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有說,“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廣西典型的地少山多,要想發展,就得千方百計做好“山文章”。
苦苦尋覓之下,廣西終於找到了桉樹速生豐產林的發展之路。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在短短十餘年時間一路開掛,在以每年200萬畝增速“矇眼狂奔”,迅速增長10多倍,種植面積高達3200多萬畝,佔全國桉樹面積的半壁江山。
天時地利人和的廣西,憑著桉樹不僅很快成為新的中國木材產量之王,更是成就了“世界桉樹看巴西,中國桉樹看廣西”的美名。
儘管廣西有著氣候、地理、土地等優勢,非常適合桉樹的生長,但作為一個外來樹種,社會上對桉樹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更何況在“矇眼狂奔”中出現農民利益受損或受益不多、地痞村霸濫佔侵佔林地等負面影響,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言層出不窮,如桉樹是“抽水機”、“吸肥機”、“有毒樹”等,什麼“林中無飛鳥,林下不長草”,甚至還扣上“斷子絕孫樹”的帽子,不斷把桉樹“妖魔化”,企圖把桉樹逐出廣西。
誠然,任何一個外來物種,都會對原有的生態和環境帶來影響。只是,這個影響有好與壞,有大與小的區別。
桉樹,原產於澳大利亞及鄰近島嶼,19世紀起廣泛引種至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到2億多畝。我國從1890年開始引種桉樹,至今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從未發現桉樹有什麼真正的負面生態效應。
但是,由於種植措施不當、經營管理不善,比如輪伐期過短、經營強度過大、樹種過於單一、生物多樣性少,特別大規模過度純林化、火燒林地煉山,肥料農藥除草劑濫用等,確實對水土保持、涵養水源和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究其原因,皆是人工措施所致,絕非桉樹本身。
儘管對於桉樹的爭議仍在繼續,我們應該看到,廣西已經形成了包括種苗繁育、專用肥料、培育採伐、林下種養、木材加工、製漿造紙、高纖板材等在內的完整桉樹產業體系,整個產業鏈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在這條產業鏈上,農民得實惠,工人得就業,企業得效益,政府得稅收。
因此,無論何種出發點,對桉樹簡單粗暴“一鍋煮”的清理、“一刀切”的禁止,都是不可取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應有之舉。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在尚未找到更好、更快、效益更高的樹種來替代桉樹之前,為實現木材基本自給、確保國家木材安全,桉樹作為廣西主要人工林樹種的現狀不會改變,桉樹產業是廣西林業支柱產業的事實也不會改變。
那麼,廣西桉樹的未來還是很有前景的!只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調整、最佳化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轉變桉樹發展方式,從面積擴張向提高單產為主轉變,適當控制規模總量,將廣西桉樹總面積控制在3000萬畝以內,佔全區林地總面積的12%以內,用較少的林地承擔木材生產任務,同時透過良種壯苗、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把平均每畝木材產量提高1立方米以上,那麼3000萬畝就可增加3000萬立方米,能夠保持木材供給的穩定,滿足林漿紙和木材加工產業的發展需要。
第二,遵循自然規律,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嚴格限制桉樹發展過北、過高、過陡、過純,限定種植在年平均氣溫19.6℃以上、北緯24.5°以南的區域,即賀州八步區、鐘山縣、平樂縣、鹿寨縣、環江縣、東蘭縣、凌雲縣、田林縣一線以南區域,禁止種植在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江河源頭等生態敏感、重要和脆弱區域。
第三,實施近自然經營,慎用除草劑等農藥。積極提倡近自然經營理念,實施近自然經營,推廣免煉山、保留原生植被、混交造林帶等科學營林技術,禁止全墾整地造林,減少水土流失,安全使用或不再使用除草劑等農藥,鼓勵使用有機肥和建議使用緩釋劑型化肥,減少化肥農藥等造成的汙染。
第四,逐步減少大面積桉樹純林種植經營模式。廣西部分地區的確存在著桉樹種植面積過大、且高強度人工經營的現象,對區域生態安全造成影響。那麼,可以透過森林經營質量提升行動和森林景觀改造行動,間伐後補種或直接在林中補植補種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將生態重要區域的桉樹純林,逐步改造為復層異齡混交林,增強桉樹林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
調整是手段,最佳化是目的。
只有透過有形和無形的手,積極調整廣西桉樹面積、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既滿足市場對木材的需求,也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廣西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