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3年紐約街頭,一個尋常的工作日。一個女子在送完女兒上學回家的途中,突然被一群白人警察圍住。
他們不由分說地給該女子戴上手銬,並將她帶上警車。
在被捕之後,該女子遭受的一切,激起了印度全國上下的怒火。
這個女子的身份背景並不簡單,她是時任印度駐紐約總領館的副總領事——德夫亞尼·科布拉加德(Devyani Khobragade)。
女外交官突然被抓上警車,全身上下遭到脫衣檢查
這對於科布拉加德來說,可能是最恥辱的一天。
在印度這樣男尊女卑的國家,她爬到如今的位置,還成為了印度的“門面”,去到了遙遠的美國,擔任外交官一職。
是以,當科布拉加德在眾目睽睽之下,在許多人質疑、驚訝、不解的眼光中被拷上手銬時,她內心的屈辱達到了頂端。
這是印度官員的說法。
但美國方則稱,他們並沒有給科布拉加德戴上手銬,或者做其他限制措施。
更沒有如網傳的一樣,當著科布拉加德孩子的面帶她上了警車,反而給了她一切的禮遇,甚至讓她在警車上時,還有打電話的空間。
美方繼續表示,為了不讓科布拉加德的孩子擔心,他們還讓科布拉加德安排好孩子的監護事宜。
自然,這種說法遭到了印度方面的反駁。
“科布拉加德被捕後,進行了對女性來說,侮辱性極大的身體檢查。她不僅被要求除去全身上下的衣服,進行全面的檢查,並遭取樣進行DNA鑑定,甚至還對科布拉加德的下體,其中包括肛腸進行探入性檢查。”
整個過程中,科布拉加德遭遇了反覆地脫衣、搜身、沖洗、戴手銬。
科布拉加德在事後,和同事描述當時的感受:
“儘管我不斷地告訴我自己,我是無辜的。但面對一次又一次侮辱,我好多次幾近崩潰。”
但美方卻表示,他們並沒有對科布拉加德進行侵入性的檢查,只是在除下衣服之後,對其口腔、鼻腔、下體等部位進行“可視檢查”。
而且,整個過程中,都是由女性執法人員來執行。
在美國,每一個公民都是平等的,為了防止有任何傷害性的物品帶入監獄,檢查是完全符合美國的逮捕程式。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瑪麗·哈夫(Marie Harf)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我們的外交安全人員依標準程式處理。”
科布拉加德卻並不贊同,美方所說的“合情合理合法”。
她作為一名外交官,從法律來說,也應該有“外交豁免權”。
但是不管她重申多少遍,她需要履行身為外交官的“外交豁免權”,執法人員都充耳不聞,繼續對她進行檢查。
而最讓科布拉加德受不了的是,他們給她檢查完畢之後,竟然將她短暫地和一群吸毒者拘留在一起。
被捕後和毒友關押在一起,感受到國家尊嚴被冒犯
科布拉加德認為,她作為印度的外交官,所代表的是印度的臉面,應該受到更多的禮遇。可是,美方不僅給她進行了恥辱的檢查,還把她關押在了普通的拘留所。
美方甚至沒有認真仔細地排查過拘留的牢房,就把她和普通犯人,甚至是吸毒者和性工作者關押在一起。
這意味著,一國的外交官,其外交豁免權形同虛設,被當作普通的犯人看待。更嚴重地說,美方將科布拉加德和吸毒者、性工作者相提並論。
“每次我想到,我必須代表我的同事們,必須自信和有尊嚴地代表印度,這才打起精神,恢復自尊。”
科布拉加德還認為,印度政府應該維護外交機構的尊嚴,“這一尊嚴目前毫無疑問已陷入危機”。
《新印度快報》中多次表示,“隨著這些被捕細節被暴露出來,美國當局顯然違反了《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在《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中,明確指出了“外交代表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即使也有特例情況,但是科布拉加德的案件並不在此列。
據悉,科布拉加德被控告的原因,是因為她涉嫌提供虛假的簽證檔案,而且還有剋扣管家工資。
檢察官表示,根據科布拉加德提供的簽證檔案中顯示,科布拉加德每個月支付印度籍女僕4500美元/月,但是女僕每個月只拿到了573美元。
而且女僕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6月這七個月時間裡,每個星期的工作時長遠遠超過了40個小時,也就是說她平均時薪為3.31美元。
