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國陸軍部隊透過壓縮兵員、縮小編制、最佳化結構,不斷提高陸軍部隊靈活編組和獨立作戰能力。部隊模組化,成為世界各國軍隊共同的發展趨勢。
模組化的優勢在於集傳統步兵、裝甲兵、火力突擊、工兵和新型的偵察、支援、保障力量於一體,這種模組化編制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強陸軍傳統部隊的火力和後勤支援能力,並且可以透過配屬其他作戰方隊來增強其綜合作戰能力,其本質上是聯合作戰和資訊化作戰的體現。
模組化涉及軍隊組織體制、軍事理論、作戰訓練、軍事管理等領域,各國採用的模組化並不完全相同。以一直走在軍事革命前沿的中美兩軍為例,同樣是模組化,解放軍的模組化和美軍的模組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解放軍的模組化是在合成旅(營)內,把不同的兵種分隊作為一種常設的固定建制;而美軍的模組化,則是在戰時根據任務臨時加以編組。
近年來,解放軍一直在不斷審視自身結構性問題,並對軍隊結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比如2017年新軍改後調整組建的13個陸軍集團軍,都下轄有6個合成旅和6個職能兵種旅。合成旅建制內除了4個合成營,其他的炮兵、防空、工程防化、勤務保障、偵察分隊都以營級建制編入合成旅內,這種的結構如搭積木,非常靈活,使合成旅形成一個完備的諸兵種合成作戰力量。
在形式上看,解放軍的合成旅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過去的加強團,合成營相當於過去的加強營,只不過加強團、加強營不是固定的編制,在戰時臨時編成,戰鬥結束就解散。
而合成旅、合成營是常設編制,其兵種、專業分工更加科學、更加精幹,把該編的編入,不該編的不編,使合成旅(合成營)擁有最優結構,具備了必要的戰略部署能力和機動性。
美軍在過去多年將旅級戰鬥隊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旅戰鬥隊除了下轄2至3個步兵營、裝甲營以外,還有常設的火力、偵察、工兵等作戰部隊,師不再是作戰實體,甚至一度成為了行政單位。
但現在美軍重新強調“旅改師”,重新恢復以師為中心的兵力結構,將原來旅級戰鬥隊下屬的火力打擊、偵察監視、電子對抗和支援保障力量上交給師掌握。在戰時,由師根據戰場形勢和作戰任務,給各個旅臨時加強,進行模組化的靈活編制。
解放軍的模組化和美軍的模組化孰優孰劣呢,應該說是各有千秋。
解放軍的模組化是將“模組化”體現在平時、放在了日常,將戰鬥支援和勤務支援力量編入合成旅(合成營),使各模組化部隊變為常規化建制,不需要在戰時臨時加強。這樣各兵種在平時就可以一起協同軍事作戰訓練,作戰與支援力量間關係固定、彼此熟悉,抵達戰場後無需進行過多演練等準備工作,即可投入戰鬥,在戰時更加得心應手。
這樣編組的好處還有一點,各級指揮員在平時就可以牢固樹立聯合作戰意識,避免在戰時指揮起來感到力不從心。
而美軍的模組化,則以戰時的臨時編制為主,這種編組的優勢是,能夠增強兵力模組的通用性,同類部隊之間可完全互換,有利於提高多軍兵種力量編組和作戰運用的靈活性,方便根據作戰性質“量身打造”任務部隊,但也存在各部隊相互之間不夠熟悉,在戰時會出現配合生疏的情況。
由於美軍強調師一級的指揮作用,因此在旅級部隊建制內,其防空、工兵力量都稍顯不足。所以,美軍在戰時如果不給旅級部隊進行模組化加強的話,其旅級部隊在任務攻防時是有缺陷的。
解放軍新組建的合成旅,編制上趨於統一,不同的戰區和集團軍完全可以指揮任何模組化合成旅,這意味著增強了陸軍部隊的響應性和可部署性,提升了陸軍部隊整體作戰效能。
雖然把模組化力量作為常設編制,但解放軍的合成旅並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就只能憑合成旅本身的力量“單打獨鬥”,別忘了集團軍還下轄6個職能兵種旅(炮兵、防空、特戰、陸航、工化、勤務支援),這6個職能兵種旅既能獨立作戰,也能將下屬的作戰營臨時配屬和加強給合成旅,使合成旅在進行任務編組時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
比如一些日常關於解放軍軍演的報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幾個合成旅(合成營)的聯合作戰演習中,得到了武裝直升機的支援,但是隻有集團軍才有陸航旅(空中突擊旅),這就證明合成旅(合成營)+陸航力量是臨時編組而成的,在此基礎上形成地空聯合作戰模式,這也是模組化形式。
未來戰爭,不管是戰役還是戰鬥,都離不開聯合,模組化就是為了更好地聯合。模組化實現了指揮機構與作戰力量間的“即用即使”,打破了以往的隸屬關係制約,能夠增強兵力模組的通用性,提高多軍兵種力量編組和作戰運用的靈活性。
但沒有哪一種編制是最完美的,適合自己的、適應戰爭的就是最好的。每名指揮員只有主動適應模組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聯合思維,才能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大有作為、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