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只要有人從長江三峽的江面乘船而過,都能看到三峽夔門的絕壁之上有個奇洞。
此洞於夔門赤甲山崖壁中央懸空而立,由下往上算距離水面約有兩三百米之高,從上往下由崖頂垂直吊下則有近百米之遙。
由於這位置太過奇絕險峻,可望而難及,所以千百年來此洞都罕有人登臨,只能望洋興嘆。
過往天氣晴好時,有目力甚佳者從赤甲山江對岸的白鹽山山頂遠眺,可看到洞中似有人工造物,久而久之,這處洞穴便成了當地人口中的“黃金洞”,傳聞其中藏有珍寶。
寶貝嘛,那自然是沒有的,但若說另一樣嚇人物事,這絕壁詭洞裡倒是遍地都是!
第一、天下名窟,亦是千古謎洞
夔門所在瞿塘峽,乃是長江三峽第一峽,位於重慶市奉節縣白帝鎮,自古以來便是進出四川的水上咽喉要道,杜甫有詩云“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說的便是此地。
在1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上,也能見到那黃金洞大概位置,洞口下百舸爭流,但凡有人在船上抬頭望一眼,都能看到此洞洞口。
兩千多年來,這處抬頭可見的洞口給江面上的來往之人以無盡遐想,李白見過,杜甫見過,蘇東坡也見過,可那洞中究竟有什麼,卻是一直無人知曉。
關於此洞在當地人口中倒是流傳有一些傳說。
公元25年,大漢蜀郡太守公孫述趁王莽篡權時宣佈獨立,於蜀中登基稱帝,建“大成王朝”,之後其人兵敗身亡。
由於此洞挨近白帝城,因此便有傳聞說該洞為公孫述藏寶所在地,人若得之富可敵國。
東漢之後便是三國,由於此洞正下方的沙洲魚復浦正好是諸葛亮擺八陣圖的退敵之地,加之其後又有劉備白帝城託孤,所以傳聞又變成了洞內藏有諸葛亮兵書及劉備雙股劍等,當然也有傳聞說這些寶貝藏在兵書寶劍峽之內。
而到了近現代,有關巴人的研究興起,史學界開始追索巴人下落之謎。
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在秦滅巴蜀時有一支巴人逃出,這支逃出的巴人據說是逃到了一個山洞裡藏著,後秦軍追至,便把那進洞的入口封死,於是這支最後的巴人和其攜帶的巴人財富都留在了洞中。
據說巴人逃進的那個洞,很可能就是三峽夔門絕壁上的這個黃金洞。
總之,有關黃金洞的傳說兩千多年來不絕於耳,這也不怪古今之人想象力豐富,誰叫它那麼顯眼而人們又進不去呢,所以關於它的各種猜測層出不窮。
第二、歷史上的幾次探洞之舉
1939年,馮玉祥將軍東出四川抗日,途經三峽時他將題字“踏出夔巫、打走倭寇”交予師幹部陳聰謨刻於夔門崖壁上,同時他也想弄清黃金洞的傳說是否屬實,於是派出警衛繫繩索於腰間攀巖而上,試圖進入黃金洞中,不過最終因黃金洞位置太過險峻而不得不作罷。
馮玉祥將軍這次探洞嘗試,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記錄的探洞之舉,可惜最終失敗了。
然而人們對該洞的探索並未因此而終止,在馮玉祥之舉的20年後,終於有人第一次進入了洞窟內,並帶出了幾件非同尋常之物,引起當時史學界的極大轟動。
1958年,奉節縣一名叫楊文平的村民上山採藥,見那洞中有飛鳥振翅而出,便以為其中有“燕兒肥”。
“燕兒肥”為當地人對鳥糞的俗稱,此物對肥地有奇效,於是楊文平揹著糞簍,在腰間繫上草繩攀巖而下,準備入洞找些鳥肥。
歷經九死一生,楊文平總算進到了洞內,不過裡面並非是他想象的鳥糞遍地的樣子,而是擺放著幾口嚇人的棺材。
楊文平見狀很是氣憤,他又不敢深入洞內,只得撿了一把青銅劍和幾件青銅器便返回了。
楊文平不知他撿的是什麼寶貝,不過這些東西落在專家眼裡,自然是一眼便認了出來——那柄青銅劍的形制與劍上紋飾,與巴人最典型的兵器“巴式柳葉劍”幾乎沒有差別。
如此一來專家們都震驚了,難道這絕壁之上的黃金洞,真的是傳說中那支逃亡巴人的最終歸處?
