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9日,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此次會議為中國共產黨帶來了重大的轉折,也讓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如今呈現出來的各方面飛速發展的中國新樣貌,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當初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
毛主席也曾經說過: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然而,在1997年2月19日,這樣的一位功勳老人卻離世了。
當人們得知這個訊息之後,都為之悲痛。不僅如此,世界各國的媒體紛紛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
究竟針對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設計師,各國媒體會用怎樣的言辭?會作何評價?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瞭解一下。
01 美國《時代週刊》報道
作為新中國第二代的核心領導人,鄧小平在我國的發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978年,中國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將發展中心轉移到了現代化建設上,致力於解決我國的經濟問題。
也正式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在中國開展了舉世矚目的二次革命。在此之後,新中國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都是看在眼裡的。
正因如此,他國領導人對於鄧小平也才會有著至高的評價。在鄧小平去世之後,各國媒體也才紛紛用大篇幅的文章來進行報道,規模僅次於毛主席。
1997年2月20日凌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收到了鄧小平去世的訊息。
與此同時,美國的CNN電視臺不知道從哪裡得知的情報,搶先在中央電視臺之前,於凌晨一點左右公佈了該訊息。
但是不同的是,沒有中國方面的官方承認,美國電視臺在公佈訊息的時候只能加上不能確定的前提條件。
隨後,中央電視臺在準備工作進行完畢之後,於當天的凌晨兩點,向全國民眾公佈了這一噩耗。
訊息一出,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轟動,各國的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這之中當然也包括美國。
自從鄧小平不再公開出現在人們視野之後,美國的媒體就十分關注鄧小平的動態。於是,在鄧小平去世不久之後,《時代週刊》便刊登了他的畫像。
《時代週刊》在美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屬於是美國的主流媒體,這也是鄧小平第七次出現在《時代週刊》。
早在1985年,鄧小平就曾經當選了《時代週刊》的年度人物,在這期報道中,他們稱讚鄧小平是一位劃時代的領導人。
的確如此,在當時那個年代,鄧小平卻表示,經濟問題是當下最大的政治,這樣的思路為新中國帶來了改變的機會。
鄧小平的理論不僅幫助中國迎來了翻身的機會,實現了另外一種可能性,更加轉變了西方各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誤解,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對於此次的新聞,《時代週刊》寫道:“下一個中國,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接受或喜歡的超級力量?”
這篇文章引用了鄧小平的經典語錄“堅持100年不動搖”等等,並且,《時代週刊》還特意將本該是紅色的字型改成了黑色,表達了對鄧小平的哀悼。
此外2008年,正值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時代週刊》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鄧小平之後30年》,將此稱之為是“鄧小平的遺產”。
從《時代週刊》反覆對鄧小平的報道中,我們不免看出他們對鄧小平身懷的敬意。
02 英國路透社瘋狂播報
在中國官方釋出鄧小平去世的訊息之後,路透社便以最快的速度轉播了鄧小平離世的訊息,是西方媒體中速度最快的一個。
路透社作為世界上創辦最早的通訊社之一,是英國規模最大的通訊社,同時也位列多媒體新聞通訊社的世界前三。
當天凌晨兩點零五分,路透社先是插播了一條《中國人士預計將有重大新聞宣佈》的訊息。
但是就在稿件尚未讀完的時候,路透社緊接著就又插播了一條訊息,將鄧小平逝世的訊息告訴了世人,這個時候只有美國和英國的兩家媒體播報了這則訊息。
因為事關重大,其他媒體暫時沒有進行轉播,比較謹慎。隨即,新華社便正式宣佈了這一訊息,證實了事情的真實性。
然後在不到短短的一小時時間內,路透社便整理好了相關的資料,緊隨其後的再次播報了該則訊息。
不僅如此,還有關於鄧小平生平、葬禮等等方面的相關長篇大論的文章。路透社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天時間內,都在迴圈播放關於鄧小平的相關訊息。
由此可見,英國媒體對於鄧小平的尊重和喜愛。根據統計,當天,路透社一共播報了171條關於鄧小平的訊息。
在這之中,路透社更是毫不猶豫地稱“鄧小平改變了中國”,給予了鄧小平以至高的評價。
而鄧小平之所以能夠在英國人民心中擁有如此高的評價,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香港的迴歸。
那個時候,剛剛收復了馬島的撒切爾夫人來到了中國和鄧小平會面,在兩人的談判中,鄧小平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在香港的主權問題上絲毫沒有退讓。
