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果嶺邊切杆,如何精準控制切擊距離?切杆是推杆的延續!
上次講切杆講了一半,跳去講推杆去了,這裡把切杆的剩下部分講完,因為大家最終還是想如何切得精準,把距離控制好。
尼克勞斯說“球位位置的好壞決定擊球質量的80%”,大家要深刻去理解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如此。我之前一再說球打不好不是你自己身體的問題,是球的問題。因為球位置的不對,導致你的動作“夠”不著球,“夠”不好球。
1,大家一定要明白,你只能做你本能下能做出的動作,這樣你做得才舒服、才穩定、才不費力、才自然。你不能去做你不能本能做出的動作,要費勁才能做出的動作,要刻意才能做出的動作,這樣,一定不穩定、不舒服、不自然、很累。所以,打不好球,不是你自己身體的問題,你的身體定了,就這樣,臣妾做不到,不要去硬逼。一定要讓你的身體自然、本真、本能地揮杆。
2,你自然而本真的揮杆,做你很舒服、不費力、不用去“夠”的動作,這是你自己。這時候,球要來“就”你,也就是球要在你自然本真揮杆的路徑上。因為球不在你自然本真揮杆的路徑上,自然你不能穩定地打好球,你沒打好球當然就是球的位置,球位的問題,跟你的揮杆動作一點關係沒有。你動作一點問題沒有,是球的位置不對,這種情況極為普遍。但球手認為是自己動作有問題,認為自己總是打不好。
所以,尼克勞斯說“球位的好壞決定擊球質量的80%”,的確是。我們在打鐵桿的時候,有時候偷懶,站好後明知道差那麼一點點,明知道球位偏左了一點點(偏右一般問題不大),也懶得挪站位了,球位位置差了半公分,不在起力點位置(過了起力點),擊球質量就明顯下降,距離短10碼,砍球變拍球,各種狀況都會出來。如果是過水的三杆洞,球可能就下水了。只要一偷懶,不把球位放在你的揮杆路徑上,不把球位放在起力點位置,擊球質量就立即下降,球就上不了果嶺。
所以,打果嶺邊30碼的切杆之前,你的球位一定不能再被誤導了,這是最根本的東西。然後,你必須保證幾點:
1,把手卸掉。
打球無手,在切杆這裡必須是。因為你的落點誤差只有±1碼,不容閃失。所以,必須把手卸掉。手只是很韌性的握著杆而已,手和手腕上沒有任何突兀的力道施加給球杆。
2,把肩卸掉。
把肩卸掉,肩膀不要生硬,你不能感覺到肩膀的緊張,不能感覺到肩膀的張緊。肩膀是自然的,和諧的。不要去關注和在意揮杆三角形的事,不要硬邦邦的保持肩手的幾何關係。肩之力不能作用給球杆,肩之力不能參與擊球。(中高差點很多人打切杆是用肩膀去撈球,可能是受到打球要保持揮杆三角形的教學影片的影響)。
大家可以去做個試驗,你在發球臺等著開球的時候,如果你被前面堵住了,還開不了球,你拿著一號木在發球臺掃一下球,把球從左邊tee mark掃(推)到右邊tee mark,把距離控制在半碼誤差之內,你掃掃看。你不用腰,用肩膀發力去掃掃看,很容易就杆頭碰地了,很容易鈍挫。用手發力去掃更不行,控制不了距離。只有用腰,肩手扶著杆,腰帶著肩手,腰力去掃,杆頭才不會碰地,球的距離才精準、可控。把肩手卸掉就這感覺。
3,用腰主動轉身上杆。
上杆要腰主動轉身把杆“轉”上去。你用腰上杆,就會用腰下杆。必須用腰上杆,用腰轉身把杆轉上去,你用腰上杆,手臂和手的關係自然保持得很好,而且是很自然的。良好的揮杆三角形的形態是用腰上杆的自然結果,不需要刻意去保持。一定要用腰,哪怕只有3碼的切杆。
