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鴉
大多數武器都有一個陽剛甚至兇猛的綽號:“獵鷹”、“梟龍”、“颱風”……但在歷史上,卻有一款武器是以一個小女孩的名字命名的。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發射器。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蘇聯歌曲《喀秋莎》,歌中所唱的叫做喀秋莎的女孩正是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的綽號由來。當時沃羅涅日工廠在生產喀秋莎火箭發射器時,在其側面噴塗了大大的“K”字標記,而這被許多蘇聯紅軍士兵調侃為“喀秋莎”(Katyusha)。一傳十十傳百,這個可愛的綽號就流傳開來。
這款綽號還挺可愛的武器,在戰場上的表現可一點都不“可愛”。雖然蘇聯人將其稱為喀秋莎,但在對面的納粹陣營中,因為其獨特的尖嘯聲而將其稱為“斯大林的管風琴”,這種尖嘯甚至令許多德軍官兵感到恐懼,以至於它擁有一定的心理戰作用。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有多麼驚人。
廉價替代品
很多軍迷都知道,喀秋莎起初並不是一款陸戰用的武器,而是一款空射火箭彈。早在1931年,莫斯科研究局就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亮相的早期空射火箭開始著手研發RS-132尾翼穩定火箭彈,並於1937年正式以M-13的代號進入部隊服役。
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的6月,莫斯科噴氣推進研究所接到了蘇聯炮兵部隊的授權,要求研究所基於現成的航空火箭彈,研發一款能夠裝載到ZIS-5卡車上的地面火箭發射器,以補充炮兵部隊的火力支援力量。
發射瞬間
但當原型車被造出來後,蘇聯炮兵部隊卻頗為不滿:“它發射時精度惡劣,裝填時間需要50分鐘,射速遠遜色於現有的榴彈炮。”甚至有蘇聯炮兵部隊軍官聲稱“它只是傳統大口徑榴彈炮的廉價臨時替代品,很快就會被淘汰”。但很快,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在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僅僅建造了40臺喀秋莎火箭發射器。但到了二戰結束時,該系列火炮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萬輛左右。相比起傳統的拖曳式榴彈炮,安裝在ZIS-6、ZIS-5等卡車平臺上的喀秋莎火箭發射器有更強的機動性。
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足夠低廉,同時生產門檻特別低,不需要重工業裝置的支援就能大量生產。畢竟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也就只是一個卡車底盤加上一部鋼製火箭彈發射架罷了。但是,令德軍畏懼的顯然不會是這東西的產量,而是它難以匹敵的巨大威力。
斯大林的管風琴
1941年7月14日,蘇德兩軍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發生交戰,為了測試該武器的實戰威力,蘇軍調來了一批喀秋莎火箭發射器對佔領了魯德尼亞鎮的一支德軍步兵單位進行了七次實驗性的齊射。但喀秋莎的表現出乎了幾乎所有蘇軍官兵的意料。
曾親眼目睹此次“測試”的蘇聯學者安德烈·薩普羅諾夫曾寫道:“它巨大的威力幾乎要將德軍的陣地整個掀翻,所有的房屋被摧枯拉朽地變成廢墟,大量的火箭彈爆炸讓我們看不到敵人的身影……最後,我看到他們狼狽地撤離了陣地。”
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的裝填時間長達驚人的近一個小時,而且它的精度也確實不盡人意。但是,每一個由4輛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組成的炮兵連,能夠在短短的10秒內向一個0.4平方千米大小的陣地上傾瀉最多192枚火箭彈,爆炸當量超過4.35噸,威力甚至超過了72門常規大口徑榴彈炮的齊射。
這種火力極端強大的武器,使蘇聯當局迅速掌握了一種新的戰術:憑藉其優越的戰場機動性迅速進入發射位置,在對德軍陣地進行火力壓制後再迅速撤到後方進行裝填。
蘇聯士兵正在為喀秋莎裝填彈藥
事實證明,斯大林這套打了就跑的雞賊戰術相當的有效,以至於德國人被打出了心理陰影。“得益”於喀秋莎那標誌性的低沉尖嘯,每當戰場上響起這種聲音,就會極大地打擊德軍官兵的戰鬥意志,因為他們很清楚,再過那麼幾秒鐘,自己可能就會被這些大口徑火箭彈炸得粉身碎骨。
到了後期,甚至有德軍官兵不敢反攻那些裝備了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的單位,生怕自己一抬頭,就看到幾十上百枚132mm大口徑火箭彈帶著尖嘯落向自己的頭頂。
後日談
事實證明,喀秋莎作為蘇聯第一款廣義上的“自行火炮”是很成功的,以至於在戰爭結束後,蘇聯乃至現在的俄羅斯仍在不遺餘力地發展同類型的武器(按照慣例,蘇聯將此類武器統稱為喀秋莎)。
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就使用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BM-14火箭發射器取代了早期的BM-13。當然,冷戰開發的幾款“喀秋莎改進版”可能更加廣為人知:BM-21“冰雹”火箭發射器和BM-27“颶風”重型火箭發射器。前者在越南被我國繳獲後,改進為了81式火箭發射器及其後繼改進型;而後者則在蘇聯入侵阿富汗、車臣戰爭、俄格戰爭等地區衝突中有著非常優秀的戰術表現。
在蘇聯之外,喀秋莎也有著更廣闊的活躍空間,別忘了,它最大的優勢就是造價低廉、容易生產和威力巨大,這使得它廣泛受到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乃至武裝組織的青睞。
敘利亞內戰中的喀秋莎火箭發射器
例如在烏干達-坦尚尼亞戰爭中,坦尚尼亞就使用了一批BM-13S火箭發射器;而在黎巴嫩戰爭期間,真主黨用喀秋莎發射了至少3900枚火箭彈;時至今日,反美武裝和巴解勢力仍在用喀秋莎有事沒事就炸一下美國大使館或以色列陣地,更別說打得亂七八糟的敘利亞戰場……
不得不說,一款二戰時期問世的武器,參與了從冷戰至今的大多數武裝衝突,時至今日仍活躍在戰鬥的第一線,這已經非常客觀地反應了它的成功之處與強大之處。
當然,在大國戰爭日益智慧化的當下,這種“力大磚飛”的老派蘇式武器除了少數高科技改進型,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實戰價值,但在貧窮且混亂的那些動盪地區,這名“老將”恐怕還將長期活躍在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