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公佈了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入選名單,名單中有121位年齡在40週歲以下的全球各界青年人士,這些人幾乎囊括了各行各業,也被譽為是各個領域最有成就的人。
而這份名單中有不少“中國面孔”,絕大多數都是在一些高尖端領域,有種讓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感覺。
有眼尖的人發現,其中一位叫“石嫣”的女性,介紹為:“分享收穫”農場場主,是全國首家實現了農戶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農場。
如今的石嫣,年收入早已突破了百萬,她傳奇人生的背後,其實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經歷。
作為清華畢業的女博士,她絕對是高階人才,但這樣的學霸卻選擇當農民,種地11年,年收入破百萬,最終因其成就,讓父母都已經“認不出”自己女兒來了。
石嫣
一位來自清華的“大學霸”
石嫣本就是土生土長的保定人,自幼天資聰慧,得到了學校老師的一致認可。
在順風順水度過了自己的高中生涯後,到了報考大學的關鍵時期。
按照她的分數,本來能有更大的成就,可她最終選擇了“河北農業大學”,最終被“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錄取。
關於大學,她還有著自己的考慮,因為她所報的專業還有4個博士點,未來,或許便能存在逆天改命的機會。
別看是寒門出身,石嫣在學校裡卻一點都不自卑,她成功競選了校學生會女生部部長,開始接觸到實踐層面的工作,在大三的那年,他成功組織了一場超過2000人的文藝晚會,能力的培養,為自己以後的騰飛之路做足了準備。
石嫣從小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有規劃,做什麼事情都很高效,這也讓她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獎學金。
此外,她還利用起課餘時間外出擔任家教工作,家教的內容是“英語”,為了能給僱主家的孩子上好課,她也耗費了大量時間撲在英語上面,最終以91.5的高分通過了CET4。
已經不難看出,石嫣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英語分數的提升,也為她未來的出國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快要畢業的時候,石嫣想讓自己的學術水平更上一層臺階,或許在當時,她的思想還停留在待在實驗室中搞搞科研,在輔導員嶽華的鼓勵下,石嫣最終不辭辛苦,終於申請到了人大的碩博連讀。
2006年9月,她踏上了人生的新徵程。
在人大的學習生活對她人生的影響也非常大,她的專業知識和視野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而導師正是赫赫有名的人大教授溫鐵軍。
而在人大之後,她又去清華大學讀了博士後,把學上到了頭,按理來說,這樣的求學經歷,最起碼能找到一份非常稱心如意的工作,然而她的人生卻並沒有被這樣選擇。
這件事,還是要從碩士期間說起。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實很多人的成功都只差一個機遇,從這個角度來看,石嫣無疑是極為幸運的。
2008年4月,在碩士將要畢業的時候,和人大有著合作關係的“美國農業政策與貿易研究所”想要研究一個生態農場,當時人大的老師聽聞訊息後馬上開始舉薦人才,石嫣的名字便出現在其中。
石嫣研究了這麼多年農業知識,可當她真正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後,卻發現那裡的一切和自己想象中的還是有著很多的不同。
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和美國傳統化的機械農場有著很大的不同,那裡是由一對夫妻外加幾個實習生共同經營的,當時的美國已經非常注重環保概念了,很多影響莊稼成長的化學藥物都被禁止使用,這就代表著,勞動強度將會格外巨大。
可是,為了不辜負導師們的期望,石嫣還是堅持下來了,每天要從早上七點忙碌到晚上五點,巨大的壓力經常讓她喘不上氣。
這種農業模式和中國傳統農業模式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核心便是“消費者和農戶共同承擔風險”,消費者會預付給農場一年的種植收益,相當於當上了股東,雙方共同來承擔種植的風險。
