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方小小的辦公室裡,一張詳細的青藏高原地圖佔據著半個牆壁,有一個身影時常佇立在圖前,但他的思緒,此刻已經飛回到數千萬年前,在進行著關於青藏高原隆起與環境變化之間關係的“遐想”。他,就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蘭州大學校友方小敏。
在青藏高原這個“天然實驗室”,方小敏40多年來初心不改,一直保持著對青藏高原的熱愛,他不斷尋找證據,尋一粒沙石、一方水土,破解青藏高原千萬年前的演化奧秘,並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曾兩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270多篇論文,2014年至2020年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出版社釋出的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結緣蘭大,初識高原
與青藏高原結緣,併成為一名地貌和氣候環境變化專家,這是方小敏小時候從未想過的事情。他出生於湖南省冷水江市一個武術和中醫世家,按照家庭的慣例,他應當是去當一名醫生,救死扶傷,但命運卻異常神奇,在不經意間就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恢復高考的第二年,方小敏以16歲的年齡考入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地質專業學習。
1983年,李吉均院士帶隊到廬山尋找被李四光稱作第四紀冰川遺蹟的證據,方小敏隨行。在這次冰川之行中,他們發現了大量熱帶地貌和沉積證據,見證了中國大地之美和科學求證發現的樂趣。在廣闊的野外,導師行雲流水般畫出山川河流、地貌地層和植物動物演化等之間的關係示意圖,還現場手把手地教方小敏畫,畫完就去考察驗證……
漸漸地,方小敏愛上了青藏高原,“這個方向很有特色,既可迴歸自然、放飛自我、賞閱美景、強身健體,又可探知大地奧秘、求證思想假說,尤其青藏高原對全世界來說充滿神秘,做出來新穎的成果,就會很有成就感、自豪感”。
“儘管當時各種條件都很差,大家卻純粹地做研究。”方小敏說。
不畏艱辛,銳意探索
研究青藏高原的人,必然得接受來自高原的考驗。這裡的冬天,白天只需穿一件薄薄的襯衣,到了晚上卻必須穿著厚棉襖、蓋著厚被褥,即使這樣卻依然瑟瑟發抖。
“我們睡的帳篷外面全是冰疙瘩,早上起來要先曬太陽再開始幹活,就像旱獺一樣。”談起在青藏高原的生活,方小敏笑著說。
他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做實驗”,地理學家將地球上已經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實驗結果進行“拆解”並分析其機制。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則讓求證變得“神奇”了。比如透過一塊化石、一把火山灰甚至沉積物中的一顆鋯石就可知一個區域的年齡,分析幾微克沉積物中的自生礦物或有機質就可以知道過去的氣候和生態環境。
如今,地球科學已進入“系統”時代。方小敏深知,未來的創新突破點在交叉科學。在他的團隊裡,有古地磁構造、環境磁學、盆地沉積、熱年代學、風化剝蝕、有機化學、孢粉等不同學科方向。
2020年12月,方小敏等聯合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地質與礦產學院宋春暉教授和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這一關於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研究的進展成果論文,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最新線上發表,改寫了國際學界此前關於這一研究的認識,併成為國際主流認識。
“科學就是要交叉參與辯論碰撞,才會有創新。”方小敏說。
在科學研究的路上,方小敏始終充滿熱忱,他說只要有好點子,自己就會熱血沸騰,想趕緊出野外、找證據,加班加點研究,即使很辛苦,但這是幸福的!而這也正是科學的意義!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中國科學報》、光明網、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