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數以百萬計的戰士們懷著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崇高理想,來到了朝鮮戰場上。在沒有先進武器裝備和充足物資補給的情況下,志願軍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頑強意志抵抗敵軍。
美國人一開始篤定中國不會參與到朝鮮戰爭之中,畢竟中國不久前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贏得國家主權,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沒道理來趟這渾水。他們認為攻下朝鮮指日可待,在這期間不會有任何阻礙。
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到來打破了美軍的好夢,面對強大的敵軍,志願軍毫不退縮,越打越強,後期甚至將“聯合國軍”拖下了渾水。麥克阿瑟戰後曾感嘆:“中國士兵打起仗來,一個個都不要命。”
當志願軍一舉打到“三八線”時,美國人徹底慌了,那囂張的氣焰也慢慢熄滅。1951年6月,隨著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聯合國軍再一次被志願軍強悍的作戰實力震驚,戰線還在不斷拉長,美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彈盡糧絕,完全由一開始的絕對優勢轉為劣勢。
此時,麥克阿瑟因戰場失利已被革職,他美國“軍神”的英名蕩然無存。就連美軍方面著名的強將李奇微,也沒能從志願軍這討到半分便宜。
麥克阿瑟為自己曾經的豪言壯語後悔萬分,因為自己的狂妄和不切實際,在這場戰役中美軍損失慘重,軍隊人數銳減,而軍費開支已過百億,國家財政壓力巨大。美軍自知不敵,便希望與志願軍進行談判。
在沒有取得任何勝利的情況下,白白耗費這麼多資源,在美國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美軍在五次戰役後實在撐不住了。針對這種情況,杜魯門、李奇微等人拒絕了麥克阿瑟向志願軍投放原子彈的計劃,並在不久後命令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去組織和談。
但杜魯門是個死腦筋,拉不下臉去求和,艾奇遜便請求與蘇聯從中調和,讓蘇聯代表當中間人。因此,毛主席和周總理早就從蘇聯那得知了一部分訊息,兩人一致認為應該早日結束這場戰爭,雖然美軍堅持不了多久,但志願軍也不能白損人力物力,畢竟資源裝備是有限的。
在五次戰役中,志願軍也折損了不少人員,況且志願軍在軍事裝備方面有所欠缺,美軍優勢還是很大。如不盡早結束戰爭,我軍後方補給可能不足,加之李奇微那套磁性戰術過於難纏,我軍沒有十足的把握贏得勝利。考慮到這些不利因素,我方同意談判。
經過雙方初步協調,抗美援朝停戰談判被提上日程。但美軍不老實,打著談判的幌子,在戰場上卻對志願軍步步緊逼。我軍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可本著以和平為主的原則,志願軍還是決定參加美軍提出的這場談判。
然而,中方卻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軍的強項在於打仗,論談判,志願軍毫無經驗可言,如果讓彭德懷去幹這個活更是痴人說夢。一時之間,偌大的部隊裡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反觀美軍,他們有著豐富的談判經驗,各種談判技巧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這種局面讓我方陷入被動。這個時候,誰可以去談判無疑是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面對這一難題,毛主席鎮定自若,原來他心裡早就有了主意,他表示自己將派一位大將前去談判,為我軍解決這棘手的問題。毛澤東還特地說了句:“只要他去,我就放心了!”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把談判技術修煉得爐火純青。這幫從正規學校畢業、受過專業訓練的美國詭辯選手,最擅長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靠著一口流利的詭辯話術,在談判桌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我方沒有一個專業的談判團隊與之對抗,這場談判毫無勝算可言。
那麼,毛主席親自指定的人到底是何方人物?又為何如此相信他呢?
