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位國外軍事博主“Chuck Hill”的文章。該博主在這篇文章中評選出了自己心目中的“2021年度全球十大海軍”,並進行了點評。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其中關於中國海軍和美國海軍的部分並沒有像某些美國媒體那樣去誇張或者詆譭,而是非常客觀地進行了點評。既稱讚中國海軍在2021年裡表現異常耀眼,是唯一有希望在未來與美國海軍並駕齊驅的海軍力量,同時也指出目前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差距依然巨大,而且還是全方位的那種差距。
為了方便比較,這位博主首先細心地將海軍艦艇進行了分類,按照用途不同一共分為了五類。
水面戰艦(Surface Warships )是指輔助艦艇之外的所有的水面作戰艦艇。包括“CVN(核動力航母)、CVV(中型航母)、CVL(輕型航母)、LHD(標準兩棲攻擊艦)、LHA(無船塢艙的兩棲攻擊艦)、LPD(船塢登陸艦)、CG(導彈巡洋艦)、DDG(導彈驅逐艦)、FFG(導彈護衛艦)、輕型護衛艦、OPV(近海巡邏艦艇)、和 MCM(掃雷艦艇)”等。
潛艇(Submarines)包括了“ SSBN(彈道導彈核潛艇)、SSGN(巡航導彈核潛艇)、SSN(核攻擊潛艇)、SSK(常規潛艇),以及特定國家/地區研製的特殊用途潛艇”。
補給艦(AORs)包括所有主要的船隊補給艦船(沿海使用的輔助船隻不計算在內)。
其他輔助船隻(Other Auxiliaries)則包含了上述分類之外的艦船。包括但不限於“特殊任務船、支援船、小型兩棲艦艇(LSD,LST,LCAC,LCM,LCU)、訓練船、拖船、沿海支援船、水文船”等通常沒有太多關注的艦船。
中美兩國海軍差距依然巨大,中國仍需努力
然後作者放出了自己精心製作的圖表。這份圖示非常明顯地告訴我們一個異常“殘酷”的事實,那就是雖然一直被國內外部分媒體唱衰,美國海軍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海軍,高達714.3萬噸的總噸位比第2名到第6名的國家海軍加起來還有多20萬噸,更是排名第2的中國海軍的2.55倍。
而且中美兩國海軍之間的差距是全面性的:美國水面作戰艦艇的總噸位是中國的近2.6倍;潛艇總噸位是中國的1.8倍;補給艦總噸位是中國的3.5倍;其他輔助船隻是中國2.4倍。尤其是中國的潛艇不僅弱於美國,同樣弱於俄羅斯海軍,總噸位僅為俄羅斯海軍的50.9%。
隨後作者也對部分媒體,尤其是部分美國媒體刻意炒作中國海軍在艦艇數量上"超越"美國海軍的做法進行了反駁,稱“雖然表面上中國海軍艦艇總數是超過了美國海軍,但真實資料可能(對中國)並不那麼友好”。中國海軍的很大一部分數字"優勢"其實來自他們操作的大量小型平臺(指小噸位艦艇),無論是像056/056A型(總數72艘)這樣的輕型護衛艦,還是像022型(總數83艘)這樣的導彈快艇更適合在近海和沿海作戰,對於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基本沒有任何幫助。言外之意是這些媒體為了炒作,關注點明顯歪了。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軍(近些年)大部分的實力增長是由大型戰艦推動的,例如2021年中國海軍便服役了2艘兩棲攻擊艦(075),8艘導彈驅逐艦(055+052D)和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算上同時服役的9艘056A輕型護衛艦,總噸位超過17萬噸,並且連續多年大幅超過美國海軍,名列世界第一。
不過作者也指出,在真正與美國海軍的規模相匹配之前,中國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在影響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驅護艦方面,中美相差巨大。美國海軍擁有22艘巡洋艦和69艘驅逐艦,總噸位高達87萬噸,這相當於1個英國海軍,或者2個法國海軍。而中海軍大型驅護艦的總噸數為47.4萬噸 ,只有美國海軍的54.5%,僅相當於1個法國海軍。雖然得益於後發的優勢,中國大部分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技術水平理論上要比美國海軍同級別艦艇更高,但是在體系作戰的大環境下,有限的技術優勢無法彌補中國海軍在“規模”和“使用經驗”上的劣勢。
我們將在未來幾年內看到美國海軍顯著的噸位收縮,因為許多較舊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LCS瀕海艦將從今年開始陸續退役,而新的“星座”級護衛艦距離服役還有大約五年的時間。但是這並不代表著美國海軍真正的實力出現了降低,中國海軍追趕美國海軍依然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其餘8個海軍大國實力
