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2016年,中美分別在臺灣海峽以及南海發生了大規模的海上對峙,雖然兩場海上對峙並沒有擦槍走火,但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前一場由於器不如人加之洩密,最後了了收場,另一場雙方針尖對麥芒,最終以美軍退卻收場。兩場對峙時隔22年,不同的結局見證了中國崛起的腳步。
第一次危機:對壘臺海,還師無奈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方面,雙方在臺灣問題上恪守“一箇中國”共識,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則中美關係一帆風順,還能在很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心猿意馬,則中美關係勢必要出現波折。
1996年臺海危機可以說是中美建交以來圍繞臺灣問題出現的最嚴重的危機事件。而中國海軍在危機中從勢頭凌厲到最後了了收場,背後的原因著實令人唏噓。
1995年6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竄訪美國,在康奈爾大學發表了高度政治性的演講,聲稱要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希望此行為美臺合作開創新機會。
李登輝訪美將臺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的分裂活動推到高潮。
而李登輝訪美也得到了美國領導人的默許。克林頓從美國的價值觀出發考慮問題而完全忽略了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性。
此舉違反了中美“不準臺灣高層領導訪美”的共識,是美國對中國底線的嚴重挑釁,自然激起了中國方面的強烈憤慨。
除了外交上,兩國出現了三個月互無大使,各領域外互動動停擺的僵局。在軍事上,臺海地區也一度劍拔弩張。
從1995-1996年春,臺灣當局舉行了包括“平實6號”、“先鋒”、“魚鯊行動”等在內的多次軍事演習;
美國也來湊了一波熱鬧,1995年12月,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聲稱由於天氣原因,駛經臺灣海峽,這是1979年以來美軍航母第一次駛經臺灣海峽。
1996年3月11日,美國又派出“獨立號”航空母艦前往臺灣海峽與“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匯合。
隨著緊張局勢的升級,還有近40艘美國軍艦開進臺灣海域。擺出了一副要與中國硬剛到底的氣勢。
面對美國和臺灣當局的霸凌行徑,中國軍隊自然是不能露怯。從1995年7月21日起,解放軍成功進行了多場演訓,從常規導彈試射到地下核試驗,從兩棲登陸作戰演習到三軍聯合演訓。
解放軍以高頻次、高規格的操練行動,向外界詮釋了臺灣問題不容外部勢力染指的決心。
雖然向臺灣和美國方面屢屢示強,但是中國方面的意圖也很明確:為了反對李登輝等一小撮人的臺獨傾向,沒有作出任何要對臺灣動武的表示。為何釋放如此訊號呢?首先是中國軍力與美軍尚存較大差距。
從硬實力對比來看,空軍方向,我軍所有能飛起來的三代機還不如美國一艘航母上搭載得多;
海軍方向,中國海軍不過只有一艘052驅逐艦,大部分都是051型導彈驅逐艦和053型導彈護衛艦,噸位遠遜於美國海軍,而且我軍搶灘登陸無疑困難重重,不但缺乏必要的兩棲登陸裝備,還要面臨海潮等自然障礙的起伏不定。
即使將部隊成功送上灘頭,缺少裝備和後勤保障的部隊也會面臨久攻不下,孤立無援的危險局面,而美臺方面卻可盡享主場優勢。
從軟實力來看,我國指揮系統內出現了叛徒,使得我軍在東南沿海的行動意圖,導彈引數和部署情況悉數被美臺方面瞭解了個一清二楚,人家自可以不變應萬變,如此中國方面再談解放臺灣也沒有了意義。
1996年的臺海危機無疑以一種不甚如人意的方式收場。我們錯失了一次實現國家統一的機會。
臺海危機也讓國人開始清醒:為了實現統一大業,我們的裝備亟待現代化,我們的軍隊亟待紀律整肅,為此,中國踏上了勵精圖治,全力謀發展的漫漫長路。
第二次危機:兵強馬壯,善於鬥爭
崛起的中國很快便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碰上了又一次與美國迎面對壘的危機,這一次發生在南海。始作俑者換成了菲律賓。
眾所周知,菲律賓覬覦我南海領土已久,屢屢派出軍艦肆意騷擾甚至抓捕在黃巖島附近開展作業的中國漁民,甚至引入域外國家攪混水。
2016年3月份,菲律賓給美軍開放了5個靠近南海的軍事基地。而美國為了給菲律賓撐腰,在2016年7月初向南海派出了“里根”號以及“斯坦尼斯”號兩個航母戰鬥群。
十年裡,南海問題的高潮便是中美海軍艦隻的對峙。2016年7月5日-7月11日,在仲裁結果公佈前夕,為宣誓中國維護海洋主權安全的決心,中國軍方在南海西沙群島海域舉行海空聯合軍演。
而美軍似乎也嚴陣以待,美軍將領叫囂做好“今夜就戰”的準備。
然而,7月12日,當仲裁法庭釋出了對菲律賓有利的仲裁結果後,美軍卻並未如預期那樣悍然闖入九段線內,斯坦尼斯號最終離開南海,參加環太平洋軍演去了,只留下了里根號航母形單影隻。
