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給全體家長上了新年第一課,形象地詮釋了“雙減”政策。
01
國足輸球,舉國上下一片怒罵聲,隨之而來的是追究責任,誰該為此負責?估計這個事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這一場失利將成為球迷們心頭永遠的痛。我不是球迷,對比賽輸贏很是淡然;我是教師,看此類事件習慣性會和教育相聯絡;我覺得國足的存在,對教育的啟示很大。
國家對足球事業的投入不可謂不大,民眾對國足的關注度不可謂不大,球員們的待遇不可謂不好,但是每一次重大賽事總是令國人失望。人們感嘆,這麼多經費的投入都打了水漂,這麼高的工資收入養肥了一群無用的人,這麼多人的熱情都愛錯了地方。可見高投入、高重視並不是一定有高回報、高成功率。
02
國足的新年一戰以慘敗收場,給廣大的家長朋友們上了新年的第一課。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都很大,教育支出佔了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大部分,投入金錢希望收穫孩子的能力。比如給孩子報鋼琴班,投入很多,但最終有多少人能在鋼琴上有所成就呢?很少,絕大部分在長大後連最基本的彈奏技巧都忘了。
更多的家長希望孩子參加各類學科培訓,價格再貴也趨之若鶩,只希望孩子能取得一個好分數。投入很大,寄予的希望也很大。最終結果怎樣呢?部分孩子勉勉強強讓父母滿意,很大一部分人補與不補似乎沒啥兩樣,充其量是自我安慰了一番。這和對國足的投入一樣,至多表明是對這一項事業的重視罷了。
03
為什麼重視了、投入了依然不見效?很簡單,所有的投入和重視都只是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沒有或者不能發揮作用,一切的投入和重視都將是虛無。球員能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球員到底有沒有可供發掘的潛能,這些才是根本因素。一個球員、一支球隊,沒有潛能或者沒有一股向上的精氣神,外部再大的力量支援也無濟於事,外部支援力量越大反而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走讀書學習的道路的,這一條真理大家都懂,但沒有一個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行,都想透過外部的力量逼迫孩子走出一條讀書學習的成功之路。投入了很多、期望值也很高,最終是終點回到起點。儘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家長前赴後繼,這也就是目前落實“雙減”政策遭遇的曲折障礙。
04
國足新年比賽的失利,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雙減”政策的含義。球員不行、球隊不行,球員不努力、球隊不上進,怎麼可能獲得大家希望的成果?孩子本身不是那一塊料,孩子本身不上進,靠父母、老師逼著、推著走,孩子身上揹負著超出本身實際能力的壓力,豈能獲得成功?
成功離不開各界的厚愛和經濟的投入,但厚愛和投入並不能保證成功,成功的要素首先是有這個能力,其次是自己想成功,最後才是外界的支援和促進。如今不少家長不管自己孩子行不行,一味把孩子往讀書學習一條道上趕,最終絕大部分人被擠下來成為讀書學習的失敗者,做了N年的無用功,卻從沒想過是否換一個方式換一條道路。
“雙減”其實就是希望家長們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能夠理性地規劃孩子的未來。這條路儘管很難走,但值得走——此為看球的所思所想,純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