4,用腰轉身下杆擊球。
其實,你只要是用腰轉身上杆了。用腰轉身下杆擊球就是自然的,本能的。這時候,你肩手之力都卸掉了,肩手之力不可能參與到擊球之中,沒有肩的鈍硬之力,沒有手的突兀之力,只有腰的溫韌之力。切杆落點要控制在±1碼,必須用腰的溫韌之力擊球。
接下來,“用身體的本能打球”。
果嶺邊切杆,因為只有30碼,沒有距離。所以,每個人上杆都能上得很職業,這是業餘球手非常接近職業球手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只有30碼,上杆基本也就上到膝蓋位置。在這個位置,你想腰手分離都難,你的雙手一定是貼著身體的,身體不可能開掉。你的腋窩下面一定是密不透風,你不可能把杆往前推開去上杆,所以,一定是腋窩下面密不透風。你的左手也基本是直的,即使你想打彎,也沒太多機會,因為上到膝蓋位置就結束了。看到了吧,到了果嶺邊,你的上杆動作非常接近職業了,可是,你摸了四個2,兩個王,鬥地主還輸了。
輸在什麼地方?核心的一點:“你不是用腰打球。用肩在打,甚至用手在撈”。好吧,一定要用腰轉身上杆,用腰把身體轉過去,把杆轉上去。
接下來,用腰下杆,“用身體的本能打球”。
用腰下杆肯定沒問題,因為你是用腰轉身上杆,腰是主動的,就一定會用腰轉身下杆。但是,你下杆要實現距離的精準控制,揮杆就要自然,不能還需要身體刻意地去控制揮杆,用身體刻意地去控制一定控制不準,會出故障,會出現打深,撈球等身體刻意控制下的動作失控。這個時候,就要用身體的本能打球,不需要控制地打球。
什麼叫“用身體本能打球?”,就是你用腰轉身上杆後,下杆用腰轉身下杆,會是基於身體本能的完成,不需要刻意控制,不費力,是非常自然的完成。要實現這個,做到兩點:
1,開放式站位。
也就是正常站位和瞄準(杆面對準目標方向)後,左腳退後一步,退多少,看你自己舒服,和球道的軟硬情況,和球所處位置的狀況,自己因勢而變即可。總之,要開放式站位,同時要站得舒服、杆頭擊球的通道要通暢,不要讓膝蓋和小腿礙著揮杆路徑。
為什麼要開放式站位?目的是讓身體的本能在下杆時加速擊球。因為開放式站位後,轉身下來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往左邊帶,這樣,你就利用了身體的本能來下杆和加速擊球和主動送杆。如果你不採用開放式站位,採用平行站位,因為切杆上杆幅度很小,下杆時就不會去主動送杆,打完球就結束了,就很容易造成杆頭沒有加速擊球,杆頭卸力了,打出青蛙跳。採用開放式站位就這麼個道理,利用身體的本能來加速揮杆和主動送杆。打沙坑,為什麼要採用開放式站位,也是這個道理。
2,球位要在右腳(看起來在左腳而已)。
我這裡說球位要放右腳,是因為業餘球手總是錯誤的把球位放左腳(因為他們看職業球手打球的影片在左腳)。其實對於他們來說,球位要放右腳,左腳退後一步形成開放式站位後,球位看起來好像在左腳而已(果嶺邊切杆的前面一篇文章解釋過了)。當然,球位在哪裡,要在起力點位置,你的起力點在哪裡,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杆而異。總之,球位要在你球杆的起力點位置(自然揮杆,不需要刻意控制的揮杆)。不能過了起力點,不能讓人要去做刻意的動作(身體強行往左送)去追著球打(費勁),球要等著你打(不費勁)。
