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宋迎迎
春節到來前,河南省政府印發系列重磅檔案,《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樞紐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便是其中之一。《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河南的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化,並提出“十四五”期間全面形成“米+井+人”字形綜合運輸通道、圍繞鄭州、洛陽、南陽等城市打造“一核四區”樞紐經濟增長極等一系列重要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以交通為帶動、意在打通河南發展主動脈的重磅規劃中,“長三角”一詞出現了17次之多。無論是打造“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還是“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提法,都意味深長。
區域發展,歷來交通先行。這樣一份事關河南未來基礎佈局的重磅規劃為何如此多的聚焦“長三角”,河南又是否真的要融入長三角發展呢?
河南基本形成“米+井”綜合運輸通道 “十四五”將再寫“人”字
提起河南的交通優勢,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米”字型高鐵。從地圖來看,其各方延伸基本連通了我國交通骨幹網路的所有方向,也讓省會鄭州坐實了全國重要交通樞紐的名頭。
實際上,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河南不僅基本寫成“米”字,又多了一個“井”字,基本形成了“米+井”綜合運輸通道。
根據《河南省“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米”字形綜合運輸主通道有四條,分別是:新亞歐大陸橋通道、京港澳通道、濟(南)鄭(州)渝(重慶)通道、太(原)鄭(州)合(肥)通道;
“井”字形綜合運輸側通道也有四條,分別為大(慶)廣(州)通道、二(連浩特)廣(州)通道、晉豫魯通道、滬(上海)陝(西安)通道。
隨著運輸網路的不斷完善,以鄭州為中心,可實現公路5小時內覆蓋全國4.1億人口和30%的經濟總量,鐵路3小時內覆蓋全國7.6億人口和56%的經濟總量,航空2小時內覆蓋全國12.3億人口和90%的經濟總量。
根據本次出臺的《規劃》,“十四五”期間,河南將在強化“米”字形運輸通道功能、完善“井”字形運輸通道佈局的同時,再佈局“人”字形運輸通道,即:
以幹線鐵路、高速公路等為骨幹,打造北沿黃綜合運輸通道,向西聯絡黃河流域山西、陝西等地,向東聯絡山東等沿海地區,打通鄭州、洛陽東部出海新通道;以高速鐵路、幹線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道等為重點,打造寧洛綜合運輸通道,促進洛陽、豫東地區與長三角城市群資源要素高效流通。
在“米+井+人”字形綜合運輸通道的帶動下,河南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樞紐通道優勢凸顯,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化成效顯著,以樞紐經濟為牽引的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實現深度融合。
河南交通規劃連提17次“長三角” “承接”、“嵌入”並“積極融入”
無論“米”、“井”還是“人”字,連線(聯絡)長三角城市群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不僅如此,相比於2017年出臺的河南“十三五”交通規劃,這次出臺的“十四五”交通規劃名稱中多了“樞紐經濟發展規劃”八個字,內文中提到“長三角”的次數更是從2次提升到17次。
17次“長三角”說了哪些內容?
從具體內容來看,既有大格局上的規劃,也有具體措施的部署。如《規劃》提出,培育建設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依託太鄭合、寧洛、滬陝等綜合運輸通道,發揮鄭州、洛陽、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信陽等樞紐城市經濟集聚效應,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加快建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通道經濟帶。
建設豫東樞紐經濟協同發展區。依託京港澳、新亞歐大陸橋、太鄭合、大廣、寧洛等綜合運輸通道,以商丘、周口為主要節點,全面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
前者在河南“十四五”期間佈局的四條通道經濟帶中排在首位,後者這是樞紐經濟“一核四區”中樞紐經濟協同發展區之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在發展樞紐經濟的具體部署上,《規劃》對“長三角”也大量使用了 “承接”、“嵌入”和“積極融入”這樣的詞語。
由此可見,河南希望透過交通相連打通與長三角融合發展的大動脈,將東部沿海的新鮮血液注入到現代化河南建設的發展程序。
“擇善而從”、“力爭上游” 造就河南的“長三角情結”
河南為何對“長三角”如此青睞?
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長三角以全國1/26面積創造約1/4經濟總量,成為區域融合發展的典範。“長三角”三個字也一直是發達的代名詞。2020年,河南流出省外1610萬人,出省人口主要流向的目的地就是廣東和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地區,大部分為長三角一帶。
先進的技術、資金等要素再加上強大的經濟體量,讓長三角有足夠的能力輻射河南。更重要的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還有著“結對幫扶”、“優等生”幫助“後進生”的傳統。
早在2001年起,江蘇省便有了“南北掛鉤”的省內幫扶,而“山海協作”在浙江也已實施了近20年。隨著“插班生”安徽的融入,其與江浙滬更是相差明顯。為此,去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滬蘇浙8個市區結對合作幫扶皖北8市,期限從2021年至2030年。
新一屆河南省委提出了“優勢再造”“換道領跑”等一系列目標,並透過拉高標杆,打造國家創新高地。長三角的“優等生”模範效應再加上慷慨相的幫扶機制,與河南骨子裡“擇善而從”、“力爭上游”的基因吻合,無疑更加深了河南人心中的“長三角情結”。
在這種情結和基因的帶動下,河南與長三角互動連連。無論是河南省黨政代表團到長三角“取經”考察,還是鄭開同城化、鄭州都市圈擴容,都體現出一種向“長三角”看齊的意味(參見《時話河南|蘭考“入圈”河南“出圈”,鄭開同城化向長三角一體化看齊》)。
而在長三角方面,對於河南的這種熱情同樣積極響應。2020年7月20日,鄭州市“長三角區域合作”市情推介會暨專案簽約儀式在滬舉行。推介會上共簽約專案37個,投資總額達到1067.7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專案5個,涵蓋了先進製造、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等領域。不少地市均開展了各種對接長三角、促進招商引資的行動。
河南省商務廳資料顯示,過去5年來,河南省與長三角地區合作專案近6000個,實際引資達1.5萬億元,佔當期全省引資總額的31.3%,可以稱得上是一對“模範CP”。
河南能不能融入長三角?安徽是個先例
頻繁互動之下,有一個話題成為了不少人關注的焦點。那就是:河南能不能融入長三角?
事實上,河南融入長三角的構想早已出現。
從“長三角”本身發展歷程來看,安徽原本並不屬於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範圍。2010年6月國務院批覆的《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中也沒有安徽。
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始重新規劃中國宏觀區域佈局。2014年9月出臺的《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長三角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的城市群,這是官方檔案首次將安徽納入長三角。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將上海市以及蘇浙皖的25個城市定為長三角城市群。
在2018年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佈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隨後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安徽全域納入長三角規劃。
雖然是“插班生”,但在長三角強大的輻射帶動下,“十三五”期間,安徽尤其皖北地區發展迅速,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達20.3%,高於全省3個百分點。
而對於河南來說,“融入長三角”的計劃也早已“開啟”。早在2019年,商丘便明確提出打造河南融入長三角“橋頭堡”的口號。隨著商合杭高鐵開通,2個多小時就可以從杭州、上海到達商丘,商丘與長三角地區的人才、技術交流更加密集和頻繁。
隨著此次《規劃》中,更是明確要求,強化豫東地區與長三角地區交通互聯互通,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水平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建設商丘、周口等豫東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而從培育建設中原—長三角通道經濟帶、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等一系列佈局和提法來看,不管河南會不會成為會不會在概念上成為長三角一體化中的一員,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實質上的互通互融、著眼更大視野的發展雄心正在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