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2日,毛主席正在莫斯科進行訪問。他向北京中南海發出一封緊急電報,說到斯大林已經同意周總理到莫斯科訪問,重新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毛主席在電報中希望周總理能同中國貿易部長在一個星期內儘快動身前往莫斯科。此時,一個問題擺在周總理面前:究竟選誰來擔任代總理呢?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一行人抵達莫斯科雅羅斯拉夫斯基車站,開啟一段嶄新的訪問旅程。這是中國自成立以來,中國領導人毛主席第一次到其他國家進行訪問。新中國成立剛不到三個月,毛主席就選擇訪問蘇聯,足見這次訪問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列車穿越中國國土,歷經10天的時間,抵達正值寒冬的莫斯科。
毛主席這次訪問主動表現出友好的態度,挑了一車來自江西本地的甜蜜桔、一車山東的鐵桿大蔥等特產作為禮物送給斯大林。蘇聯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迎接儀式,歡迎毛主席等人的到來。毛主席還在迎接儀式上發表了一段講話。毛主席此行可不是來蘇聯賞雪景的,他身上肩負著重要的任務。
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不僅面臨著發展的眾多問題,還要面對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給出的外交難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採取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的政策,中國在這樣政策的影響下,發展陷入被動的局面。毛主席訪問蘇聯,就是想要主動出擊,聯合蘇聯一起解決這些難題。
毛主席與斯大林彼此交換了對於國際形勢的認識及對中蘇未來發展的判斷。毛主席向斯大林表示,為了中蘇關係友好發展,希望廢除舊的中蘇條約,簽訂一些新的條約。中蘇之間的友好同盟條約是在二戰之後簽訂的。當時國民黨政府代表整個中國與蘇聯簽訂了這個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而且同意蘇聯將旅順港作為蘇聯的海軍基地。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影響中國主權的規定。毛主席訪蘇之行,就是要破除雅爾塔會議制定的協議,保護中國合法權益,為中國人民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成果。因為周總理工作繁忙,要處理中國諸多要務,所以只讓毛主席帶領中國代表團前去訪問。然而毛主席與蘇聯領導人的談判起初並不是很順利。
在談判過程中,毛主席對斯大林談論起彼得大帝,意在借這些典故向斯大林爭取中國的權益。在大的方針路線上,毛主席出手是非常果斷的。這次的中蘇談判,毛主席勢在必得。可是斯大林不是很明白毛主席的思想線路。在斯大林看來,中國應該表現謙順,至少要按照蘇聯的想法來。毛主席可不這麼認為,中國要走自己的道路,怎麼能按照蘇聯的指導來行事。
毛主席漸漸意識到,他與斯大林之間有可能起衝突,這樣是不利於談判進行的,他們之間要有一個人來起到中和作用。毛主席立刻想到了周總理。1950年1月,毛主席在蘇聯談判不順利的訊息傳回國內。毛主席的緊急電報中明確提出,要周總理務必在一週時間內儘快安排好國內的事情,然後啟程來蘇聯進行談判。
蘇聯那邊的談判十分重要,國內的大事也等著人來處理。周總理陷入兩難的局面。還好主席想到了這一點,在電報末尾作出指示,要求董必武擔任代理總理的職務。在周總理訪問蘇聯期間,讓董必武全權處理國家事務。雖然我黨人才濟濟,但是真正能擔任代總理這個職務的人,是少之又少。毛主席給出的這個人選很快得到中央一致的認可。
董必武不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是無可挑剔的,由他擔任代總理職務,幾乎無人有不同意見。董必武出生於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新中國成立那年,董必武已經63歲高齡。即便是毛主席見了他,也要稱呼一聲“董老”。由此可見,董必武在黨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董必武是窮苦教師家庭出身。
雖然家境貧窮,董必武卻有一顆赤膽俠心,立志於報效祖國。董必武沒有因為教師家庭出身而拘泥於四書五經,把閱讀的範圍擴充套件到世界文化。他一早識破了清政府的腐朽,決定另謀出路。辛亥革命爆發後,董必武毅然辭掉教師的工作,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在革命道路中,董必武發現中國社會底層的痛苦與黑暗。
他決定尋求一條拯救中國的道路。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浪潮傳遍中國大地。董必武也捲入到學習馬列思想的浪潮中去。他與革命先進人士共同討論俄國的十月革命,探索中國發展的道路。他們一致認為,中國想要進行徹底的革命,必須走馬列的道路。五四愛國運動後,一大批中國學子將目光聚焦在中國的革命運動。