根據美國相關法律規定,外交人員為其隨身人員辦理在美國的簽證時需要出示相關證據,證明簽證的申請人能夠領取到和美國員工差不多的工資。
從美方角度來說,科布拉加德不僅提供了虛假的工資證明,還侵犯了員工的利益,觸犯了《美國移民法》和《最低工資法》。
按照美國法律的相關規定,科布拉加德最高可能會被分別判10年和5年有期徒刑。
但是專欄作家夏爾卻從另一個角度闡述問題。
由於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收支水平自然有差異。
而科布拉加德一個月工資只有4120美元/月,她只能透過鋌而走險的方式讓女僕留在美國。
夏爾的意思是,美國法律沒有考慮過外交國的國情,科布拉加德一事是法律的漏洞。
陰謀論也甚囂塵上,早在2012年6月,女僕就離開科布拉加德的寓所。
不久,科布拉加德接到電話,要求給女僕高額賠償並協助她定居美國。
印度方面先後登出理查德的護照並簽發對她的逮捕令,並就此多次要求美方協助,但沒有得到回應。
哈夫則代表美國方面,闡述了他們對於“外交豁免權”的看法。
誠然,《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中,對於外交人員的限制較小。
但是在《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中,總則裡明確規定了:“特權豁免之目的不在於給予個人以利益而在於確保領館能代表本國有效執行職務。”
也就是說,領事館非嚴格的外交代表機構(主要處理個人與商務事宜),只有在執行領事相關的公務時,科巴拉加德才享有部分外交豁免權,也就是司法豁免權。
哈夫稱:“在本案中,她只享有特定的豁免權,並遭依刑事重罪逮捕令被捕候審。”
外交官雖被保釋風波不斷,印度因此進行報復手段
科布拉加德在經過了被捕2小時之後,交了25萬美金的保釋金才獲得保釋。
但是,她仍然需要定期去警局報道。
顯然,美國的言行徹底激怒了印度方。
印度外交部常務次長蘇嘉塔(SujathaSingh)13日召見美國駐印度大使鮑爾(NancyPowell)表達抗議。
時任印度總理辛格也對科布拉加德的經歷表達了同情和哀憫。
印度內政部發言人稱,美方對待科布拉加德的方式完全不可接受。
印度外交部副部長普里尼特說:“我們必須得表達強硬的態度,必須要保護我們的外交人員和其他在海外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印度人。”
他們的具體措施主要分為三項,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就是美國駐印度領事館的工作人員,舉措堪稱“以牙還牙”。
印度方要求美國所有的領事館必須得提供他們的工作人員的薪資情況,哪怕是“臨時工”也得在列。
同時,印方還要求美國方面提供所有在印度的美國人的簽證細節,其中也包括印度籍工作人員的薪資和銀行流水。
印度警方還接到了命令,因為大使館面前的混凝土路障“阻礙交通”,所以他們必須得去拆除。
但實際上這些路障是用來保護美國駐印大使館的。
與此同時,美國駐印度的外交官的一些特權也被剝奪。
如印度機場的外交特別通道等;寄往大使館的貨物大部分也被海關壓下。
2013年12月17日,美國國會代表團前往印度和印度下議院的官員見面,但被取消;
12月18日,時任印度執政黨國大黨副主席拉胡爾·甘地和內政部長也拒絕會見。
印度議會人民院在同一天主張透過一份決議,要求美國政府無條件道歉。
時任總理辛格說,美國執法機構的行為“應受譴責”。
外交部長鬍爾希德表示:“這件事不再關係到個人,而是關聯到一個國家的自我感受,關係到我們在世界上的地位。”
官方試圖透過種種舉措,表達他們對美國上下的不滿。
與此同時,有關於排擠美國的言論,也自上而下開始蔓延。
印度全國上下對美國不滿,把女外交官引渡回印度
在拉胡爾·甘地拒絕會見美國議員的同一天,印度社會黨領袖亞達夫也言語過激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應該把美國人的衣服也扒光”。
印度最大在野黨人民黨領袖辛哈也稱,應當抓出那些違反印度法律的美國外交官,“他們也應該被銬起來,送到警察局。”
辛哈甚至還趁著印度最高法院剛剛做出了同性戀非法的相關判定,表示要把美國外交官的同性伴侶給抓起來。