這樣下來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僅能保證農作物的新鮮,還能保證農場主的收益,這套模式,簡稱為CSA。
經過了小半年的實地探究,石嫣也漸漸搞清楚了其中的奧秘,於是,她決定把這件事帶回國內試試。
聽聞這些想法,家裡肯定是反對的,這也是創業者初期遇到的共性。
好在,就算思想保守的家裡人不支援,學校還是非常認可她這些想法的,還給她租了130多畝的產學研基地,就這樣,石嫣終於搞起了自己的農場,並起名為“小毛驢”。
在蔬菜的選擇上,她也抵制了一切對農作物有危害的產品,種植起了“有機蔬菜”。
由於有學校的加持,所以創業初期的石嫣還算是順風順水,除了每天會耗費課餘時間乘坐公交地鐵前往大棚外,其餘的都算順利。
在農場成立沒多久的時間,很快就吸引了54位對於有機蔬菜感興趣的會員,石嫣深知,這些會員要麼就是看到了蔬菜的品質,要不就是給學校面子,想把CSA理念貫徹出去,這樣是不行的。
大家最初都會選擇線上轉賬,石嫣卻果斷拒絕了,她覺得要想和大家建立起信任,面對面的交流應該是最基本的方式,不過從農場到客戶家至少需要三四個小時的車程,第一筆收款,她耗費了整整1個月的時間。
這些客戶中,有17戶簽訂的是“勞動份額”,意思就是石嫣給他們免費提供種子和肥料,讓他們自己前來耕種,大城市的人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到土地了,這種方式也成功讓這些人有了興趣,並且主動和農場建立起了聯絡。
兩年之後,石嫣前期的跑腿宣傳起到了作用,老客戶口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CSA。
在離開了學校的庇護後,石嫣初心不改,依舊決定踏上這條路。
從2012年5月開始,石嫣運作了北京通州和順義兩處基地,會員已經發展到了600戶。
這兩處基地對於石嫣來說不僅是夢重新開始的地方,更是她另一處家。
這個時候,就已經有記者聞訊而來了,鏡頭中的石嫣身著非常樸素,身子也瘦瘦小小,每天都會騎著電動車穿梭在自己的蔬菜園中,大家還能感受到她的臉頰上掛滿了笑容。
這套商業模式能夠獲得成功,除了產品本身外,還有一些“使用者心理”方面的因素。
石嫣也曾經表達過內心的意思,她覺得當時社會上很多人都病了,不僅包括身體還包括心靈,造成這些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遠離了土地。
現實也確實如此,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儘快從農村中走出來,並且在城市中將自己的錢包快速鼓起來,年輕人也變得越來越浮躁,從來不想著付出什麼,就想要獲得一切。
在農場中,石嫣還跟朋友們談論過這些事,她說:“一些人一個包的價值就超過了2萬元,大家也經常開玩笑,有的時候賺一年的錢,還比不過別人的一個包。”
迴歸到土地上,無論對於客戶還是石嫣自己來說,都是一個極為不錯的選擇,或許是因為看到了前方的路,才讓石嫣走得如此堅定。
2012年,石嫣還寫下了一本《我在美國當農民》的書,是導師溫鐵軍寫下的,他提出:越是規模化的大型現代種植業和畜牧業,所造成的的汙染就越發嚴重。
在全球第六屆CSA會議於北京舉行的時候,石嫣便已經非常投入於自己的角色定位,她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關注到CSA。
破繭成蝶的人生,確實驚豔
如今,石嫣早已把CSA模式不斷擴大。
隨著石嫣的親身示範,國內一批以“耕農田、耕心田”為信念的CSA農場相繼誕生,目前在國內已經超過了500家。
而石嫣的“分享收穫”也包括三個內容,分別是直銷、友好和本地。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石嫣也將CSA的理念定義為“食在當季,食在當地”,她透過多年來的專業知識也給出了理由:因為農作物在採摘和加工的時候會出現很大的營養損耗,甚至還會出現食品安全的風險。
有的時候,石嫣也會進城去錄製節目,正好也有空閒時間能夠逛一逛大型超市,有一次,超市中的“熟食區”正好把剛剛過期的食物丟掉,這一幕也碰巧被石嫣看到。
這件事也給了石嫣很大的啟發,當年在美國的時候,那對農場主夫妻會提前跟麵包店打好招呼,將兩天後會丟掉的麵包以低價買進。
從90後開始算起,大家都生活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對於糧食也漸漸喪失了感恩之心,從這件小事上,其實也能看到整個農業產業遇到的問題,石嫣對記者說過:
“我們遇到的困難,其實就是整個農業的困難,就算是團隊中的人在農場工作,未來成家後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很多人也會選擇離開。”
石嫣也始終都相信,在城市化越來越快的今天,無農藥無化肥並且能夠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是有機農業,是對當下食品安全問題的最好關懷。
提及夢想,其實在石嫣心裡還沒有完全實現,她曾說:“向大城市移植有機生態農業,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它能夠讓我獲得有機的、有尊嚴的生活。”
2020年,BTV新聞專程來到了石嫣的農場,也同樣遇到了很多年輕人。
一位名叫張笑的員工對記者說:“我學的是建築,在大二的時候便在微博上了解到石嫣的農場,我覺得她是我們90後、95後的一個榜樣。”
大家都習慣叫她“掌櫃”,她本人面對鏡頭也說:“創業的初衷,並不是把它變成自己的產業,更多的是想借助這個農場,就算規模不一定大,但是它能起到一個像學校這樣的作用,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記者也跟隨“石掌櫃”來到了一處大棚之中,記者也很快發現,同樣是種植草莓,石嫣所採取的方式就很不一樣。
她找來了一百多隻蜜蜂放養在大棚之中,這樣蜜蜂就可以給整個大棚授粉。
此外,她還在草莓和草莓之間種上了大蒜,大蒜的氣味能夠起到驅蟲的作用,草莓拉秧以後,大蒜同樣還能被收穫一波,這樣在一個大棚之內,便能形成一個動植物閉環生態體系,還能形成兩種收穫。
和土地接觸久了,石嫣也更加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光是那一個農場,就為超過1500戶家庭配送起了無公害的生態果蔬。
更重要的是,石嫣在2020年末之前已經在全國16個省市組建了自己的生態聯盟,自己的農場也成為了培訓基地。
粗略地算下來,這些農場給石嫣團隊帶來的收益每年至少突破百萬,當初反對石嫣的父母,在看到這種景象後,都是完全沒有想到的,他們一輩子沒有見過大錢,都有點“不認識”自己的女兒了。
當被問及產業規模,石嫣卻說:“田間地頭,很難被資本量化,合作社的模式則更適合我們的產業。”
她也同時覺得,在農村,不僅要有更多的“新農人”,還同樣要有高知的職業經理人,同樣在國際上也要多語種宣傳農耕文化,未來,農民將一定會成為一個令人驕傲的職業。
可石嫣也恍然發現,在農場裡幹活的主力仍然是60歲以上的叔叔阿姨們。
隨著廣泛宣傳,農場裡來了不少90後和95後,甚至迎來了第一批00後。
他們有的是從農大出來的,也有些是暫時和城市“脫軌”的人,他們也是一樣,來土地中尋找生活的可能。
在石嫣的設想中,未來返鄉的年輕人或許不會孤獨地去做農業,也會擁有更好的社群和社群,還有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讓他們有尊嚴的活著,才能保護好這一片片土地。
平日裡,石嫣和丈夫總是會一同出現在蔬菜棚中,和大家嘮嘮家常,也會拿起作物觀察。
長期的戶外勞作,也讓這對高學歷夫妻褪去了書生氣,滿手都留下了厚厚的繭子,膚色也變得越來越健康,不過這也是他們常年待在田間地頭的見證,偶爾冒出的農學專用詞彙,才讓身邊的人恍然發現:原來,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農民。
其實,石嫣和丈夫在田地裡也充滿了浪漫。
當年的程存旺也對種地務農很感興趣,兩人在試驗田當志願者的時候相遇,“土味”愛情便開始醞釀起來,並在2011年結婚,那會沒房沒車沒事業,二人也一直堅守到了今天。
2021年6月,兩人的愛情終於有了“收穫”“,高齡媽媽”石嫣誕下了夫妻倆的第一個孩子,好在母子平安,全家人都充滿了欣喜和感動。
程存旺特意從自家農場中採摘回來一箱有機西紅柿,分給了病房裡的醫生、護士和其他媽媽,那種西紅柿的口味,大家一般都沒有感受過。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原因,石嫣肯定會出現在國際CSA大會上和各國代表討論糧食問題,這個聯盟在全球的規模已經相當巨大了,會員量超過了300萬人。
如今,石嫣已經在土地上紮根11年了,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參考
石嫣:從海歸博士到種地農民 央視網
石嫣:紮根農業的清華女博士後 BTV 新聞
河北農業大學知名校友巡禮 河北農業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