果嶺邊切杆,大的局面就定了,接下來是距離的控制。因為你要把果嶺邊切杆的距離誤差控制在±1碼,這樣切到洞杯2碼之內,將球救回來。所以,你要敏銳的控制揮杆幅度,每2碼的揮杆幅度是不同的,3、5、8、10、12、15、18、20、22、25、28、30碼,你要能感覺到上杆幅度的細微的差異。(很多時候我給同組球員報碼數,我說切22碼,同組球員會笑,球童也會笑)。
“切杆是推杆的延續”,也是尼克勞斯說的。你用推杆的上杆幅度控制距離一樣的方法,去控制切杆的上杆幅度來控制距離。看起來好像比較敏感,但其實也沒什麼,跟你推杆一樣,你推杆用上杆幅度控制到誤差1碼,切杆你用上杆幅度控制到誤差2碼,沒有太大的問題。職業球手在果嶺邊情願切也不願意推,切杆和推杆的距離控制差異不大。記住“切杆是推杆的延續”,採用推杆一樣的方法來控制上杆幅度來實現距離的控制。“切杆是推杆的延續”另外一層意思是上杆,推杆繼續上,就是切杆的上杆了,切杆就是更大上杆幅度的推杆。切杆是推杆的延續,大家去理解、意會、和感受尼克勞斯的這句話吧,用推杆一樣的方法去控制上杆幅度和切擊距離,切杆是更大幅度的推杆,切杆是推杆的延續。
剩下,就是用“意念”控制距離了,因為越短的距離,靠身體的機械化來實現精準控制是沒有可能性的,因為你的身體是“有機體”,不是“無機體”,距離的精準控制得靠“感覺”,得憑“意念”。
用意念控制距離在推杆那篇文章中說過了,大家可以去翻。跟推杆一樣,你切球要建立意念,完全靠身體機械動作是不可能精準控制距離的,必須靠意念。意念就是你要建立球的落點,球在果嶺上的滾動路線,滾動的力道,球如何滾動洞,要建立起影像。切杆切球時,這個影像牢牢的在你的腦海裡,你用意念去指揮你的轉身上杆、轉身下杆,控制球的落點,控制擊球的力道,控制上杆幅度,控制揮杆軌跡,讓球根據你腦海中的映像,落在你想要落的位置。有了意念,有時候你發現你切“刺”了,球卻是好球。如果沒有意念,你發現如何控制揮杆幅度,落點都極不理想。
跟推杆一樣,切杆要有堅定的信念,十足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一旦你的信心突然缺失(有時突然一個洞就缺失了,沒有手感和自信,內心一片紊亂),那天的切杆就很差,只有你信心足,信念堅定,球才能切到恰到好處。
多說一點,你的工具:球杆。有些人果嶺邊用P杆(沒反彈角)打切滾,有些人用S杆(有反彈角)打高拋,看你個人習慣,各有優劣。如果你所在地區是泥地球場偏多,球道很硬,用S杆下不到球下面,容易打出衝擊球,切擊落點不好控制。用P杆做切滾,如果前旗,要從果嶺外面衝上果嶺,草的影響難把控一些。但都看你個人習慣,沒有優劣,各有好壞,你習慣就好。不過,米奇福勒(Rickie Fowler)說:“果嶺邊儘可能用一枝杆打,這樣你處理起來更熟練”。
早幾天和一個朋友打球,發現他沙坑總打不好,果嶺邊切杆也切不好,但看他動作沒啥問題,我拿起他的沙坑桿一看,發現他的沙坑桿不是沙坑桿。他買的是XX10的套杆,有P、A、S,他用S杆打沙坑。但這支S杆沒有反彈角,杆底是一個整體弧面,比較厚,前緣沒有磨出反彈角。所以,他打沙很累,杆進不到沙裡,也飄不出來,下杆要恰到好處,揮杆速度要很快才行,太難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沙坑桿不是沙坑桿)。