讓撒切爾夫人感受到了鄧小平的決絕和果斷,最終雙方經過了長達兩年多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宣告》,中國得以收回香港的主權。
在面對撒切爾夫人強硬態度的時候,鄧小平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憑藉著自己的機智最終使得問題得以和平解決。
在此期間,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方針,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談判增添了制勝的砝碼。
03 日本各路媒體發言
而在東方媒體中,日本的《朝日新聞》是最先發布的新聞,以《鄧小平去世了嗎?》文章對鄧小平逝世的訊息進行了報道。
不僅如此,共同社作為日本規模最大的通訊社,還寫道:“鄧小平是與毛澤東並列的“中興始祖”,表示鄧小平可以和毛主席一樣被世人銘記。
日本的《讀賣新聞》也是用了整整一個頭版頭條來刊登了這一訊息,其他媒體更是緊隨其後,一片哀悼之聲。
當天北海道還發生了地震,日本媒體甚至將其稱作是對鄧小平逝世的感應,稱是鄧小平打開了中日兩國建交的大門,可見在日本人心中,鄧小平的分量之重。
的確,雖然中日兩國長久以來就有著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長達十幾年的侵華戰爭,使得每一位中國人每當提起都憤恨不已。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中日兩國的關係也在逐漸改善,直到1972年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恢復了常態化。
之後1978年,鄧小平到了日本訪問,不僅和日本簽訂了友好平等的合約,此次出行更是幫助鄧小平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除此之外,《朝日》電視臺還在20日上午特地舉行了一檔名為《鄧後時代的中國》的辯論節目。
在節目中邀請了各方的專業人士來參與辯論,該節目的收視率在當天穩居第一。另外,當天更是有很多日本民眾自發地上街,戴著白花為鄧小平送行。
04 一人辭世,舉世默哀
在俄羅斯方面得知鄧小平去世的訊息之後,當時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在第一時間表示:鄧小平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之父,同時也送上了自己的哀悼。
眾所周知,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和我國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兩個國家,曾經有著最為親密的友好往來。
鄧小平也是為中蘇兩國後來恢復邦交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在鄧小平去世之後,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也是表示了對鄧小平的認可和尊重。
法新社在當天也是在文章中表示,鄧小平的自主發展的實驗性主張,為中國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經濟實現了騰飛。
《亞洲華爾街日報》也刊登了一篇名為《一個留給十億人的遺產》的文章,在文章中寫道:
鄧小平是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對人類影響最深的一個人。並且從現在起再過一個世紀,鄧小平仍然會是20世紀曆史上,名字最為響亮的一個人。
針對鄧小平的去世,各國領導人也是紛紛發表了悼念之詞,英國首相梅傑表示,鄧小平的開拓精神為中國生機勃勃的經濟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朝鮮領導人也表示,鄧小平為中國的建設以及發展,奉上了畢生的經歷,是朝鮮人民的親密朋友和戰友。
聯合總部在當天也是降了半旗,表達了對鄧小平的悼念,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也親自到了中國代表團表示慰問。
這些都僅僅是國外媒體對鄧小平的評價,鄧小平對中國究竟做出了哪些貢獻,恐怕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最能深切體會。
鄧小平從其十六歲開始便走上了救國救民的探尋之路,並且逐漸地成長為了一名革命家,為新中國的成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又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決策,憑藉著出色的遠見卓識和領導才能,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2年,我國的生產總值為679億元,在鄧小平的帶領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在1986年的生產總值飆升到了1萬億元,堪稱是飛躍性的進步。
除了在發展上的突出成就,鄧小平更是推動了我國的統一大業,他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了香港問題。
使得理想照進現實,讓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得以在一個國家內實現和平共處,這是在國際上沒有的,開創了先例。
正如毛主席所說,鄧小平是能文能武的。這位老人將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祖國的成立和建設上。
如今,距離這位老人離世已經25年了,想必他看到中國當下的發展狀況,看到他所熱愛的人民所處的繁華盛世,一定滿是欣慰!
參考資料
人民網 2020、8、22 《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改變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
鄧小平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