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據深交所訊息,創業板擬上市公司、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稽核狀態變更為“已受理”。據招股書披露,敷爾佳擬募資約18.96億元用於擴產、營銷等。
受愛美人士追捧以及“顏值經濟”的影響,面膜市場品牌層出不窮、競爭日漸激烈。近幾年來,由於輕醫美市場高速成長,以及敏感肌、功能性護膚概念的加持,以“械字號”“醫用”之名出道的“醫用敷料”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敷爾佳藉此東風,準備坐上“醫用敷料第一股”的交椅。
醫用面膜受到資本青睞
“械字號”醫用面板修復敷料等產品主要用於面板組織、創面損傷修復,醫美機構和消費者通稱其為“醫用面膜”。不過去年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文明確表示,“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不得含有誇大適用範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但這不影響醫用面膜的蓬勃發展,根據中泰證券今年8月一份研報,2019年貼片式敷料消費量3.4億片,消費規模超50億元。天眼查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有醫用面膜相關企業240餘家。定位“械字號”的創福康主打產品為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等,在醫用敷料市場份額中位列第二,佔4%;其他如可復美、綻妍、芙清、可麗金等品牌也佔有一席之地。在這些品牌中,敷爾佳可以說是“優等生”,去年“械字號”醫用敷料賣出近9億元。
據業內人士透露,醫用面膜產品研發投入不高,回報率卻較高。此次敷爾佳擬募資18.96億元,這其中有8.85億元將用於品牌營銷推廣,佔總募資金額超四成,投向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建設專案的金額僅為5691萬元。事實上,截至2021年3月31日,敷爾佳公司將近300名的員工中,研發人員僅兩人。從回報率看,醫用敷料與妝字號面膜生產成本接近,但終端售價差異較大。根據中泰證券公佈的資料,一片醫用敷料生產成本約1.4~1.6元,終端售價可達15~30元/片,而普通面膜生產成本約0.95元/片,售價為5~10元/片。“投入少,產出多,資本入局只會讓醫用敷料公司更注重營銷而非研發。”一名業內人士說道。
“金礦”般的醫美面膜,引得資本佈局醫用面膜市場。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在2019年的廣州美博會上,以“醫用面膜”為賣點的品牌商超過200家,但有資料顯示,目前醫用面板修復敷料二類及以上批文僅48個。
強監管下,市場將更加規範
一直以來,國家對一類“械字號”進行嚴格監管,二類、三類“械字號”拿證難度較高,時間週期長。“械字號”對產品的生產、運輸等方面要求更高。這就導致大部分醫用面膜存在虛假宣傳或過度營銷行為。
廣東省藥監局的調查發現,並沒有證據證明市面上的“械字號”面膜能夠比普通面膜有更好的護膚功效。這背後,是研發商打的擦邊球,因為醫療器械類產品在成分配料表方面不必寫全成分,也無須按照“妝字號”產品依成分高低排序的規定書寫。
2020年7月2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起草釋出了《化妝品註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和《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醫用面膜的監管進入了實際落地階段,去年8月,上海市陸續撤銷了多個“械字號”一類醫療器械廠商的生產資質,共涉及255家企業。
除了監管生產廠家,對渠道也需嚴格治理。去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釋出《關於加強網路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
意見指出,凡是宣傳為有“醫療”效果,或是醫療機構使用的美容類產品,以及帶有保健功效的食品都將不可再透過直播間進行銷售。若違反規定,相關代言人可被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
在強監管下,醫用面膜收割消費者智商稅的局面或被顛覆,市場將更加規範。對此,敷爾佳、創爾生物等已加碼“妝字號”,其中敷爾佳漸漸形成了以面膜為主力產品,精華、乳液等“妝字號”產品佔據護膚品牌市場的產品矩陣。
敷爾佳強闖A股,或許是行業洗牌的一個轉折點。(工人日報記者 徐瀟)
責任編輯: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