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55年以及之後的幾年內陸續被增授軍銜的開國將帥中,並不是完全靠戰功來評選出來的,有些開國將帥甚至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但他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毋庸置疑,完全配得上相應的軍銜。
其實,真正憑藉戰功而獲得較高軍銜的開國將帥並不多,十大元帥中,林彪位居第三位,更多的就是依靠輝煌的戰功;十大將中,粟裕也是憑藉無與倫比的戰功躍居榜首;57名開國上將中,許世友戰功赫赫,所以排名靠前,韓先楚善戰,百戰名將,本在中將之列,也是因為戰功被提升為上將。
上述這些名將都屬於能征善戰的軍事奇才,有些開國將帥則看似戰功不大,卻獲得的軍銜較高,有些人不理解,就拿以下幾位將帥來說,他們戰功確實不算突出,但論起對新中國革命歷史的貢獻,他們被授予相應的軍銜當之無愧,他們是:賀龍、葉劍英、徐海東、王樹聲。兩位元帥,兩位大將。
十大元帥中,有人說賀龍和葉劍英兩位元帥戰功並不突出,甚至比不上部分中將,為什麼能成為元帥,誠然,但論戰功的話,兩位元帥或許比不上部分上將、中將,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兩位開國元勳的地位。
賀龍元帥在國民革命時期可以說是地位最顯赫的,官至軍長,其他幾位元帥當時的職務都不是很高,南昌起義的總指揮,紅三軍、紅二軍團直到後面的紅二方面軍,賀龍都是領導者,三大主力紅軍,賀龍是唯一一個率部長征而減員不明顯的主力紅軍的統帥。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賀龍又是三大主力師之一的師長,在抗擊日寇發展革命隊伍上功勳卓著,解放戰爭時期,賀龍深明大義,將自己的隊伍交給彭德懷指揮,自己甘願做了“督糧官”,雖然沒能像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等幾位元帥馳騁沙場,但在後勤補給、糧草供應方面一樣貢獻巨大。
賀龍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雖然戰功並不顯著,但在歷史中的貢獻無可替代,所以他成為元帥實至名歸。
葉劍英元帥雖然也沒有顯著的戰功,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若沒有他,都不會成功,一次及時通知葉挺、賀龍,一次力勸張發奎打消追擊起義軍的計劃,葉劍英多次挽救革命,對於締造人民軍隊功不可沒,後長期擔任參謀長,做為軍委成員的代表人物,許多關鍵決策都有參與,貢獻和地位一樣舉足輕重,他能成為元帥,也是理所應當。
徐海東在十大將中排名第二,連資歷、戰功俱佳的陳賡都位列其後,徐海東在授銜時已經沒有擔任實際職務,從抗戰後期開始因為身體原因,逐漸告別疆場,再也沒有指揮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也沒能像其他戰將一樣大放異彩,戰功遠不及諸多名將。
但毛澤東並沒有忘記徐海東的大功,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徐海東慷慨解囊,幫助中央紅軍解決了賴以生存的大問題,再加上紅軍時期的徐海東可謂是威名赫赫,是最著名的幾大戰將之一,所以,授銜時本是四方面軍出身的徐海東被視為西北紅軍的代表人物,被授予大將軍銜,排名緊隨粟裕。
王樹聲與徐海東相似的是,早期名氣大,後期沒能繼續馳騁疆場,戰功不突出,授銜時王樹聲和許光達是唯二的正兵團級大將,所以排名相對靠後,眾所周知,當時我軍共有36位正兵團級將領,有33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一位被授予中將軍銜,王樹聲能從36位正兵團級幹部中脫穎而出,位列開國十大將,靠的不是戰功,而是貢獻。
王樹聲的貢獻也是他的資歷,黃麻起義的重要參與者,紅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紅四方面軍一度成為三大主力紅軍最強大的一支,開闢了鄂豫皖蘇區和川陝根據地,無論是在發展人民軍隊還是建立革命根據地上,王樹聲作為領導者之一,功不可沒,他成為十大將之一,受之無愧。
每一位開國將帥在各自的軍旅生涯中,都有不同的貢獻,戰功並不是衡量一個將軍能力的唯一標準,因為許多將帥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正是因為在不同領域將帥們發揮著各自的特長,所以才有了無往不利的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