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為什麼在現代社會還有很多人迷信算命、風水、偽氣功、特異功能等超自然和偽科學?還有人問,如果這些東西都是假的,憑什麼可以在人類社會中流傳幾千年?還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很多報道說人吃了蛇肉變為蛇人,所以轉基因有害。為什麼他們如此沒有最基本的邏輯判斷能力?僅僅是知識水平低下嗎?
依據多項嚴肅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其實並不在乎邏輯。依據科學研究,人類的大腦生理學結構在先天上就是沒有進化完成的“半成品”。如果人類後天不透過科學訓練來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將在生理上直接傾向於迷信。很多口口聲聲說“科學是迷信”“太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的玄學修煉者,其實他們本質上屬於生理因素導致的腦病理缺陷。
實驗表明,經歷過科學訓練,可以提升科學素養,也就避免了先天性腦缺陷對生活的傷害。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科學素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面前,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並不等同於學歷、職稱,甚至不等同於科學知識掌握了多少。科學素養其實是一種認知方式。或者說,科學素養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新的科學知識層出不窮,誰都無法做到精通一切。我們也無需出一個所謂的科學素養的的“標準答案”。之前曾經列出過一些知識點,說只要公民掌握了它們就等於具有了科學素養。結果因為把“陰陽五行”羅列進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如果真要列舉一些知識點,那可謂是眾說紛紜。但我認為,其實給出知識點並不是最重要的,掌握某些認識方式,或者懂得做人的道理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重複一遍:科學素養是最佳的認知方式,最佳的做人道理。
請問,一個人只有初中學歷,他並沒有在科研機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那麼他能不能具有科學素養?
反過來問,一個人是大學教授,甚至做到了院士這個級別,著作等身。但是他拜南懷瑾為師,還迷信所謂的《量子佛學》,他是否有科學素養?
答案是:這個具有初中學歷的人,只要進行思維訓練,同樣可以有很出色的科學素養。他甚至可以秒殺後面的那個院士。
迷信讓你作鬼,科學讓你做一個人,一個好人。
為什麼一個初中學歷的普通人可以秒殺院士?因為這個人掌握了正確的認識事物的方式。
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各種虛妄、迷信、謊言交織在一起,很多偽專家也會冒充科學,一個人如何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呢?他得首先堅定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確認“科學結論是一元”。在科學結論以外,不承認其他任何結論。比如,世界上除了科學,還有宗教、哲學、玄學、巫學等等,這些都是不同的認知事物的方式,但在知識領域,必須堅持科學認知才是最佳的獲取知識的途徑。科學不追求真理,真理是宗教範疇,但科學方法是最可靠的。科學在某個知識領域的結論,就是最可靠的結論,至於其他的結論,都不值得關注。
我簡化地概括一下:科學結論以外,無結論。
不僅科學結論是一元的,而且我們還要承認,即使是哲學也是層次比較低的。我一貫不支援普通人去專門研究什麼哲學。因為沒有必要。哲學無所謂正確,因為哲學本身就不具備實證功能,哲學從定義上就沒有實證的必要性。當科學進入原先哲學思考的某個領域之後,哲學就要退出。在19末期,哲學就已經跟不上科學的發展,以後這種趨勢會愈加擴大。哲學的短板太大了。現在唯物主義辯證法已經是哲學發展的頂峰。以後如果哲學接受科學化,還能延續一段時間,但目前哲學已經“死亡”,甚至可以說謬誤居多。事實上我們看見:在許多社會問題上,哲學都是反動的,具有極大誤導性的。比如,某位迷信巫術的中科院院士一直鼓吹“堅持哲學”,而不是“堅持科學”。網路上反轉基因人士們所有提出的“不安全”的事例,已經全部被科學界批駁倒,他們已經再也提不出任何一個例項,於是就妄想從“哲學”上進行反對。比如,在《道法自然,所以應該抵制轉基因?那是你文化太低》一文中,我就揭露了一個妄言哲學的胡說八道的人。
我做這樣的概括:任何人文學科,包括哲學,如果企圖與科學分離,哲學就必然走向反科學。
我認為,只要掌握了以上兩點認識,就算具有了合格的科學素養。
為什麼迷信算命、風水、偽氣功、特異功能等超自然和偽科學?大腦其實並不在乎邏輯,因為有生理學意義上的缺陷
我們經常說思考問題和做事都要講邏輯,但事實上,不講邏輯其實才是大腦的預設。
儘管情緒經常使人做出衝動、不符合邏輯的行為,但是沒有了情緒,一個人的行為會變得更加沒有邏輯;儘管在評價一個陌生人之前,符合邏輯的決定應該是與這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才進行評價,但實際上,大腦讓我們在見到這個人的0.1秒內,就形成了第一印象;儘管新事物層出不窮,對新事物的評價應該是使用新事物一段時間後才做出,然而大腦經常讓我們在見到這個新事物的第一眼,就根據過去的經驗,做出好壞的評價……
