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八路軍自成立之日起就面臨著武器裝備差、火力貧弱的困難。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這種困難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為此,取之於敵就成為了八路軍改善裝備、提升戰鬥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正所謂“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不過,要想從敵人那裡得到槍炮,是極為困難的。尤其在抗戰中,那些流傳下來的影像資料裡看似琳琅滿目的繳獲,其背後都是八路軍與強敵歷經血戰才得來的。面對窮兇極惡且又武裝到牙齒的日軍,有時為了奪取區區幾支槍,八路軍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傷亡代價。
八路軍取之於敵的故事,還有一些戲劇性的故事。一次,冀中八路軍利用日軍的疏忽大意,不僅輕而易舉改善了自己的裝備,而且還轉過頭來狠狠教訓了日軍,讓日軍直到捱打時,都不知道八路軍為什麼突然一下子強了起來,令人看罷直呼痛快!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日軍強賣化肥,八路軍專家大喜:日本人給咱們送炸藥啊
時間進入到1938年,日軍開始在華北佔領區推行“以戰養戰”的政策,大肆掠奪包括糧食在內的各類戰略物資。但華北地區久歷戰火、民生凋敝,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產量一直不高,這讓日軍很是頭疼。搶不到糧食,拿什麼養活隊伍?日軍思來想去,決定在佔領區內以低價向百姓出售化肥。
這種化肥名叫“肥田粉”,能夠促進作物生長、防止耕地板結。不過,千萬不要以為日軍這是在施行什麼“德政”。他們給百姓化肥,歸根結底是為了增進糧食產量,到時候自己能多掠奪一些。而百姓們對日軍的伎倆是心知肚明,所以反應也很冷淡。反正種再多糧食,到時候還不是大多被你們搶走了?而且,日軍化肥售價雖低,但畢竟需要拿現錢去買,這幫傢伙豈能允許你打白條?所以裡外裡日軍都是賺,日軍做生意的頭腦倒是可以!
然而,4月的一天,冀中根據地的八路軍軍工專家汪德熙在帶隊外出收集原材料時,無意中得到了幾袋不知什麼原因被人遺棄的肥田粉。雖說化肥和軍工生產不搭界,但不要白不要,反正把這些化肥帶回去,也能改善一下根據地的收成。不過,要想讓化肥發揮功效,你得先知道這化肥的成分是什麼、怎麼用才最好吧?
所以,作為當時根據地裡為數不多的理工人才,研究如何使用化肥的重任當仁不讓地落在了汪德熙肩上。意外的是,汪德熙這麼一研究,居然發現這些日軍生產的肥田粉裡,富含硫酸鉀——硫酸鉀可是做烈性炸藥的重要原料。汪德熙大喜:“這可是日本人送給咱們的炸藥啊!”
順便說一句,如今的化肥,不論其種類如何,成分都已大大改變,是怎麼也弄不出炸藥來的。
(二)“清華學霸”變身“軍工專家”
汪德熙這個名字在今天或許會令人感到陌生,但在那個年代,這絕對是“學霸”“專家”乃至“化工巨匠”的代名詞。
1929年夏,時年16歲的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北京師範大學附中錄取;1931年,汪德熙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在化學專家張大煜的指導下,他發表了《有機物電解還原》等論文,震動了當時的化學界。建國後,汪德熙歷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所長、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副院長,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明白老先生在化學領域的造詣有多牛了吧?
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迅速在華北建立了多個抗日根據地。但由於武器落後、彈藥匱乏,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往往十分吃力。為此,延安於1938年初號召各根據地要利用各種條件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滿足手槍、步槍、子彈、手榴彈、炸藥等武器的生產,以“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參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兵工生產》)。
然而,建立兵工廠談何容易!且不說機器、裝置、原材料怎麼辦,光是湊齊相應的專家、學者和技術工人都十分困難。所以,各根據地都想盡辦法網羅軍工人才。有一天,組織負責人找到汪德熙,說現在冀中根據地正在建兵工廠,但缺少一位專家,你能不能去?早就想殺敵報國的汪德熙馬上回答:“我去!”於是,汪德熙就來到了冀中根據地。
當時,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條件十分落後。比如說造子彈,就只能對用過的廢舊彈殼進行重新裝填。可問題是,再裝填需要的彈頭怎麼辦?汪德熙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去敵佔區收集銅板,拿回來用衝壓機床對準銅板中心一壓,正好形成一個彈頭狀的漏斗,裡面灌上鉛,幾乎和日軍兵工廠的原裝產品別無二致了。當時為節約彈藥,八路軍很多部隊都開展了爭當神槍手的比賽,人人力爭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後來由於每新生產一發子彈要用一個銅板,於是根據地就有了“一個日本兵的命就值一個銅板”的趣談。
(三)化肥“變”炸藥,洋教授來幫忙
現在,汪德熙開始埋頭研究如何讓化肥“變”炸藥了。日軍的肥田粉雜質很多,要想造炸藥,需先進行提純,而後再提取硫酸鉀,再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才能製成炸彈。這期間工程難度不小,汪德熙又沒有經驗,怎麼辦?