他認為,那些美國外交官的同性伴侶現在在印度就是非法行為,就像科布拉加德少付工資一樣是違法的,應該把同性伴侶都抓起來。
除了黨派人士對這件事表達了極其深惡痛絕的情緒,許多民間組織也積極表達自己的訴求。
印度的民間組織溼婆神軍黨,在18日,於新德里聚集了示威者,進行反對美國的遊行,他們的口號是“打倒奧巴馬”。
其中一個示威者巴哈爾說道:“美國虐待我們的外交官的方式是不對的。羞辱一名印度婦女、一名印度代表,我們無法容忍。”
科布拉加德的父親烏塔姆表示,他將會為女兒而戰。
並且則表示,就算印度官方幫不上忙,我也會憑自己的努力堅持到底,直到美國撤銷控訴。
他還非常憤怒地說:“如果擁有10億人口的國家不能保證一名公民的安全,那就是整個國家的失敗。”
印度上下因為科布拉加德一事如此上下一心,讓許多媒體都嘖嘖稱奇,表示“這並不常見”,但是科布拉加德的事情“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甚至《印度時報》還在頭版頭條上表示:“脫衣搜查發現了印度的脊樑。”
印度外交部長在18日信誓旦旦地說道:“印度將不惜一切代價將科布拉加德帶回國,還其尊嚴,還印度尊嚴”。
為此,他們決定任命科布拉加德為印度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這是為了給予她完全的外交豁免權。
雖然美國國務院並不認為,聯合國總部會批准科布拉加德的轉移任職請求,但是12月24日,一名聯合國官員卻表示,聯合國已經批准了該請求。
美國知道,現在他們佔據的並非輿論高地。
如果想要和印度“重修舊好”,必須得放低姿態。
美國試圖溝通平息了風波,事後外交官竟然被停職
為了澆滅印度的怒火,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和時任印度國家安全顧問梅農溝通,對於科布拉加德的事情表達了他的“遺憾和關切”。
克里在溝通中談到了科布拉加德之所以遭遇這一切,源自於美國執法機關對法律努力踐行,保護法律公平。
但是克里強調了駐美外交工作人員應該是獲得尊重並且受到有尊嚴的對待,和美國在海外的外交官一樣。
顯然,克里試圖讓印方取消那些“報復行為”,也試圖打“感情牌”,讓印度放下仇恨。
他表示,科布拉加德和自己的女兒年齡相同,他作為一名父親,明白這樣的感受。也希望不要因為這樣不幸的事情影響到美印雙方的關係。
但是,話雖如此,美國依然沒有停止對科布拉加德的法律程式。
在2014年1月9日,負責處理科布拉加德案子的聯邦檢察官普里特·巴拉拉證明了這一點。
他說,紐約的聯邦大陪審團已經確認了科布拉加德涉嫌的指控成立,檢方也因此正式對其提出了起訴。
其實美國官方的本意是希望科布拉加德能夠離境,只要她離境,就可以具有完全外交的豁免權,不會被提起訴訟,而且避免美印之間的風波升級。
2014年1月10日,科布拉加德正式離開了讓她恥辱倍增地美國。
據她的律師丹尼爾·阿爾什阿克表示,科布拉加德走時抬起了頭,表明自己不是被美國驅逐,而是自願回國。
回到印度之後,科布拉加德被當做了印度的“英雄”。
在印度大選臨近的時候,一些黨派還希望她能夠加入他們的黨派,一起參加議會選舉。
但是科布拉加德卻按照印度給她的安排,依然在她熟悉的外交部工作。
本來一切都風平浪靜,可是2014年12月20日,印度媒體卻報道,科布拉加德被停職了。
科布拉加德被停職的原因,是她在接受新德里電視臺採訪的時候,談到了她在美國的恥辱遭遇。
本來無傷大雅,但是科布拉加德卻在言語間,表露了自己的孩子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公民。
而印度外交部在此前並不知情。
於是,科布拉加德因為未經授權接受媒體採訪和沒有上報自己孩子持有美國護照而,被剝奪在外交部的職務。
結語:
一個原本被當作國家尊嚴的女性,甚至挑起了兩個國家的對立。
最終她卻並沒有成為國家的榜樣,實在是讓人嘆息。
參考文獻:
- 蔣國鵬. 美印外交齟齬 短期內難化解[N]. 新華每日電訊,2013-12-23(008).DOI:10.28870/n.cnki.nxhmr.2013.009593.
- 宗和.都是外交官惹的禍?[J].廉政瞭望,2014(01):72.
- 印美外交風波女主角被停職[J].世界知識,2015(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