董必武把握時機,開辦一所武漢中學。董必武知道,中國要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知識與思想是成功的關鍵。只有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接觸到前沿先進的思想,才能為革命提供後續的動力。他為武漢中學購置大量的進步書籍和書刊,還邀請許多革命進步人士到學校進行演講。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種子廣泛播撒在中國的土壤上。
1920年,在董必武、陳潭秋等革命人士的組建下,武漢共產黨有了早期的雛形。董必武在武漢各地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舉辦讀書會、學習會、思想交流會,引發一群又一群學子激發愛國的熱情。這一時期,受到董必武等人的影響,武漢革命活動開展的數量達到頂峰。董必武功不可沒。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董必武由此結識毛主席。二人相見恨晚,坐在一起熱情洋溢地討論著中國未來的方向。他們交流著對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見解與感悟。在此過程中,兩人的革命友誼逐漸堅固。而後,董必武結合我黨的革命同志,在湖南、湖北等地組織工人運動,領導了著名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事件,推動了大革命的進展。
1927年,蔣介石背叛大革命,大肆迫害共產黨進步人士。大革命由此中斷,董必武甚至受到生命威脅。董必武秉承著一股不怕犧牲的精神,轉入地下工作。同年8月,南昌起義打響。董必武與宋慶齡等愛國人士聯合發表宣告,譴責蔣介石、汪精衛的不義行為。董必武是個有著特殊身份的人。
他既是國民黨早期元老,又是共產黨重要領導者。國共合作期間,董必武為兩黨合作做過大量工作。抗戰爆發後,董必武創辦《新華日報》,痛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暴行,呼籲中國兩黨團結抗戰。董必武在國共兩黨高層都有結識的摯友,他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來回奔走於兩黨之間,充當兩黨聯絡的使者。
他既爭取兩黨共同合作,也毫不避諱地斥責國民黨獨裁的劣根性。除卻聯絡兩黨共同進行抗日,董必武也聯絡海外華僑,致力於使中外達成統一抗日戰線。抗戰勝利以後,董必武站在我黨立場上,為兩黨爭取合作契機。他與毛主席有著一致的步調,不希望國家爆發內戰,也不想看到兩黨針鋒相對。
然而事與願違,蔣介石還是不顧大局,發動內戰。內戰爆發後,毛主席與周總理回到延安,而董必武則願意繼續留在南京,時刻保持與民黨黨派的聯絡。董必武此舉,意在透過和平的方式,做好國民黨高層軍官的思想工作。他不顧危險,為中國未來謀和平。在他的努力下,我黨爭取到很多有利於解放戰爭勝利的局面。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後期階段,董必武擔任華北解放區的主席。他領導華北人民進行戰爭中恢復生產的工作,在華北各地開展教育、培訓等工作,不斷培育各方人才。1949年3月,董必武帶領華北人民政府入遷北平,與毛主席等人共同商議建國大計。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董必武高齡之軀站在主席身旁,共同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1950年1月,毛主席電報發來,周總理即將前往莫斯科。董必武得知要讓他擔任代總理時,出於謙卑,一開始他拒絕了這個提議,但後又轉念想到,新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管理,否則會影響國家發展程序,董必武這才堅定地接下這個任務。1950年1月10日,周總理等人的列車駛出中國邊界,開啟莫斯科訪問之旅。
董必武則同一時間擔任中國代總理一職。兩個月之後,周總理成功簽訂新的《中蘇友好盟約條約》,返回到中國北京。董必武的代總理任期前後也就兩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看起來雖然十分短暫,但是新中國建設迅速,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開展,自然需要國務院的審批。董必武任職期間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
新中國剛剛成立,全國各地才從戰亂中得到喘息,又恰逢收成不好,全國很多地方的人民都沒有飯吃。董必武上任之後,成立中央救災委員會,調撥黨員幹部到饑荒嚴重的地方去考察,深入瞭解基層的情況。根據反饋到中央的情況,董必武又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到十幾億公斤的災糧送往饑荒重災區。
董必武下達命令,指揮各地恢復生產,自力更生。賑災與復工,雙管齊下,最終使中國百姓順利度過這次饑荒。為處理好國家事務,董必武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只休息5個小時,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用來處理公務。要知道,那時的董老已經64歲高齡。即便是年輕人都經不住這樣的工作節奏。董必武為擔起代總理的責任,盡心盡力地投入工作。
在他擔任代總理期間,召開過數場大型會議,處理過50多件國家大事,使新中國有條不紊地進行發展。3月9日,周總理返回國內,董必武正式卸任代總理一職。他是中國“任職最短”的總理,卻也是用盡一生為中國革命奉獻心血的人。他是人民的榜樣,向董必武前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