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戰靚妞(未經允許,請勿複製全文搬運!)
士兵們每打完一槍,手一抬一拉,一枚光閃閃的金色彈殼瞬間便彈了出來;然後士兵的手再一抬一推,在下一顆子彈上膛後又一次摳動扳機。很多人認為這種栓動步槍的射擊動作,過於繁瑣和落後!
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這種重複性的射擊動作,卻可以讓人把“從上彈到擊發的過程”看得一清二楚,其實很有“節奏感和機械質感”。
其實栓動步槍的重點就是在槍機上,拉動槍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射手可以感覺到自己如何將拉動槍栓的微小力量,轉變為能夠摧毀一切的過程!這種充實的“滿滿”成就感,是其它型別步槍都無法替代的。
眾所周知,步槍具有600多年的發展史。而栓動步槍則是所有步槍中名氣最大,資歷最久,產量最高的一類槍支,同時它也是步槍“機械美學”的傑出代表!
之所以栓動步槍能在600年的歷史中從未被真正淘汰,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這幾大獨特優勢:精度高,射程遠,製作原材料和工藝不復雜。
栓動步槍不“完美”,甚至有很多劣勢!但毫不影響它成為“驚世之作”。
早期的各國的栓動步槍可能在效能方面有著“千差萬別”,但它們基本上都是使用鋼和木材組合而成,製造工藝十分簡單,且成本低廉!要知道,二戰時期開始出現的那種全威力彈半自動步槍,它們製造工藝和成本要高得多!
當時美國人甚至是用一大塊鍛造毛坯,直接摳出來一個帶拉機柄和活塞桿的槍機框,這樣保證了半自動步槍的牢固強度。但這樣做的後果:讓半自動步槍的成本直線上升,因此其它國家都捨不得這麼幹,因此他們的半自動步槍可靠性也就一直上不去。
和半自動步槍相比,栓動步槍在製造工藝和成本方面卻有著“成熟且低廉”的巨大優勢!這也是它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都一直在大規模量產的主要原因。
不過別看栓動步槍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但它所具備的殺傷爆發性卻是十分強大的!如果在戰場上被一支栓動步槍擊中,只要一發子彈嵌入身體,那麼這個倒黴的人大機率會“非死即傷”!
當然了,栓動步槍的優勢很明顯,同時它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栓動步槍當年剛剛全面取代滑膛槍時,它一次只能射擊一發子彈。這不僅大大影響了步槍的火力持續性,也讓士兵的體力在無形中耗費了很多。
後來,人們用5發彈容量的彈倉加快了射擊和裝填速度,此後絕大部分的栓動步槍彈容量一直都定在5發(極少數多於5發,例如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子彈容量是10發)。
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和自動步槍的大量列裝,大家又發現5發子彈的火力持續性又不夠用了。而且士兵們打一發還要拉一下槍栓,在戰鬥中他們一直疲於重複這個動作。
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士兵們每打完一槍後,便要拉動槍栓,壓入子彈“一頓操作猛如虎”,這也是那個年代戰場上的一道“獨特風景”。這種情況下,再令人心動的“機械美學”,也必須要服從新的戰爭需求!
因此,為了讓士兵的體力和時間效率得到提高!半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後來便出現了,並在二戰結束後,它們徹底將“栓動步槍”推下了“主流步槍”的舞臺。
不過,作為“機械美學”的巔峰之作,栓動步槍其實從來都沒有消失在戰場上,戰後它依然還在戰場上見證著“勝利和隕落”。
例如那款著名的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即使在戰後它依然是相當受歡迎的一款栓動步槍,長時間被很多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繼續裝備著。
就像印度伊莎波爾步槍廠在1963年時,他們還“滿懷熱情”的仿製並改進了李-恩菲爾德No.1 Mk.Ⅲ步槍,並將它重新命名為稱為2A步槍。而另一款栓動步槍的巔峰之作:毛瑟系列步槍,戰後很多國家都對其“戀戀不捨”!
例如以色列建國時便大量裝備著各種型號的毛瑟步槍,還有戰後南斯拉夫的M48步槍,西班牙的FR-7步槍,巴西軍隊的M968步槍等,原型都是來自於德國毛瑟系列栓動步槍,可見栓動步槍在世人心中的巨大魅力。
今天,就算是製作技術越來越精良,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的現代步槍!特別是那種追求高精度,大威力的現代狙擊步槍,它們依然還是採用栓動設計原理。
回眸栓動步槍近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也許它並不是最好的步槍,但絕對是最經典的一類步槍!尤其是對於一些二戰和軍事迷來說,在他們眼裡:“拉大栓”並不是一種落伍和羞愧,而是男人在戰場上的一種個性和“浪漫”!
圖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