用這支桿來打果嶺邊切球也不容易,沒有反彈角,杆底又厚,杆很不容易下到球下面(因為果嶺邊揮杆幅度小/揮杆力度小,不像球道上揮杆幅度大/力度大),要像打練習場的塑膠墊子一樣去打,但是球場球道比塑膠墊子複雜,球道上一點點的不平就讓切杆切不準確,很難打。(練習場的塑膠墊子練不了短杆,還可能練壞你的手感。你站在練習場墊子上,與你站在球場球道上,人和球和杆的幾何關係差異比較大。你在練習場打得啪啪啪的,下了場就不行,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家要去自己配杆,特別是果嶺邊的三支短杆(46/48/50/52/54/56/58/60)。titleist的一套鐵桿從3號鐵到P杆,剩餘的短杆就要自己配了。如果你買的套杆,要看看S杆是不是沙坑桿,沙坑桿一定要有適合你所在地區球場的反彈角,沒有反彈角,很難打沙坑和高拋切杆的,因為杆底太厚,很難打進地裡,下不到球下面去,球起不來。
當然,還有地面。切杆要根據地面的情況採取合適的站位開放程度。如果地面沒有草,地面很硬,你站位開放程度就要小一點,因為開放程度大,對於下杆揮杆力道方向來說,相當於杆面打開了,如果地面硬,杆頭下不到球下面,容易打出衝擊球。地面硬,站位開放程度就要小一點,但你要知道你這樣站,送杆會不主動,就要有意的主動送杆。
業餘球手其實要處理很多比職業球手複雜的球場情況,如球道打孔了,球道打孔鋪沙了,果嶺打孔鋪沙了,這些,職業球手比賽的球場不可能有的。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特別小心,很容易打出青蛙跳。這時候,反而要去打剃頭球,像打練習場塑膠墊子一樣,杆頭直接切球,不與地面發生太多的糾纏,直接將球紮實的切出。這些都屬於臨場經驗的東西,大家遇到各種情況,靈活處理就是。
既然說到這裡,再多說一點。站位有平行站位,開放式站位(左腳退後,身體左側開啟),封閉式站位(右腳退後,身體左側封閉)。打球也有開放式打法,封閉式打法。
一般大家平時講的都是開放式打法,也就是上杆杆頭是走高速公路,上杆是inside上杆,上杆時杆面角度越來越大,杆面越來越開放,所以叫開放式打法。教練教你球,都是教這種打法。
還有就是封閉式打法,上杆杆頭是走鄉村公路,上杆是outside上杆,上杆時杆面角度越來越小,杆面越來越封閉(關閉/扣),所以叫封閉式打法。有時候球道打孔了,球在打痕裡,球在小坑裡,球下面球道情況不明,就要採用封閉式打法。因為開放式打法,球下面的不明球道狀況可能會嚴重影響擊球質量,很可能杆頭下不到球下面,打不紮實。用封閉式打法,杆面內扣,杆頭下杆擊球是去挖球,直接挖到球(像練習場打塑膠墊子那樣),這樣無論球下面球道什麼狀況,都不會嚴重影響擊球質量,只是方向的可控性差一些。當然,封閉式打法腰手分離嚴重,下杆你要用腰去把肩手拉回來(不像開放式打法只要轉腰就行,肩手會跟著轉),用腰把肩手拉回來打球,然後還要主動的身體加速側移以實現加速揮杆(因為缺失開放式打法的腰的旋轉),打起來會累。全部用這種打法,打一場球要做的補償動作太多,打起來會很累,腰痠背疼的。
當然,無論什麼打法,下杆時都要腰主動,腰帶肩手,把杆帶下來,打下去。封閉式打法因為腰被別住了(上杆時缺乏腰的扭轉),下杆時腰的主動性會變差,肩手的主動性會增強,這時候如果不刻意並有意識地去讓腰主動,不用腰主動帶著肩手加速擊球,讓肩手佔據主動,就可能打不實,打實了也是左扣球,嚴重情況就可能打出相剋球(手發力把球杆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