遺憾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切都還很艱苦,在客觀條件的制約下,我們還無法對該洞穴進行大規模探索,所以楊文平的發現只能暫且作罷,他帶回的那把青銅劍倒是留存至今,儲存在今日的白帝城博物館中。
接著便到了1994年,中英聯合探險隊到奉節縣探險天坑地縫時,也對黃金洞產生過興趣,不過最終還是因為難度太大未能成行。1995年中法聯合探險隊也來過,結果也是因為探索難度問題而作罷。
直到1996年,中國、英國、愛爾蘭聯合考察隊從懸崖上繩降,才真正成功進去了一次,只是此次進洞的4人中只有1人是我國專家,加上當時受條件限制,所以公眾仍舊未能親眼目睹這千古名窟中究竟有什麼,遺憾至今。
時間又過去20年。
這20年來,中國以領先世界的速度高速發展,當年困擾我們的技術問題、資金問題以及人員問題如今早已不在話下,因此2017年在央視牽頭下,終於組建了一支全部由中國人組成的考察隊,以萬全準備,誓要探清這天天揣在咱們兜裡的三峽謎窟真相!
這是一個印在人民幣上的洞穴,探索它是真正的意義非凡。
第三、行走在絕壁之上
隊伍組建好後,迅即趕往三峽夔門。
這支考察隊由專業探險隊員、無人機操控團隊、當地文俗專家以及央視記者組成,力量強大、配置專業,每一個人都堪稱精兵強將。
考察隊先是乘船順江而下,熟悉洞口所在懸崖的周邊環境。
據隨隊的奉節文化學者趙貴林老先生介紹,黃金洞距離水面約250米左右,這還是三峽水庫蓄水之後江面上漲才縮短了距離。
但就算是這樣,人也不可能從崖底往上攀登200多米的凌空絕壁到達洞內,所以最終只能是從赤甲山山頂放繩,透過繩降的方式入洞。
確定由山頂索降入洞的方法後,科考隊很快便找來了當地的一位嚮導。據嚮導介紹,若要從山頂吊繩入洞,可先由一條小路走到山頂下方一處“小平臺”,這個小平臺是人能到達的最接近黃金洞的一處地方。
隊員們聞言大喜,隨即由嚮導帶隊,一行人便朝那小平臺行去。
待走到中途,眾人才知道這條嚮導口中所說的“小路”是什麼模樣,放張圖,各位一看便知。
如圖所示,這就是那條去小平臺的“小路”,在我看來,這隻能算是崖壁上的一道石埂而已。
左側是崖壁,右邊是200多米高的懸崖,中間這條“路”大概有五六十公分寬,剛好能擺放下兩隻腳罷了,從此處望向崖底東去的滔滔江水,正是應了杜子美詩中所言: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話說考察隊隊員們也的確是藝高人膽大,愣是通過了這條極其險要的“小路”,到達了嚮導所說的小平臺。
這處小平臺約有2米寬,好歹能將裝備展開,在這絕壁之上已算是一個不錯的落腳點了。
隊員們在完成前期工作準備繩降之時,卻突然發現了一個意外情況。
他們所在平臺的前方植被密集,加之崖壁太過陡峭,所以隊員們從崖壁往下看根本看不見洞口,他們不清楚從此處索降下去是否剛好能處在洞口範圍之內。
很快隊員們就將這個情況通知了山頂支援的無人機團隊,團隊當即遙控駕駛無人機飛至峽口上方仔細觀察,這才實現了對洞口的準確定位。
最關鍵的繩降步驟,隨即展開。
據初步測算,平臺距離洞口大約為100米高度。
此處懸崖險峻異常,四周無靠,而且山風累加江風吹來,風力極其猛烈,稍不注意人便會跌入無底深淵,科考隊員們此行完全是將腦袋別到了褲腰帶上。
隨著隊員們一點點下降,山頂無人機團隊也不斷為隊員們修正繩降方向,經過2個小時的艱難下吊,科考隊員們終於成功接近了洞口,但此時隊員們又發現一個問題——他們如果垂直降下,根本無法進洞!