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說臺海危機後的中國走上了臥薪嚐膽,苦練內功的道路,那麼這一番的南海對峙,便是對中國努力最好的檢驗。二十年間,中國的海空實力早已今非昔比。
首先不同於二十餘年前的猝不及防,中國軍隊做足了準備。中國在海上、水下、空中和陸上佈置了重兵,在電視上出現的演習畫面中,攜帶東風21D導彈的全地形車在深山密林中穿梭,各自就發射位置待命。
東風21D飛行速度高達10馬赫並在設計中採用了必要的偽裝方案。足可將美軍航母炸成廢鐵。
其次,美軍雙航母的部署意在威懾,而非作戰。
在美國的作戰編成中,如果其對某一地區的事態表達關切,認為需要強調自身軍事存在以警示地區反對勢力的話,美國會選擇派遣一艘航空母艦,而當警示無效,美國則會派遣雙航母戰鬥群,警告各方不要進一步挑釁;
如果美軍將三艘航母長期集中部署在特定地區,則是一個較為危險的標誌,海灣戰爭的年代,美國最多同時在東地中海、波斯灣和紅海海域部署九艘航空母艦。
充分見出了美國的豪橫。上次在中國周邊部署多艘航母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樣子。此後,美國再沒有在中國周邊部署超過兩艘航空母艦。
因此我們可以將2016年美國派遣雙航母進入中國南海的行為視為做做樣子,一次為了不折面子的自嗨而已。
最後,中國的針鋒相對可是給美國和菲律賓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此番對峙後,中國在南海又一次舉行了軍事演習。加強了航母編隊的演練。
而外國方面,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卸任,轉任美國駐韓大使,而杜特爾特在上任菲律賓總統後也一改上屆政府在南海問題上地強硬立場,主張從菲律賓地國家利益出發來認識與中國的關係,妥善處理南海問題。
中菲關係迎來雨過天晴的時候。由此可見,此次南海對峙,收到了與二十多年前不一樣的效果,美國明白,在中國軍力大踏步前進的當下,底線還在那裡,但是中國卻不會再讓美國人這麼大搖大擺的來試探了。
一旦因為美方人員不負責任的操作,導致事態升級,就不是美國單方面的壓制了,中方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予以反制。
厚積薄發,終成大國氣概
兩場對峙,相似的場景,而結局卻截然不同。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國際政治是十分現實的。
國家的底氣來自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二十餘年前,受中國國力以及國內黨政軍幹部意志薄弱等因素的影響,面對美國在家門口的蠻橫挑釁,中國對來自臺海方向的異動除了示強與外交溝通外,似乎並無新招。
時隔二十餘年,中國軍人的血性猶在,但在此之上,我們還有了先進裝備的加持。
中國海軍從黃水不斷向藍水延申,中國航母從訓練艦向形成戰鬥力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我們有了自主設計的導航定位系統,我們的軍艦再也不怕在大洋上迷失方向,武器的更新換代大大增加了中國海軍對外侮的威懾能力,提高了中國遠洋作戰能力,列強在中國國門前如小兒無賴般出入的時代已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其次,中國國防實力的提升不是為了欺凌弱小。
而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與美國不同。中國不會肆意試探他人在國家安全領域的底線,那是無力且非理性的行為。
如同一個老農,中國只想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事兒,有能力了再去接濟接濟其他人家。
除此之外,中國不會對他人如何種田犁地指手畫腳,更不會將鋤頭伸進其他人家地裡亂搗鼓一氣。
當中國第一首國產航母正式在三亞入列的時候,美國有潑髒水,外界有擔心。但事實證明,中國的航母建設只會有利於地區穩定,而非唯恐地區局勢不亂的行為。
正因為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加之中國積極塑造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和平形象,美國方面才不得不認真考慮如何與中國形成戰略穩定關係。
畢竟誰都不想背上主動挑釁的罪名,臺海危機時期美國便已認識到發展中美關係是重要的。
在今天兩國各方面聯絡日益加深且發動戰爭成本巨大的情況下,美國更不可能打出第一槍。雙方縱然有這樣那樣的不痛快,但是拉起陣仗大幹一場絕不是最佳選擇。
當你弱小時,人家欺負你連找個理由都覺得費時間,而當你強大時,人家在欺負你前就會掂量掂量;而當你更加強大時,人家便要想想怎麼跟你好好說話了。中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發展軍事,道理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