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飯圈”亂象,學校教育能做什麼
郭傑(北京匯文中學校長)
6月15日,中央網信辦宣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鼓動“飯圈”粉絲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行為。日前,中央網信辦提出進一步加大“飯圈”治理力度的10項措施,包括取消明星藝人榜單、規範粉絲群體賬號、嚴禁呈現互撕資訊、不得誘導粉絲消費、規範應援集資行為等。
近年來,隨著“流量”被引入國內影視業,“粉絲”成為影響文娛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資本鼓動和產業鏈助推滋生了粉絲非理性追星、無底線互撕、應援打榜、刷瀏覽量、惡意攻擊謾罵等嚴重損害他人人身權益和精神健康的亂象。“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開展兩個多月來,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近日中央宣傳部印發《關於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部署從強化綜藝節目管理、榜單產品管理、粉絲消費管理和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八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對“飯圈”亂象的全面整治。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和“飯圈”亂象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職能部門、行業監管部門、影視節目製作機構、網際網路平臺、新聞媒體和各級學校等需要各盡其責,形成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治理合力。“飯圈”亂象對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不良影響,特別容易對未成年人產生嚴重不良影響,以中小學校為主體的學校教育,應當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參與“飯圈”亂象治理中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
首先,學校教育要致力於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過去,未成年人追星主要表現為個人行為,如今網路的興起和發達給追星行為帶來了極大便利,“飯圈”可以輕易完成內部科層化設定和“專業化”管理,使未成年人追星呈現高度集中化、規模化、“組織化”狀態。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小學生網民進行粉絲應援活動佔比5.6%,初中生網民為11%,高中生網民為10.3%;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粉絲應援,已成為未成年網民一種新的網上社交與休閒娛樂活動。
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路保護”專章,規定學校要履行合理使用網路開展教學活動、嚴格管理學生的智慧終端產品、防止學生沉迷網路等職責。從參加“飯圈”亂象治理的要求看,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中小學校還應配備專門的教育資源和力量,關注學生上網行為,開設有針對性的專業課程或組織專項教學,幫助未成年人提高科學使用網路拓展知識視野、促進成長成才的能力,提高安全上網、文明用網的水平;透過家長學校引導家長關注學生在家庭中使用網路行為,幫助學生提升使用網路中加強自我保護、抵制不良網路因素侵蝕的素養。
其次,要按照中央有關部署和規定,教育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科學追星。追星本是由來已久的社會心理現象,不但未成年人因為年齡小、情緒化強容易陷入追星的狂熱,許多成年人也不能免於追星的衝動。對未成年人追星不能完全禁絕,只能因勢利導並努力興利除弊,而在當今網路時代,未成年人作為“網路原住民”,往往能更熟練地運用網路資源和手段追星。故此,學校規範未成年人的追星行為,也要適應網路時代的特點和趨勢,整合、盤活校內外社會文化資源,採取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形式,增強教育引導的實效。
具體而言,要為未成年人提供科學、完整的“追星圖譜”,向中小學生全面展示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醫療、學術、文娛、公益等領域優秀分子、傑出人才、行業精英、青年領袖、先進模範和做出重大犧牲的英雄人物等各界“明星”的非凡事蹟。要讓未成年人認識到,所有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做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了先進文化和文明發展方向的優秀人物,都是值得景仰崇拜並作為學習楷模的“明星”,追星不應侷限於文娛領域的名人明星,更不應沉迷於少數幾個“頂流”而無法自拔。
為此,學校應在語文、歷史、思想品德、道德法治、心理教育等課程中融入引導學生理性追星的內容,或者有針對性地開設教育引導理性追星的專案課程,用袁隆平、鍾南山、張桂梅(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創始人、校長,被黨中央授予“七一勳章”)等各行各業優秀人物的精彩故事,有效滿足未成年人學星、追星的需要,防範抵禦“飯圈式”非理性追星甚至惡俗追星對未成年人的蠱惑與侵害。
總之,積極參與文娛領域綜合治理,與各方合力探索構建“飯圈”管理長效機制,構建生動活潑、清朗健康的未成年人“追星”文化,學校教育大有可為。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