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1980年,臨危受命,他走上三尺講臺。從此,他以校為家、視生如子。2012年,為解決學校飲水問題,斷了三根肋骨。2017年,為讓年輕人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辭掉校長職務······他是58歲的譚世川,江口縣太平鎮凱文小學的一名老教師,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已默默堅守41年。
1980年,因公辦教師不願意進凱文村,招民辦教師進凱文村執教如同大海撈針,沒有老師教孩子們讀書成為時任凱文村村長的龍祖學最大的難題。譚世川的父親譚學良是凱文小學的一名教師,因身患重病不能繼續執教,受過良好教育的譚世川便進入了龍祖學的視線,在家人和時任村長的勸說下,譚世川走上了講臺,開始了他的從教生涯。
“當時走上講臺的時候,心裡感覺到有點緊張,給學生上課,抽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因為山裡娃娃膽子小,要他們回答問題,都很緊張,面紅耳赤的,我就覺得以後要從這方面努力,要把學生的自信心提起來。”凱文小學譚世川說。
而當時代課老師每月工資僅為6.5元,微薄的收入很難維持家庭生計,譚世川告訴記者,當年有人提出願意出資資助他自主創業發展種養殖產業,但被譚世川拒絕了。
“這裡缺老師,少老師,錢再少,我都要安心從教,把山裡娃娃帶出來。”凱文小學譚世川說。
2012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為解決凱文小學飲用水問題,譚世川借用村民的摩托車運輸鋤頭、鐵鍬等工具前往水源地搭建自來水管,途經下坡路段時,才發現摩托車剎車有問題,當發現前方有人時,為避讓村民,車和人一起往懸崖邊衝去,譚世川立即跳車,抓住懸崖邊上的草,滾到了半山腰的樹叢裡,撿回了一條命。
“跳車以後,車子飛下懸崖,萬幸的是我跑脫了,順著馬路翻了幾轉,摔到半坡卡住了,我渾身發熱,以為是汗水,一看,都是紅彤彤的,全是血。”凱文小學譚世川說。
凱文小學門前有一條河,河床寬近30米,河上沒有橋,有90多名學生要渡河上下學。譚世川擔心學生安全,常常都會在河邊等學生,馱學生過河,前面抱一個,後面背一個,左右肩膀一邊掛一個。直到2009年,總長100多公里的梵淨山環線旅遊公路和通往松桃的縣級公路開工建設,河面上才架起了一座橋樑,連線了河兩岸學生與家長們的希望。
“我和譚老師共事的時候,經常會背學生過河上學、放學,特別是冬天,河水冰冷刺骨,我們站在河裡渾身瑟瑟發抖。”原凱文小學老師姚智說。
在凱文小學,譚世川共教過1000餘名學生,很多學生受譚世川的影響,也走上了教師崗位。
“譚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現在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師,當我身處這個崗位的時候,我更加知道譚老師這麼多年的堅守是多麼不容易,我特別想對譚老師說一句,您辛苦了。”學生楊華珍說。
“我是譚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畢業以後在凱文小學教了8年書,那時候為了節約修建費用,跟譚校長一起搬磚搭建教學樓,為了解決全校師生的飲水問題,我們跟譚校長一起去三公里外的牛鬧溝牽水管。”凱文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喬文說。
2017年,譚世川辭去了自己凱文小學校長職務,和妻子一起為學生們做飯。如今,凱文小學有4名教師和7名學生,雖然譚世川不再執教,但是他始終把孩子們的成長裝在心裡,用愛滋潤每一片心田,用愛感悟著每一個孩子。
“我在這裡上學非常開心,老師對我們特別好,譚老師做的飯很好吃。”凱文小學張梓涵說。
“譚世川教書以來,對我們小學這些學生都很好,對我們老百姓也好。”凱文村村民文清平說。
從青蔥少年到白髮老者,他用一生與鄉村結緣,寒來暑往,孩子們一批批“走出去”,他的選擇是“留下來”,41年如一日,堅守在山村,盡責敬業,潛心教學,為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本來就是共產黨員,在這裡工作都41年,我認為選擇了這份職業,退休不褪色,只要用得著,我仍然會盡到老師的這一份責任,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凱文小學譚世川說。(羅麗琴、蔣自能、張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