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第九兵團指揮20軍、26軍、27軍以簡陋的武器包圍了美軍陸戰第一師及陸軍第七師,雖然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並將其餘敵人打得狼狽而逃,水門橋都炸斷了三次,但美軍陸戰第一師還是逃跑了,志願軍未能將其徹底殲滅,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有很多人認為,第九兵團之所以未能全殲敵人,是因為:
第一,第九兵團原本是用於攻打臺灣的主力,因國際形勢突變,被抽調去參加抗美援朝是倉促上陣,準備不足,影響了作戰行動。
第二,對朝鮮北部高原的極寒天氣低於零下攝氏三十多度估計不足,第九兵團入朝時只攜帶著南方的禦寒被服,難以抵禦高緯度極寒天氣,導致戰士們凍傷減員太多,影響了殲滅敵人。
第三,在美軍的空中優勢火力壓制下,後勤運輸困難,志願軍後勤補給難以為繼,戰士們要忍著飢餓作戰衝鋒,嚴重影響作戰。
第四,第九兵團缺乏北方極寒天氣作戰的訓練和經驗。
第五,外部原因。是蘇聯答應的空中支援和武器裝備遲遲未到,導致志願軍以繳獲國民黨軍隊的萬國牌步兵武器對抗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
這些觀點都有道理。
這是那個時代中國綜合國力的無奈。
在百年沉淪中,國運跌到了地板上,要展開反擊,只能依靠如此實力去作戰,在裝備上靠自己的工業能力,很難有立即的改善。
但以當時志願軍的實際情況,如果依靠當時的綜合國力,有以下情況的改善,殲滅更多敵人是有可能的:
第一,在九兵團尚在南方尚未出動之際,就有更充足的禦寒被服準備,減少極寒天氣的傷病減員,保證有九成以上的戰鬥力。
第二,在原第四野戰軍中派出一些有豐富極寒天氣作戰經驗的人員,到第九兵團中去,指導南方的戰士們進行極寒天氣作戰準備。
第三,沿途準備好極寒防寒被服,第九兵團一到站就立即搬運上去,分配給第九兵團的各部隊。
有以上三條,不一定能徹底殲滅美軍陸戰第一師,但有更多的部隊上去截斷水門橋,阻斷美軍陸戰第一師逃跑之路,殲滅更多的敵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這些都是後人對當時戰場的事後諸葛亮了,在當時情況瞬間萬變的國際形勢和戰場情況下,能打出如此成績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如果換作現代人去決策,不一定敢與實力懸殊的敵人打這樣的戰爭。
志願軍出國作戰,比五十多年前出國作戰的清軍與當年的日軍武器對比懸殊多了。
清軍在海面還有北洋艦隊,陸軍有從歐洲購買來的先進武器,但卻一敗塗地,而志願軍靠繳獲的萬國牌武器卻能將美軍擊退,將其逼退到三八線去,已經是偉大勝利了。這是作戰指揮和戰士們戰鬥意志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