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 蔡琳)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生物資訊學及應用創新團隊協同小麥資源與利用創新團隊,深入研究了小麥育種過程中多性狀協同改良的分子遺傳基礎,為小麥複雜性狀遺傳基礎解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而且進一步推動了小麥優異基因以及優異變異位點的挖掘和利用,對中國小麥高產育種具有指導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雜誌上。
據毛龍研究員介紹,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調查對於深入瞭解作物株型和產量構成的遺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但對小麥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該團隊透過梳理過去近百年的中國小麥育種歷史,結合分子標記收集,篩選到287份具有廣泛遺傳多樣性的微核心種質材料。研究人員以這287份國內微核心種質為材料,結合11個重要農藝性狀,從育種選擇、農藝性狀遺傳基礎、多性狀協同改良、優異位點聚合、後綠色革命中赤黴素路徑的育種選擇修飾等方面,對國內小麥育種改良工作的分子遺傳基礎進行了全面解析。
透過對育種過程中主要農藝性狀的協同改良研究,獲得一批“降低株高-增加粒重”“降低株高-縮短開花期”以及“縮短開花期-增加粒重”的協同位點。其中,“降低株高-增加粒重”“降低株高-縮短開花期”的協同優異位點在栽培種中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在育種年代中呈現逐漸累積的過程。研究結果表明,現代育種改良透過G蛋白路徑和生長素路徑等多通路協調互作的模式對赤黴素路徑進行選擇修飾與精細調控,可實現後綠色革命時代新的高產目標。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