當時,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有合適的談判人選,二人便將名字寫在紙條上,隨後交換紙條選出最佳人選。紙條一開啟上面赫然寫著兩個名字 :“李克農 、喬冠華”,毛主席和周總理同時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心裡的人選相同,經過多年共事,兩人越來越有默契了。
在這兩人之中,李克農是核心。李克農不僅是公認的談判界天才,平時吵起架來也是無人能敵,因此主席認為讓李克農去談判最合適,到時候有美國人的苦頭吃。
亂世出人才,那時候李克農、胡底、錢壯飛並稱“龍潭三傑”。長征時期,李克農是衛隊,在長征中功不可沒。他是一位老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情報人員。
其實,李克農除了有“特工之王”這個稱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頭銜:中國共產黨中最為出色的談判專家。李克農本人有多年從事情報工作的經驗,一向擅長捕捉局勢的轉變、細節的變化。危急時刻,李克農還能舌戰群雄,用自己出色的口才和強硬的作風與對手進行切磋。
舉個例子,1936年洛川談判,李克農的對手是國民黨高階將領張學良。期間他字字珠璣、鏗鏘有力,舉手投足間不失禮節,成功將張學良爭取過來,為西安事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主席一向知人善任,正是李克農在談判中的出色表現,主席才決定讓他前往朝鮮與美方談判。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李克農還特意給自己起了一個代號:李隊長。
可以說,李克農是一位極具愛國情懷的談判天才。有了上述的先決條件,對於國家方面的問題,李克農的態度一向很強硬,他不可能做出不必要的讓步。這也就是為什麼,毛主席會親自指派他作為抗美援朝停戰談判的代表,代表國家與美軍談判的關鍵原因。
那麼,李克農最後贏得這場談判的勝利了嗎?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決定好談判人選後,毛主席就得知李克農得了重病。但李克農卻不以為意,為了停戰談判順利推進,決定帶病出徵。這年冬天格外寒冷,李克農的身體一直很虛弱,平日裡穿著一件灰色大棉襖。臨行前,夫人還特地囑咐他多帶幾件厚衣服。
但此刻,李克農滿腦子都是談判策略,沒有把妻子的話放在心上。在他心裡,國家大事遠遠比自己的身體更為重要。
1951年7月10日,中美雙方就到達鳳莊。美國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他們曾說:“中國已自顧不暇,不會來參加朝鮮戰爭。即使來了也改變不了什麼,他們根本不配當我們的對手。”言語之間滿是輕蔑。然而,我們不僅參加了朝鮮戰爭,還打破了他們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
美方代表哈里遜對我方出言不遜:“美軍武器裝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你們志願軍的武器太低階了。”他們成功激怒了中方代表團,雙方立即吵得不可開交。透過此次談判,李克農看清了整個事態。其實美軍的真實目的不是談判,而是為了對期待休戰的美國公民有個交代,直到分開,美軍還氣勢洶洶地說:“讓我們走著瞧, 看看誰會笑到最後!”
但光會嘴上功夫是遠遠不夠的。在整個夏季反擊戰中,美軍被志願軍吊打,傷亡人數劇增,李奇微為此感到十分丟人,前面美軍代表大話說得一套一套的,現在卻屢戰屢敗,實在讓人笑掉大牙。出於對現實的考量,美方再次提出談判。
同年10月,中美雙方來到板門店談判。談判過程中,美方恬不知恥地對我方提出多條無理要求,遭到我方嚴詞拒絕後,十分不滿,經常採取休會、沉默的方式來進行抗議。
李克農發現這一情況,當即想出了一個對付美方的好辦法:“我們要沉住氣,用敵人對付我們的方式對付敵人。”於是,談判場上的局勢變得很微妙,雙方各幹各的事情,毫不理會對方,但又時刻在暗地觀察對方,但就是沒有人提起停戰事宜。
在此期間,中美雙方交替提出休會請求,畢竟這樣熬下去也不是辦法。但休會如此頻繁,會讓談判時間變得極為漫長,似乎這場談判永遠不能畫上句號。
美軍之所以絕口不提談判事宜,是因為他們自知理虧,上一次和談不歡而散讓他們吸取了教訓,多說多錯。此刻,美方就等著我們主動說話露出破綻,好趁機進行詭辯。
中朝眾人沒遇到過這種情況,一下不知作何反應。就在此時,柴成文趁沒人注意,悄悄溜出會場,找到李克農詢問談判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這樣耗下去不是辦法!
