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準備!”
“點火!”
20分鐘後,千里之遙的靶場傳來令人振奮的捷報: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由一位剛剛破格提幹計程車兵啟動點火按鈕的實彈發射,創造了該型號導彈發射史上的最佳精度。
北京。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辦公室。當秘書把這一資訊報告給劉副主席時,這位曾留學於原蘇聯優羅希洛夫海軍學校,長期為中國海軍和國防尖端工業嘔心瀝血的老將軍,欣慰地批示:“這次任務完成得很好,要認真總結這次實彈發射的經驗,加錢二炮部隊的質量建設。”
在人民解放軍的綠色方陣裡,駕馭戰略導彈的官兵被稱作軍中的天之驕子。能親手撳動導彈發射紅色按鈕的軍官,幾乎都是從導彈學院走出來的高材生。然而,一個從大巴山麓走出來的農家子弟。一個從未跨進大學門檻的普通士兵曾蛟,硬是憑著大山賦予的堅韌,躋身於這個神聖的崗位。
古城西安。位於當年秦漢爭雄歷史遺址上的二炮工程學院。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幾十名將軍和師以上校官匯聚在這裡進行戰役集訓。他們邀請專家學者和部隊軍事訓練尖子講課,表演。被邀者中就有曾蛟。
二炮前司令員李旭閣將軍打量著講臺上的曾蛟。
戰略導彈作為高技術兵器家族裡最精密、最複雜的武器系統,其控制系統堪稱它的大腦和心臟,擁有上萬個接點、標號,數千個技術引數,線路經緯縱橫,資料撲朔迷離。凝眸沉思的曾蛟,手裡掂著那支此刻變得沉甸甸的粉筆。難捱的兩小時過去了。精確無誤的導彈方框圖清晰醒目地出現在三大塊黑板上。學術大廳裡的活躍氣氛重又變得肅穆莊嚴起來,喜悅和欽佩的神情驅散了上千雙眸子裡的疑雲。當負責判讀圖紙的教授宣佈"沒有絲毫差錯"時,經久不息的掌聲響徹全場。
坐在前排的將軍們走上臺來,一一與曾蛟握手祝賀。李旭閣中將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好樣的!如果二炮部隊官兵的軍事技術都能像你這樣,我們的戰鬥力就會大大提高!"
世界著名軍事權威刊物《簡氏防務週刊》載: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前蘇聯的戰略火箭軍,從事導彈發射實裝操作和技術勤務保障人員歷來分工細密,各司其職,井水不犯河水。曾蛟檢索外軍資料時感到,這樣做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戰時一旦出現減員,就容易貽誤戰機。他執意走實裝操作和技術保障雙通的道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全面型人才。
汗水和心血浸泡出的是高超的技藝。
曾蛟的領導和戰友們至今記憶猶新:那次他配屬航天部某導彈生產廠家進行導彈縮時發射驗證,所有的人員均已就位,一切程式均已開啟,可控制系統地面裝置就是啟動不起來。在場的專家、軍代表和技術人員貓在導彈測試間裡查尋了一天一夜,各種方案都試了個遍,就是找不到癥結所在,更換了備用零部件仍然不奏效。深夜時分,大腦猶如陀螺儀般飛速旋轉的曾蛟在床上輾轉反側,白天排障的情景像電影一樣在眼前閃過。突然,靈感的火花在腦海裡迸發,他一骨碌爬起來,叫上助手來到導彈測試間,按照自己設想的新方案重新查驗。當晨曦微露時,曾蛟和戰友佈滿血絲的眼睛裡閃爍出欣喜的光亮:原來是由於廠家的設計失誤,造成電源工作接地線和安全接地線錯位。線路改接後,儀器即刻恢復正常。聞訊趕到的領導和專家們喜形於色,高興地拍拍曾蛟的肩膀說:“沒想到你這個小志願兵,這麼肯動腦子,真有兩把刷子。”
瞄準21世紀的中國士兵絕不沉溺於前輩們鑄造的輝煌。越是深入地探究當今世界軍事理論和高技術發展的走向,越會發現我們的步履已經落後於自己的對手,越會發現我們現有的知識大不夠用。曾蛟大膽地把學習和步獵的觸角突破士兵的侷限,伸向全新的領域。
他報考了現代電子技術函授專業,認真學習研究毛澤東軍事理論,自學了《管理心理學》、《戰士心理學》《軍事運籌學》以及人才學、現代科技、微機運用等方面的知識,查閱了外軍導彈部隊的大量資料,積累了厚厚12本技術資料,把自己近幾年在解決技術難題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總結匯編出近十萬字300多例的《控制系統常見故障排除定位手冊》和3萬多字的《導彈發射比例係數程式脈衝檢查》等十幾篇有價值的專業論文。他先後17次參加基地、二炮組織的訓練尖子比武競賽和表演,共奪得14項第一名。
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士兵,在普普通通計程車兵崗位上升華了士兵的價值。
(胡再昌摘自《時代潮》1993年第12期,作者,陳焱、郝中偉、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