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教學如何真正提高質量,讓作業量減下去的同時,學生能吃得飽、跟得上?
專家觀點
東城區和平里四小校長吳田榮:“雙減”能“減”下去,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能“增”上來。作業量減下去,課堂質量提升起來,才能讓學有餘力的孩子“吃得飽”,讓“跑得慢”的孩子“跟得上”。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做到“三個最佳化”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一是立足學生最佳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選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透過大單元整體設計、專案式學習、綜合實踐學習等方式,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和平里四小“雲”課堂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二是最佳化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開發校園各類環境、設施、硬體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內學習課程與學習資源。學校建立起涵蓋課堂教學在內的多維立體教育體系,透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增強對學生的課後服務供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發展。三是最佳化作業設計,在“控量”上下功夫。將作業佈置納入教研體系,控制作業總量,控制作業完成時間。經常性開展提升作業質量的研究。學校提倡好的作業設計要體現基礎作業要少而精,分層作業要有精準性,彈性作業要有合理性,個性作業要有必要性。從而達到學困生“吃飽”,學優生“吃好”。
學校充分激發教師隊伍活力,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遇到好老師,這才能真正打造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努力提升育人本領,與時俱進地提升三種能力。首先,老師要提升育德能力。德“立”住了,人才能“樹”起來。教師要成為善於用細微的眼光觀察孩子,去發現孩子的特長與天賦,用心引導,因勢利導地加以培養的大先生,充分挖掘孩子的內在潛能,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教師還要與時俱進,才能成為未來優秀的教育人。
同時,老師要提升共情能力。在師生關係中,教師的情緒管理能力影響著教育效果。情緒管理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學校要求教師首先要學會包容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善於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其主動成長。然後以此為基礎,慢慢引導其冷靜反思、認識問題、自我改進、不斷髮展。
文/記者 武文娟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