汪德熙想到向大學期間與自己關係不錯的北平的外籍教授請教,於是便將寫好信,委託專人在敵佔區內透過關係網寄到北平。
停,打住!造炸藥這麼重要的事情就用寫信的方式來交流,難道不怕信件被日軍截獲嗎?別急,汪德熙早就想到這些問題了,所以他在信中問的,都是鉀肥如何提純及鉀元素的結晶、提取、富集等技術性問題,而且用的都是英語,所有語句中一概沒有關於抗日、國際形勢等“敏感”內容。即使日本人發現了這封信,一字不差看一遍,可英語水平不咋樣,化學知識也有限,大體也會認為只是師生之間交流學術問題。
就這樣,在洋教授的幫助下,冀中根據地兵工廠的炸藥生產水平突飛猛進。由於生產原料肥田粉可以輕鬆從敵佔區以低價收購,所以不到3個月,冀中根據地生產的炸藥就完全取代了黑火藥,填充到八路軍官兵使用的手榴彈、地雷、迫擊炮彈中。這一下,八路軍打日軍可來勁了,冀中日軍的傷亡陡增。特別是以前幾個日軍盤踞在一個工事裡負隅頑抗,就能讓八路軍無計可施。現在好了,你不是躲在工事裡嗎?直接上炸藥包,給你連人帶工事全部報銷。日軍大惑不解:八路從哪裡弄來那麼多炸藥呢?
(四)軍工專家親自上陣,創造院士殲敵的記錄
汪德熙不光造炸藥,有時為了檢驗自己的產品質量怎麼樣、今後該如何改進,他還親自上陣炸日軍,戰果頗豐。
1938年9月的一個晚上,汪德熙帶領兩個爆破小組悄悄行進到保定以南,準備試驗新研製出來的烈性炸藥,目標是一段日軍補給專列所行駛的鐵道。之前由於八路軍缺乏炸藥,對於這些鐵道無法徹底破壞,只能是用土辦法去扒下一段鐵軌,造成其暫時癱瘓。然而,你把鐵軌扒了,日軍很快就能修好。因為你只是扒了一段鐵軌而已,路基、枕木什麼的都沒事,他只需運來一段新軌安好就是了。所以這次,八路軍就決心給敵人來一次痛快的,誰讓咱也“闊”起來了呢?
為確保爆破成功,兩個爆破組分開,一個由汪德熙率領在南線爆破,另一個在北線爆破。汪德熙在鐵道專家的指引下,從選定好的鐵道要害部位上一連埋設了12個炸藥筒,而後將它們一一接好,連上起爆器,撤到鐵道外的安全地帶隱蔽起來。不一會兒,一輛日軍的鐵道巡邏車駛來,汪德熙示意大家不要動,這巡邏車肯定是來打前站的,後面會有大魚——果然沒多久,日軍一輛補給軍列駛來了,足足有25節車廂!
汪德熙一看這場景,立馬來了精神:炸的就是你!待日軍列車完全駛入爆破地點後,汪德熙迅速摁下起爆開關。只聽“轟隆”幾聲巨響,不但這列火車被炸得四分五裂,鐵道的鐵軌、路基、枕木等也完全被破壞,新炸藥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而負責北線爆破的那組人馬則有些波折。院士確實不是吹的,大晚上摸黑接起爆線的技術不是誰都能掌握。這組人馬不像汪德熙那樣裝藥、接線一氣呵成,在黑暗中他們把起爆線接反了,所以日軍列車駛來時,他們沒有起爆成功。
這時,一個戰士不顧危險,飛身上前重新接線。日軍的探照燈雖然照到了他,但因為之前從沒發生過八路軍炸鐵路的情況,日軍突然間見到一個正在鐵道邊上搗鼓線路的人,也不知道這是在幹什麼,就沒有開槍!就這樣,線路重新連線完畢,爆炸也總算是成功了,兩路人馬大獲全勝,完美!
事後得知,這兩次爆破不僅造成了日軍200餘人的傷亡,還炸燬了這一地區日軍僅有的兩部補給專列。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爆破行動創造了一個戰爭記錄:中科院院士親手殲敵的第一例。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