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西南邊疆,貴州在文明開化、經濟發展等方面長期滯後於中原、江南等文化核心區。自《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楚莊王派遣將軍莊蹻帶兵使黔以來的一千八百多年間,貴州從地方民族武裝割據逐漸過度到中央政府統治,直至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才正式成為明朝十三行省之一。與此同時,貴州的文化教育也慢慢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劉伯溫的“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既是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趕超的寄語,也是對文明傳遞蔓延的期許。建省以來的600年間,貴州文化人紛紛自我加壓,刻苦努力,在各個領域向中原、江南等文化繁盛區域學習,走出了貴州文化後發趕超的特色道路,湧現了楊龍友、鄭珍、莫友芝、黎庶昌、李端棻、姚茫父等享譽全國的文化名人。就結合每位先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成就而言,個人覺得:清末民初的姚茫父先生堪稱近二百年來貴州文化人第一人。
姚茫父,姓名姚華,字重光,號茫父、茫茫父。因所作書法、繪畫等用印皆落款茫父,故世稱姚茫父。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生於黔地貴築縣(今貴陽市花溪區)。自幼聰穎,刻苦攻讀。每逢歲試必取第一名。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年底,大學者、思想家嚴修(後來創辦南開大學的“南開校父”)出任貴州學政,精選省內四十名高材生入經世學堂,除講授經史外,還教學數理化、英語,以及洋務、維新變法等時政內容,為貴州培養了第一批學貫中西的新人,茫父便是其中之佼佼者,鑑於嚴修堅持公平公正原則,才讓無錢無勢的姚茫父脫穎而出,因此他對嚴修非常崇敬。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茫父鄉試中舉後,嚴修將其試卷上呈禮部,作為範文在黔地傳頌,以樹榜樣。次年,第一次赴京會試落第的茫父返回貴陽擔任教職,學生中如文宗潞、陳築山、熊述之等皆學有所成,留學日本。授課之餘撰有《小學答問》《說文三例表》等書。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經早年同學劉顯世推薦,到興義筆山書院任教,學生中有後來在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何應欽、王伯群、王文華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茫父再次赴京會試,中甲辰科進士,被清廷授予工部虞衡司主事一職。當年九月,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法律、銀行及新學。三年後學成歸國,居住在宣武門外爛漫衚衕佛寺蓮花庵,先後任職於工部、郵傳部,期間著有《財政學》《銀行學》等專著。
民國初年,茫父先生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後棄仕講學,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11年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創立時,曾在清華講授國文,後曾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和京華美術學校校長。還在民國大學、朝陽大學教授過國文、書法、國畫。其住所蓮花寺,常常為京城各界文化人交流討論的治學之所,先後有梁啟超、梅蘭芳、程硯秋、王瑤卿、泰戈爾等國內外大師拜訪交流,梅蘭芳更是有言:“我愛畫人物、佛像,曾畫過如來、文殊、觀音、羅漢像,就得到姚先生的指導。” 1926年,茫父先生患腦溢血,雖經搶救脫險,但從此左邊半身不遂。只能靜待蓮花寺中,勤力著作,殘臂揮毫,書畫不絕,過著貧苦的文化清流生活。
1928年,先生在興義筆山書院所教學生王伯群(時任北伐後民國政府交通部長)到北京看望恩師時,提請將先生詩文論著編輯由中華書局出版,書名《弗堂類稿》,共三十卷,由同屬先生弟子的鄭天挺及曲家盧冀野分別作序。收有茫父先生詩詞曲賦、論著、雜筆、書牘、銘、傳等著作,是其生前所出版最完整的文集。1930年六月,茫父先生因腦溢血復發去世,年僅五十四歲。
國畫大師劉海粟在為《姚茫父書畫集》作序中指出:“黔地近四百年來風氣漸開、名人輩出,兼擅畫、詩、書者,於古人必稱楊龍友,於今人則鹹推姚茫父先生。”對劉海粟而言,茫父先生無論是詩、書、畫還是法政、金融,以及訓詁 學、語言學、音韻學等學術方面,都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習和仰望的大師,以今人的視角來看,無論是鄭珍、莫友芝還是黎庶昌、李端棻,相較於茫父先生而言,也許在某個領域比強於他,但學科領域都相對單一,不像茫父先生那樣學貫中西、博學多才,因此,將姚茫父先生稱作二百年來貴州文化人第一人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