第四、冒險橫移
以下為我繪製的洞側剖面簡示圖。
如圖所示,洞口上方有塊凸出岩石,加之洞口向內凹陷,因此紅點代表的隊員若下降到洞口,將完全懸於半空中,距離洞口大約還有3米的距離。
在這種情況下隊員要想入洞,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放棄崖壁上的所有支撐,像盪鞦韆一樣蕩過去,但這是距離江面250米高的懸崖,風力極大,若那樣做那幾乎是自尋死路。
第二種方法如下圖所示,先從洞口右側絕壁往下到達洞口右下方,然後向左橫移到達洞口正下方,最後再往上攀登,直到進洞。
很顯然,第二種方法相比第一種盪鞦韆似的蕩進洞去要安全一些,但由於要繞個大圈,因此耗時也極長,這對隊員們的技術和體力是個極大的考驗。
而且在崖壁上橫移也並非沒有風險,橫移時在巖壁上打的固定繩索的孔洞稍有不牢,那同樣是大羅神仙都救不回來。
但要想進洞,除了盪鞦韆外這就是唯一辦法,科考隊員們好不容易才下降到洞口,此時也是豁出去了,無論怎樣他們也要冒險搏一把。
橫移時他們背上已經沒了繩索,全靠在巖壁上打孔固定掛鉤支撐身體重量,如箭頭所示
經過整整6個小時的艱難移動,3名科考隊員終於一一成功進入洞口,此時天色已近傍晚,隊員們愣是在絕壁之上活動了將近一天的時間,這般技術、毅力、體力當真是非常人所能及。
然而就在他們歷經千辛萬苦進洞後不久,立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第五、洞裡究竟有什麼?
入洞之後,首先映入科考隊員眼簾的是一道亂石堆砌的平臺,此處顯然是以往巴人放置棺木的臺子,只是石臺歷經千年風雨,檯面早已垮塌,棺木也不見蹤影,只剩下一堆亂石殘存在那。
越過亂石堆,後面出現了一個狹窄的洞口,形狀呈人字形,此次考察隊的隊長領頭,率先一步跨了進去。
隊長只走了幾米,眼前的洞穴便迅速收窄變矮,隊長無奈,只得貓下腰小心挪過去。
小洞之後是一處狹窄無比的通道,僅容一人透過,眾人沒走幾步,一個令人驚異的景象頓時出現在科考隊員們眼前。
只見此處白骨遍地,各種骸骨碎骨們混雜在一起,在科考隊員們的頭燈照射下分外顯眼。
隊員們見此情況,悚然一驚,當即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在眾人行進的路上,不斷有白骨擋路,隊長不得不仔細叮囑後方隊員:“慢一點,不要踩到別人的骨頭。”
此後隊員們又前進了20多米便沒了通路,算是到了洞底。
央視主要是做節目,因此有些背景報道相對簡略一些,而我查詢到的一些專業的公開資料對該洞的情況描述得更加詳細。
此洞除了巴人遺骨極多之外,在洞壁上還刻有2000多年前的“巴蜀圖語”。
這種神秘文字由虎形紋、神樹紋、眼形紋、手形紋、心形紋等符號組成,它並非一個紋路便等於一個字,而是幾個紋路按照一定規則排列在一起才構成一個字,所以被稱為“圖語”。
目前考古界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巴蜀古人的一種象形文字。現代學者對這種文字雖然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由於年代久遠資料缺失,絕大多數都還無法解讀。
在黃金洞之內,無論是洞壁上的巴蜀圖語還是過往發現的巴人青銅器,均證實該洞與巴人具有密切關係。
不過這還不足以證明此洞就是傳說中巴人最後的“避難地”,以過往此處存放有不少棺木來看,這個地方其實更可能是巴人放置懸棺的一處洞穴,事實上在三峽各處的崖壁上,至今仍可見到不少巴人留下的懸棺。
如此夔門絕壁之上這處黃金洞的秘密被徹底揭開,裡面既沒有白帝公孫述的寶藏,更沒有諸葛丞相和劉皇叔的兵書寶劍,裡面遺存的,唯有巴人給我們留下的一道道來自遠古的文化資訊,其實從其他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數千年來不知多少人經過夔門,抬頭即見壁窟,或許他們每個人心裡都曾對這絕壁奇窟有過無盡猜想,但終究還是我等幸運一些,不但看見了這盛世中華,也等來了最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