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時期,國民黨單方面撕毀和平條約,對我黨將士們發動進攻,然而當時國共兩方之間的戰力並不成正比,有著美軍援助的國民黨,在裝備以及人數上都佔據不小的優勢。
但面對國民黨的步步緊逼,我軍將士也依然沒有半分的退縮,在解放戰爭中,我軍表現神勇,有不少的軍隊,創造了若干的傳奇。
而在解放戰爭時,在中原地區與國民黨交戰之時,我軍並不佔優勢,甚至人數只有國民黨軍的五分之一。
靠著六千的解放軍部隊,之所以能夠兵不血刃,從三萬敵軍包圍之中突圍成功,靠的竟然是鄉下的地主。
這名老頭到底是誰,他又做了什麼,能夠讓國民黨軍隊撤軍呢?
借住鄉親家中
1946年,鄂東獨立第二旅的剛剛成功完成了阻擊任務,而他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掩護大部隊撤離,裝作軍區司令部的第二旅,在後續的撤離之中,邊戰邊撤。
由於人數的落後,儘管頑強地與國民黨的包圍軍作鬥爭,也難免落了下風,突圍變得越發的困難。
暫時擺脫了敵人的圍剿,第二旅的旅長吳誠忠帶著部隊,決定暫時在安徽嶽西縣的治溪鎮休整一番。他們借住在一家鄉紳家中,指揮部也暫時設立在這位地主家中。
而這名地主名叫胡之傑,為人豪爽,對於家國也有著自己的情懷。見他們一行人一直在幫助百姓,並且鬥志昂揚的模樣,打心眼裡喜歡,所以十分豁達地將人領進了家門。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隊伍之中出了叛徒,他們剛剛安頓下來,就有偵察兵通報,國民黨的三萬大軍正在向治溪鎮包圍過來。
始料未及的情況出現,旅長與政委立即想辦法商議如何突圍,但眼看著敵人漸漸靠近治溪鎮,他們無法將戰場拉到遠離百姓的地區,轉移困難不說,更是會傷到無辜百姓,這可急壞了他們。
而就在他們陷入絕境的時刻,胡之傑站了出來,打聽了一番之後,非但沒有緊張,反而笑了起來,說著便向吳誠忠請命,聲稱他有辦法退敵。
當時的旅長和政委當然是不同意的,戰爭本就不該把百姓牽扯進來,但胡之傑一直強調沒事,向他們的打聽了國民黨這隻軍隊的領導人之後,更是讓他們放一百個心,他一定能夠讓人離開。
說服退敵
胡之傑向旅長吳誠忠表示,國民黨領兵的師長傅翼,在他還是一名國民黨軍官的時候,就是他的手下。儘管吳誠忠他們還是不太放心,但已經陷入僵局,並且胡之傑表現得十分堅定,只能同意。
胡之傑就這樣大搖大擺地來到了國民黨的地盤,傅翼曾經是他的部下,曾經還真是胡之傑提拔他,才能有今天,自然對胡之傑十分尊敬。
而來到軍營的胡之傑也不含糊,直接將想法說了出來,希望他們能夠撤離,讓第二旅順利地撤出。
傅翼一開始十分糾結,但胡之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本都是中國人,又不是敵人,何必要打這一仗,況且這一仗就算是打了,他的部隊也一定損失慘重,到時候蔣介石真的會保留他們這隻部隊嗎?
這一點點醒了傅翼,眼前的胡之傑就是當年深受蔣介石的打壓,才回到的安徽老家,這種事情屢見不鮮,說不準下一個就是傅翼。
恍然大悟的傅翼立刻撤離,本來他也不想打這一仗,畢竟損失的是川軍的兵力。
隨著國民黨軍隊的離開,第二旅趁著夜色,順利撤出,這一次突圍,不費一兵一卒,未見一絲鮮血,保留下了第二旅的六千名戰士。
猜忌之心
雖然胡之傑那時候只是個普通的鄉紳,但是曾經他也是一個有革命意識的人,家境優渥的他,讀過聖賢書,更明白事理。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也順勢成為了一名川軍的戰士。而憑藉著自己的才學,在兵法上的造詣,胡之傑在部隊中晉升得很快。
川軍作風強悍,出過許多的有名的將士,但越是這種有性格,有野性的將士,就越難管理。蔣介石盯著川軍這支部隊,開始逐步對川軍進行整頓。
當時如日中天的川軍將領之中,有不少都因為這個原因受到了打壓。胡之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蔣介石調離了崗位,滿腔的報國志向,都在一人的猜疑之中化為了泡影。
氣氛難平的他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也好過在一個有職無權的崗位上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而傅翼曾經是胡之傑的手下,更是親眼見證了胡之傑是如何深受憤懣。他們對川軍的感情比對蔣介石的要深得多,自然不願意讓川軍的戰士們吃力不討好。
在胡之傑的勸說之下,傅翼將人撤開,為我軍的突圍開闢出了一條道路,而這也摧毀了國民黨圍剿我黨戰士們的野心。
結語
解放戰爭過程中,疑心自私的蔣介石,早已經失去了民心,不僅如此,在他的迫害之下,許多的國民黨將領也都接連出走。
胡之傑是其中一員,他心懷抱負,心中裝有家國。身處危局之中,也能保持清明的頭腦,臨危不亂,為我軍的突圍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儘管早已經不在軍隊,但胡之傑依然不忘自己當初的志向。他將我黨將士們一路以來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清楚地知道我黨將士們一直在為百姓的安危所擔憂。
比起領命包圍鎮子的國民黨,我軍將領們最是擔心將無辜百姓牽扯進殘酷的戰爭之中。民心所向,終得解放,儘管已經脫離了軍隊偏安一隅,但胡之傑比誰都清楚,誰能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
戰爭時期,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而這其中,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就像胡之傑這樣,心懷家國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也是那個時代,對國家一腔熱忱的中國人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