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辭舊歲,紅紅火火過大年。
想在北京過個充滿儀式的年?有太太太多好選擇了!
小畫君整理出這些北京最適合春節出行的地方。老北京的年味,都在這裡了~
雖然因為疫情原因,北京的一些景點都已經臨時關閉,許多活動也按下了暫停鍵。不如先碼住這份攻略,用心享受年味,靜待春暖花開。
到雍和宮搶一柱頭香
每逢大年初一,如果“雍和宮搶頭香”沒有擠出新聞,那才是北京人真正的新聞。
這座曾經的雍親王府,在雍正帝繼位後改為“雍和宮”。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所以雍和宮用的是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
清廷尊藏傳佛教,在乾隆九年,雍和宮被改為喇嘛廟,也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時至今日,這座曾經的“龍潛福地”也是北京香火最旺盛的古蹟寺廟之一。值班僧人們看著藏文經書,大殿低聲傳來為世界遊客的英文解說,拜佛求願的人方言不一,跪在佛前。
地址:東城區雍和宮大街12號
到東嶽廟逛一回民俗廟會
剪紙、泥塑、麵塑、毛猴、臉譜、風箏……這些一度被視為“土裡土氣”的北京民俗,如今重新成為文藝青年們打卡的文化座標,活躍在北京最“洋氣”的地圈之一——朝外大街,方圓3公里內,就是使館區、三里屯、soho……
在北京的諸多博物館裡,民俗博物館的選址有點意思——它建在東嶽廟裡,從元延佑到如今七百餘年的歷史,東嶽廟本身就是文物,曾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國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
東嶽廟廟會還有點老北京廟會的影兒,磚雕、吹糖人、糖畫、絨鳥龍鳳字、絨布玩具、燈籠、絹人……你能碰見久違的非遺老師傅教年輕人編中國結,湊熱鬧的鄉音裡,是那久違的鄉愁。
地址:朝陽區朝外大街141號
去恭王府找一回“福”字
老北京人總喜歡說一句,“到故宮要沾沾王氣,到長城要沾沾霸氣,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氣。”
這座位於什剎海的西南角的王府,曾被當做清代乾隆朝權臣和的第宅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的府邸,1850年,咸豐皇帝將王府賜給恭親王奕訢,故曰恭王府。
如今是北京現存王府中儲存最完整的王府。古人迷信風水,花園假山洞裡、清康熙帝御筆親題的福字碑,被傳為“天下第一福”。可最終,恭王府的幾代主人們,守著“福”,卻忘了“月滿則虧、福滿則溢”的道理。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
去碧雲寺數一數有多少羅漢
第一眼看到碧雲寺,總覺得有點“異國情懷”,不像是中原文化的建築,倒像是來到了印度——印度式的金剛寶座塔,映著中國的“碧雲天、黃花地,秋風緊,北雁南飛”,隨著碧雲寺的歷史,從元明清三代一直走到如今。
而老人們說得最多的故事,還是碧雲寺的羅漢堂——在這五百零八座羅漢中,有一尊是乾隆皇帝的模樣。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下旨修建羅漢堂,外形仿照杭州西湖邊的淨慈寺,羅漢名位也經過乾隆皇帝親擬和精心安排,把其中一尊塑成自己的模樣,永受人們供養。
地址:海淀區買賣街40號香山公園
去北京黃寺繞三圈兒
求一個福氣安康
北京老話裡有一句“東黃寺的殿,西黃寺的塔”,東黃寺是給老百姓拜佛的地方,那裡的殿肯定是老百姓見慣的。
西黃寺建成之後是清代西藏高僧來京住的地方,直到清王朝覆滅都沒有對外開放過,京城的老百姓也只能是從牆外邊越牆見過那塔。
黃寺為何叫黃寺?清朝一直很尊重藏地的風俗信仰,西藏高僧來京時,因格魯派僧人著黃色僧袍、戴黃帽,所以黃寺因之得名。
如今的西黃寺成了中國藏語系高階佛學院,若週末有空,不如去西黃寺繞三圈,只為途中有你相見。
地址:西城區黃寺大街11號
在地壇的黃昏喂一次鴿子
這座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因為一個叫史鐵生的人,成了無數文藝青年捧著一本《我與地壇》、過來思考人生的打卡聖地。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每想到這句話,我就想到地壇的包容性。
它容得下極熱鬧——昔日春節的地壇廟會,要是不喇叭廣播擠丟幾對情侶和小朋友,那就不叫新聞;它耐得住極冷清,旅遊旺季過後,工作日的雨後黃昏,地壇的鴿子成群結隊,寂寞太久而漸漸溫柔。
地址: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
到國家大劇院
陪爸媽聽一回新年音樂會
80塊錢,在許多城市,這就是和朋友吃頓飯的消費,在北京,你可以用各種方式把自己的心靈喂得飽飽的——比如到國家大劇院聽一場瓦格納作品專場音樂會(前提是你不挑座位)。
這個外形像“鳥蛋”的建築,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你能看到中外聞名的歌劇、音樂會、舞蹈、戲劇團隊到此演出。
每逢春節,國家大劇院還會安排京劇等中國傳統藝術專場,爸媽老了,陪他們來聽回戲,就像我們小時候他們陪伴我們一樣。
地址:西城區西長安街2號
田震坤 郭彩君 馬嘉 陳紅潔 等繪
袁小茶 文 劉海樂 譯
定價:9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