李克農處變不驚,敵人越想讓我們開口, 我們就越不遂其心願。雙方像提前約定好一樣,沒人率先出聲,期間雙方坐在那大眼瞪小眼。片刻過後,美軍心裡開始嘀咕,他們沒想到中方代表竟有這麼強的忍耐力。
李克農忍耐是有原因的,他的底氣來自志願軍。剛到朝鮮,他就和志願軍們說過:“只要你們在戰場上得力,我們在談判桌前就不會吃力。”雖然談判過程不太順利,但李克農勝券在握,他知道志願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很好,這證明主動權在我們手上,我們的優勢很明顯。
當然,李克農真正厲害之處在於縱觀全域性,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當時美軍被我軍打得節節敗退,便動起了歪心思,竟將大批生物武器投放到戰場上,企圖以此掌握主動權。生物武器含有大量病菌,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
那時候,我國一位談判代表本想趁此機會在談判桌上譴責美國人,李克農卻不動聲色制止了他。李克農很瞭解美國人虛偽的作風,他們極度追求表面的公平正義,最喜歡推諉責任。戰場上不能使用生物武器,這是國際準則。
如果此事暴露,美國人絕對會拼死抵賴,一場普通的軍事戰爭很有可能上升為成意識形態之爭,那停戰的希望就會變得渺茫,這顯然也與中朝方面的利益背道而馳。所以,李克農特意沒有把事情鬧大,而是暗地裡與美方協調,美方自知理虧,將戰場上的生物武器悉數撤下。
最終,這場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談判,以雙方沉默告終,美軍單方面宣佈散會,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頭,鑑於美軍頻繁無故休會,李克農給予了適當反擊。
新一輪開會時,李克農靜待時機,雙方僅落座25秒,他便提出休會。直接不給美方反應的機會,這一舉動把美方談判人員氣得吹鬍子瞪眼,李克農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談判人才,擅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毛主席聽說後直誇李克農足智多謀,隨後還發去了一封電報:“一定要沉住氣,敵不動我不動,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要學會等待!”
然而禍不單行,在朝鮮談判期間,李克農驚聞父親離世的噩耗。此時李克農心裡傳來一陣酸楚,自從幾年前母親病逝,李克農就與父親相依為命,眼下還沒能從母親離世中緩過來,父親也離世了,李克農悲痛萬分。
“子欲養,而親不待”,聽說此事後,毛主席也是十分感嘆,李克農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待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太少。因此,沒能好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成為了李克農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在後來幾年裡,李克農的身體江河日下。
在朝鮮期間,李克農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開會、談判。據統計,李克農總共參與大大小小的會議超過700次。不僅如此,李克農還要每天定時定量收發電文,一方面接受中央指導,另一方面轉達美軍意見,這項工作複雜且繁瑣。
面對巨大的工作量,李克農的身體真吃不消了,有幾次甚至引發了哮喘,病情十分危急。但是李克農以自己超強的意志力,兢兢業業,工作上從未出現過任何差池。黨中央一度想要讓李克農回國養病,但都被其嚴詞拒絕了。
他一直堅持一個原則:臨陣不換將!李克農曾經說過:“既然我不能像將士們一樣上陣殺敵,就讓我在這裡為國家略盡綿薄之力,這是我唯一能為國家做的事情。”黨中央瞭解李克農執拗的性格,慢慢也不再勸說他了。
但危機再次來臨,因為過度勞累,李克農的心臟病復發了。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李克農,黨中央領導知道回國一事不能再拖,再拖下去,李克農恐怕會有生命危險。為了保險起見,中央決定派出伍修權同志前往朝鮮代替李克農,讓他能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回國。
李克農知道國家擔心自己的身體,但還是堅決不肯回國。他深知談判組離不開自己,如果這個時候回國,那先前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
再說了,談判組裡的喬冠華還得靠自己壓制。這喬冠華天資聰穎、能說會道,在談判場上如魚得水,李克農一直很看好他。但偏偏美玉微瑕,喬冠華這人有一點不足,那就是有時目中無人,狂妄自大。
在談判組裡,喬冠華只聽李克農的話,李克農一走他必定不安分,萬一被敵人鑽了空子,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李克農知道自己這次絕對不能走。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抗美援朝宣告結束。可以說簽訂停戰協定離不開李克農的努力,他是國家和人民的功臣。正如毛主席所說:“彭德懷仗打得非常好,但談判還得李克農出馬。”後來,李克農回到了中國,雖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但他不悔!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中,我們不光要記住那些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也要牢牢記住那些用智慧和精神為革命理想奮鬥終身的人。他們都是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