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燕人張翼德”,劉備在長坂坡的大撤退中,張飛在斷橋中以這一聲大吼將20萬曹軍嚇退,並將夏侯傑活活嚇死。這不僅僅是張飛的吼聲大才嚇死曹軍,更是因為張飛之前的勇武讓曹軍心悸。
在民間演義中的固有認知中,燕人張翼德是最符合世人眼中草莽英雄這個定義的人,他打仗勇猛,但在計略上卻很缺失,性格也極其暴躁,對手下計程車卒也極其兇狠,經常鞭打士卒,完全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
但20世紀80年代張飛的這個固有印象被打破了,那是在對張飛墓進行挖掘後,考古專家們在張飛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文字,這些文字改變了人們對張飛的固有印象,那麼真實的張飛是什麼樣子呢?
一、書畫雙全的張飛
張飛是B站鬼畜區中的常客,他以一句“俺也一樣”被人們所喜愛,但在這裡也能看出在大家的印象中,張飛並不是什麼讀書人,反而有些沒文化,但真實的張飛不僅僅勇武異常而且十分喜愛文學。
張飛出身於涿郡,這也是劉關張三人的結交之地,假如我們認真地閱讀桃園結義這一章,就可以瞭解到張飛的出身。張飛出身於涿郡的富戶,而劉備第一支部隊就是由張飛出錢組織的。
張飛世代居住在涿郡,家裡有豐厚的田產,在那個尊重文學的時代,每個富戶都會讓家裡的子弟去讀書識字,作為富戶的張飛怎麼會不讀書?而讀了這麼多書的張飛又怎麼會沒文化呢?
據史料記載,張飛擊敗張郃後,親自在懸崖上鑿出了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打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這兩行書法一直留存到清朝之時,後因年代過於久遠損毀。
但這兩行書法剛勁有力,力透紙背,在歷史中獲得的評價頗高,元代吳鎮曾說魏國的鐘繇和吳國的皇象在書法上的造詣都不如張飛,明代書法家陳繼儒、曹學佺也都對張飛的書法表示了讚賞。
鍾繇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並且是一個文豪般的人物,他善於寫作纂書、隸書、行書、草書。而張飛在古人口中的評價甚至要比鍾繇更高,這簡直顛覆了張飛在我們眼中的印象。
這一點在張飛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在張飛的墓葬中有大量的石碑,根據石碑的記載,墓中石碑全部由張飛親手刻制。除了書法之外,張飛還善於繪畫,在明朝的《畫髓元詮》中曾評價張飛喜歡畫美人。在清代的書籍中也能找到對張飛喜歡畫美人的記錄,所以張飛不僅是一個識字的人,還是一個書畫雙絕的人。
二、面如冠玉的張飛
張飛在我們的眼中是一個肌肉發達的莽撞人,甚至在後來的民間傳說中還為張飛增加了黑臉這一特性,這就讓張飛的形象很是醜陋,那麼歷史上張飛的長相真的是這樣嗎?
張飛在演義中的形象是豹頭環眼,燕頜虎鬚。那麼還有誰曾得到過這個評價呢?答案就是林沖。但林沖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儒雅的將領,兩個人形容詞相同,為什麼他們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不一樣呢?
其實這是由於兩人性格的差異引起的,人們會為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增加性格,並會根據人們的性格來“最佳化”自己腦中的形象,這導致了兩人在人們腦中的形象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張飛在演義中的形象是魯莽急躁的,加上豹頭環眼的形容詞,這讓人們心中形成了一個粗獷漢子的形象。而三國演義這部劇也深入人心,這就讓張飛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徹底定格成為一個絡腮鬍子的莽漢。
而林沖是一個悲情人物,並且林沖的性格也是懦弱的,這讓林沖在人們的心中有一個文雅瘦弱的形象。所以張飛和林沖雖然有相同的形容詞但卻有不同形象的原因,但歷史上的張飛真的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歷史上的張飛並不是一個醜陋的莽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張飛的妻兒、史料和張飛墓中的一些壁畫中獲得佐證,這些佐證讓我們瞭解了一個真正的張飛形象。
張飛的兩個女兒都是蜀漢的皇后,在古代如果要成為妃子,容貌是不能忽視的必要條件,這就讓我們不能不懷疑民間傳說對張飛的形容,至少張飛的形象絕對不會那麼不堪。
張飛的妻子是夏侯家的小姐,出身極好。張飛與其相遇於野外,後兩人便結為夫妻,作為夏侯家的大小姐遇到的假如是一個醜陋的將軍,大小姐怎麼會輕鬆地決定嫁給這個人呢?
在張飛的墓中也出土了大量形容張飛相貌的文字,更有張飛的壁畫在墓中出現。墓中的張飛形象是一個美男子,甚至可以形容為貌比潘安,所以說張飛是一位顏值相當高的美男子。
三、智勇雙全的張飛
張飛的作戰在演義中的形容就是莽撞,雖然有時粗中有細,但仍然是一個魯莽之輩,甚至最後張飛的死亡也是因為暴虐,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但是歷史上對張飛的評價並不是這樣的。
五胡十六國期間的閻負曾經評價張飛:驍勇善戰並且善於謀略戰鬥,進攻則一定會得到目標,戰鬥就一定會獲得勝利。明代的馮夢龍也評價張飛說,他釋放嚴顏、智取馬超,都是細心的表現。
史書中稱張飛的治軍策略是:“暴而無恩”,這個評價並不是說張飛治軍暴躁,而是說張飛治軍嚴苛,但我們並不能說張飛管理軍隊的方法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張飛擁有良好的軍事素養。
而在戰場上,張飛被稱為萬人敵,這個萬人敵並不是說一個人可以打一萬個人,而是說張飛擁有很高的指揮能力。在張飛墓中也曾經發現了很多的兵書,這些也都能證明張飛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將軍。
四、總結
歷史上很多的人物都會被後世的文學作品進行主觀的刻畫,這些刻畫會讓人物的民間形象和史書中的形象有所差異,假如我們想探究真實的歷史就要將史書和通俗形象相結合,這樣才能找尋到全面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