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裡常說“戰友就是親兄弟”
而下面這對雙胞胎
既是兄弟又是戰友
血脈相連,心心相印
2018年,張新想、張新選高考後選擇外出打工。分隔兩地的兄弟倆,在沒有任何事前溝通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報名當兵。說起緣由,兄弟二人異口同聲說道,是因為看了當時的熱播劇《我是特種兵》,熒屏上英姿颯爽的軍人形象讓他們產生了對部隊生活的無限嚮往。
初入軍營的兄弟倆,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時隔兩年多,兄弟倆的相遇,是因為一次執勤任務。那時的張新想怎麼也沒想到,竟然能在粵澳一線“偶遇”自己的雙胞胎弟弟——張新選。
當時,張新想和兩名戰友正在營地巡邏,途中兩支隊伍不期而遇。看到迎面走來的張新選,戰友們一愣,感覺很是詫異:“怎麼會有這麼相似的兩個人?”下哨後,經詢問,原來他們真的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不禁拍手稱奇,感嘆緣分的奇妙。
任務結束後,兄弟倆又重新迴歸兩地,卻一同為實現“特戰夢”而奮鬥。兩人在同一時間選擇參加預備特戰隊員集訓,圍繞基本技能、極限體能、極限智慧等科目進行強化訓練,經歷了武裝越野5公里、負重行軍30公里等重重考驗,最終雙雙成為特戰隊員,並被分配到了同一單位,實現了在工作崗位上的“團聚”。
“我是哥哥張新想,我弟弟叫張新選,我們來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安徽淮北。我們成為特戰隊員,共同為實現強軍夢貢獻力量。”在集訓隊開訓動員會上,哥哥說出了兄弟倆共同的心聲。
互相鞭策,相互提高
“兄弟倆各有所長。”這是中隊長全晉良的評價。
初到集訓隊的兩兄弟,在不同方面展現了各自的優勢。哥哥在體能方面略勝一籌,弟弟在內務與文化學習方面更仔細、更用心。
回憶起在集訓隊的第一次1000米間歇跑,張新選依舊記憶猶新。操場上,哥哥足足拉開他200米的距離,弟弟詫異道:“我和哥哥的體能差距竟然這麼大?”
張新選內心不是滋味。為了追趕哥哥,他積極向戰友請教訓練方法,定製訓練計劃,一有時間就進行補差補缺。晚上收操後,還獨自在器械場上進行負重深蹲、臥推等核心力量鍛鍊,有時候胳膊痠痛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在這樣的堅持與訓練下,經過不懈努力,張新選終於在考核中摘掉了“體能後進”的“帽子”。
哥哥張新想雖然體能好,但內務技能有所欠缺。張新選是隊裡的內務標兵,文化學習也比較突出,就擔任起哥哥的 “小教員”,教他一些內務小技巧,還把文化常識製作成“學習小貼士”,利用休息時間帶著哥哥一起學習。
到了預備特戰隊員集訓考核時,這對“00後”雙胞胎一舉奪得了中隊兩面流動紅旗——張新想斬獲單兵綜合演練第一,張新選斬獲特戰戰場救護專業第一。“特戰雙胞胎”的稱號就這樣傳開了。
你是我的依靠,我是你的後盾
兄弟情在“魔鬼周”裡體現得更為直接和感人。第一次參加“魔鬼周”極限訓練,張新選好幾次因為體力透支,差點沒堅持下來。張新想體力好就拿出揹包繩,一邊拉著走,一邊咬牙堅持。張新想腿疼,張新選就幫他按摩敷藥,打上熱水泡腳。兄弟倆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中挺過“魔鬼周”。
“我們是彼此的一面鏡子,從對方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相互鞭策、不斷進步。”談及兄弟二人,哥哥張新想如是說。
互相競爭,互相促進是他們無需言說的默契。“哥哥,手榴彈要注意揮臂扣腕。”“弟弟,低姿匍匐兩腳要注意外張。”在訓練間隙,兄弟倆經常坐在一起交流心得,在彼此的陪伴和幫助下,不覺間,他們的訓練成績都有了提高。
去年1月份,第一次休假回家的兄弟倆特地帶了各自的特戰服。時隔兩年多,父母親看到身著特戰服的兒子們時,不禁滿足得熱淚盈眶:“孩子們長大了!”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4年軍旅時光,這對兄弟在無數次交鋒中迅速成長:“在軍營的生活,我們學到了許多,也成長了很多,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為成為新時代革命軍人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