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法拍房激增與法拍房遇坑成了熱門話題,“撿漏說”頓時被“巨坑說”啪啪打臉,可平臺上那麼多法拍房依然在一次次的出價中不斷重新整理記錄,買還是不買?成了擺在買家面前的大難題。
輔助拍賣很多人聽上去還是個新名詞,可小張已經算是輔拍資深人士,主要就是幫助想拍賣的購房人提供拍賣諮詢、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價格測算、貸款支援,拍後收房、清繳稅費,過戶登記等事宜,看來購買法拍房還真不是價高者得那麼簡單。
說到拍賣可能很多人都看到過影視節目裡面一錘定音這個情節,那麼法拍房也不例外,只不過是從拍賣行轉到了網上平臺,實質的競買關係、競價規則並沒有變化,都是自願出價,價高者得,風險自擔,因此,很多把所有法拍房一律“巨坑化”的說法根本就不成立,只要有拍賣這個行當存在,就有撿漏和遇坑的可能,區別是各人避坑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首先,雖然法拍有撿漏的可能,但決不能抱著撿漏的心態,法拍房起拍價雖然比市場價格有一定折價,但折價意味著拍賣方對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的補償,如果理性的購買者把這些風險都作一個合理的評估和量化,便可以得出這套房合理的到手價格,如果低於這個價格便是撿漏,高於這個價格則會吃虧,為什麼有的人事後覺得被坑,而不事前做好功課,或者聘請專業人士提前化解和防範風險?
其次,拍賣最忌是衝動,有很多人栽就栽在衝動上,本來已經有了心理價位,一看出價者眾,五千一萬就這樣抬上去了,這跟買賣股票原理一樣,為了買進忘掉了原則,甚至出到高於市價,這樣的拍賣結果肯定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才出現悔拍、沒收保證金等荒唐的事件,這算誰坑誰呢?
當然,法拍房的物件是房子,最後的收房環節也非常重要,這就取決於事前對案件的難易程度、案外情況的瞭解,原房主的配合以及法院的執行力度,這也是法拍房競買人所必要的心理準備。
所以,一定要認清法拍房只是拍賣的一種形式,撿不撿漏,得看劃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