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激昂似乎從來都和男人有著天然的聯絡,各種軍事題材的小說和藝術作品也時常將焦點放在男性角色的身上,女性角色往往只能成為襯托男性角色的點綴。但現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女性在戰爭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紅色娘子軍的傳奇故事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
革命戰爭年代,有無數的偉大女性,衝破時代與思想的藩籬,將柔弱的身軀化為民族崛起的鋼鐵脊樑,譜寫著可歌可泣的女性英雄史詩。作為紅軍最早的女戰士之一,彭儒同志絕對是這首史詩中最為精彩動人的那個韻腳。
彭儒出生於湖南省章宜縣一個頗為有名的大家族,在革命戰爭年代,這個家族曾經有二十多人相約參加革命,被當時的人稱為“彭家將”。1927年,在湖南衡陽第三師範學院讀書的彭儒就接觸到了革命思想,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那時,她只有十四歲,之後她一直從事革命宣傳工作。
湘南起義爆發之後,她跟隨起義隊伍到達了井岡山。組織考慮到她年紀尚小,把她從戰鬥隊伍之中調了出來,安排她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和革命地區的婦女動員工作,是井岡山婦女運動的“三傑”之一。
也就是在從事革命工作的時候,彭儒遇見了和她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侶陳正人。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愛人,也是有著相同的理想信念的革命同志。1928年,兩人在井岡山結為革命夫妻,同年,毛主席和賀子珍也結為了革命伴侶。
彭儒一生堅定地追隨著革命隊伍,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所有重要時刻。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的成立,她以赤忱的信仰和激昂的鬥爭精神,始終奮鬥在組織最需要的地方,紮根基層,堅持動員婦女參加革命,為新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彭家兒女滿門英烈,全家二十多人參加革命,最後只有彭儒一個人看到了他們所向往的那個赤紅的和平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後,陳正人任江西省委書記,彭儒被任命為江西省副主席,她的身上肩負著所有倒在黎明前的兄弟姐妹的信仰和希望,她所有的工作都在為祖國著想。
後來,因為組織需要,她又和丈夫一起投身農業發展領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農業生產,領導農業改革,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改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為人民群眾著想,在生活中嚴於律己,勤儉樸素,始終牢記一個一箇中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分。
她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的嚴格,繼承了彭氏家族的優良家風,要求子女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她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搞特殊,也不允許他們因為家庭的原因驕傲自滿,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農民工人的孩子打成一片。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她的六個孩子也沒有辜負她的希望,透過努力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各行各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祖國繁榮發展的時刻,她悄無聲息地與這個她為之奮鬥了一生的盛世告別。
2010年10月,彭儒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98歲。“彭家將”的傳奇故事,至此畫上了句號,但是那些傳說,那些故事,早已凝結成為了百年中國鬥爭和發展史中熠熠生輝的一頁,永遠閃爍著動人心絃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