致清晰。
種種跡象表明,由於省料或木料尺寸不足的原因,匠師精挑細選兩段色澤、紋理接近的木頭,反覆配搭後將它們拼接在一起,然後鎪挖切削完美弧形,製作出足以亂真的一體效果。
黃花梨數量從來就不充裕,從古至今都被人珍惜。右邊扶手也如法炮製,上一張清晰的正面圖,其餘角度不再重複。
黃花梨螭龍螭鳳紋圈椅的結構介紹到此為止,如果以拼合數量而論,椅圈是實際意義上的五接,若從結構上考慮,它還是當屬三接圈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