俄羅斯海軍仍然是全球第三大海軍,總噸位高達198.5萬噸。雖然其水面艦隊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但隨著新的護衛艦的服役以及舊的水面艦艇的陸續改裝,情況正在慢慢改善。當然,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以及造船業的萎靡,俄羅斯海軍的水面艦隊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是一隻近海作戰力量,基本不具備遠洋作戰實力。
不過俄羅斯海軍的水下力量仍然龐大,擁有龐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巡航導彈核潛艇,攻擊核潛艇和常規潛艇艦隊,總噸位高達76.8萬噸,甚至超過了美國海軍的70.7萬噸,高居全球第一。並且隨著“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和“北德文斯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服役,俄羅斯海軍水下力量的質量也已經不遜色於美國海軍。
英國海軍以89.1萬噸的總噸位領先於“美中俄”之外的其他國家海軍而繼續排在第四位,不過已經從"百萬噸級別"的海軍俱樂部中退了出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海軍能夠力壓日本海上自衛隊而名列第四位,完全是因為其擁有目前全球總噸位第二大的航母艦隊,英國的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大型常規動力航母合計噸位達到了14萬噸,甚至超過了同樣擁有兩艘航母的中國海軍。不過英國海軍除航母以外的水面作戰艦艇的總噸位(30.9萬噸)卻要少於日本海上自衛隊(41.8萬噸)。不過英國海軍的輔助艦艇和潛艇的噸位要超過日本海上自衛隊,具備更強的遠洋作戰能力。這些差異清晰地反映出英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在面臨的“作戰環境”以及承擔的“作戰任務”方面的不同。
印度海軍以54.5萬噸的規模排在了第六名。不過印度海軍的實力將在其首艘自建航母“維克蘭特”號服役後獲得顯著增長,屆時印度將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雙航母的國家。不過印度海軍的水面作戰艦艇力量在四個擁有雙航母的海軍裡是最弱的,這無疑將嚴重影響印度航母編隊的作戰能力,但是印度寄予厚望的P15B驅逐艦極其緩慢的建造速度讓其無法按時取代舊的驅逐艦,還有印度海軍雄心勃勃的攻擊核潛艇計劃目前進展也不順利,這些問題讓印度海軍無法按計劃實現其掌控整個印度洋的圖謀。
法國海軍以42.3萬噸繼續保留在第七名的位置。目前法國海軍的補給艦隊正處於歷史最低點(3.58萬噸),只有兩艘Durance級油輪投入使用,因此它的遠洋作戰能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且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一整年,因為其最新的Vulcano級後勤支援艦(LSS)的合同直到2019年1月30日才簽署,首艦要到2023年才能投入使用。
韓國海軍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以36.6萬噸的規模名列第八位。韓國海軍非常注重水面作戰艦艇的建設,其水面作戰艦艇的噸位(20.4萬噸)與排在其前面的法國和印度相差不大,並且大幅領先排在其後面的義大利和印尼。不過韓國海軍在支援艦艇這一塊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樣非常薄弱,這清晰地反映了其作戰環境目前依然侷限於近海。不過韓國海軍對於遠洋作戰能力的渴望非常強烈,已經提出了多個不同的航母計劃,並傾注了大部分的注意力。但航母這條路對於韓國海軍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韓國海軍更顯著的增長領域依然是穩定的護衛艦計劃和本土潛艇計劃。
排名第九的義大利海軍目前正處於低潮期,不過他們可能會因為3.3萬噸的“里亞斯特”號兩棲攻擊艦的服役而重返第八名的位置。“里亞斯特”雖然被設計為一款兩棲攻擊艦,但是其擁有供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短距起飛的滑躍式全通甲板,因而被認為是一款中型航母。義大利海軍屆時也將成為歐洲第二個擁有雙航母的國家。
印尼海軍以30.4萬噸的規模超過土耳其海軍的25.8萬噸,首次躋身第十名。印尼海軍的五艘“望加錫”級船塢登陸艦貢獻了至關重要的5.7萬噸的噸位,再加上印尼海軍異常龐大的小型兩棲艦艇艦隊,使他們的規模超過土耳其海軍。雖然印尼海軍的這次上榜有些討巧,但就算在未來不小心跌出前十的排名,但從長遠來看,印尼海軍依然能夠很快再次躋身前十,因為印尼海軍正在計劃擴大它的水面艦艇規模,未來十年裡將至少有服役十艘護衛艦。
相比部分媒體的無良吹捧,“Chuck Hill”的這篇文章顯然要更加客觀公正,為我們瞭解全球海軍的真實發展情況提供了難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