大腦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騙人說“這是符合邏輯的”。
沒有情緒導致選擇困難
這個人以下幾種行為有沒有任何邏輯可循?——他經常花一個下午的工作時間來考慮是否要對電腦文件進行分類,以及如果要給文件分類的話,是根據日期、型別亦或其他什麼標準來分類。很明顯,他的行為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符合邏輯。但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
他是美國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的一位病人。這位病人因腦部腫瘤手術,切除了部分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英文簡稱:vmPFC)。這塊大腦皮質位於我們眼眶正上方、兩個太陽穴之間。
手術後的病人的智力跟手術前相比,沒什麼變化,而且他還是跟以前一樣專注和能言善辯。只不過他很快就失去了工作,而他的家人也疏遠了他。因為除了前面提到的文件分類的事情,他還經常長時間地糾結與誰共進晚餐,或與誰一起做生意。即使最後做出了選擇,然而這個選擇對他而言往往並不好。
達馬西奧遇到的另一位病人也是如此,經常做不出選擇,最後的選擇也往往不太明智。這兩位病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部分vmPFC都被切除過。至少可以肯定的是,vmPFC負責我們的厭惡感。
在vmPFC受損之後,兩位病人的厭惡感似乎消失了,進而變得麻木。於是,達馬西奧推測,厭惡情緒是做出選擇的先決條件。大腦非常強大,但它並沒有無限的精神資源,以支援我們在每一個日常生活決定中做出符合邏輯的選擇。
儘管厭惡情緒無法幫我們做出百分之百符合邏輯的選擇,但它至少能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馬上幫我們排除掉那些讓自己感到厭惡的選擇,從而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評價選擇、做出正確選擇上。這不太難理解。如果我們與某一人合作,但由於他品行有問題,以至於讓我們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還導致合作失敗,那麼等到他下次再找我們合作,此時加上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基於厭惡情緒,我們可以很快地選擇優先避開他,轉而選擇其他合作伙伴。如果沒有了厭惡情緒,我們則有更大的機率再次選擇他。
因此,雖然情緒有時使我們做出不符合邏輯的行為,但沒了情緒,我們更容易做出不符合邏輯的選擇。邏輯是一項技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但是,哪怕是邏輯高手,依舊難以第一時間抵擋大腦帶來的“荒謬”判斷。
第一印象的形成只需0.1秒
第一印象的形成並非需要3分,大腦只需0.1秒,以及單獨的一張臉,就能給出面孔擁有者性格特徵的主觀判斷。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下面這樣一個實驗。
這位心理學家先收集了1萬張真實的面孔,然後召集了245名志願者來進行實驗。讓志願者隨機觀看25張面孔,而面孔呈現的時間分別有0.1秒、0.5秒、1秒和無時間限制。觀看完面孔之後,志願者要按照可信賴性和吸引性等標準給面孔進行排名。心理學家還會詢問志願者對自己的排名的自信程度,以間接確認他們認為自己的判斷標準是否符合邏輯。
實驗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志願者在0.1秒內就已經對面孔主人的可信賴性、吸引性和能力等做好評價,而且對自己的排名都極為自信。為了避免志願者是倉促做出決定的,心理學家隨後把見過的面孔再次呈現給了志願者,然後這次不給予時間限制。志願者可以更細緻地觀察面孔,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排名。但是隻有少部分志願者修改了自己的答案,其中,可信賴性和吸引性這兩個標準下的答案几乎沒有志願者修改。
這個實驗說明了第一印象的形成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只需0.1秒,第一印象就能形成。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非常牢固。哪怕最符合邏輯的選擇應該是仔細觀察、調查和證偽自己最初的印象。
心理學家推測,人們之所以能這麼快就形成第一印象,可能是我們祖先進化,然後遺傳給我們的結果。我們的祖先生活在生存競爭極其激烈的環境中,那時的生活物資也相對匱乏。當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們必須馬上對他做出判斷,而且判斷還得儘可能準確,判斷越快、越準確的人的生存率就會更高。而與判斷相關的基因也更有可能遺傳下去,我們也就天生具有快速形成第一印象的能力了。
只不過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遠超以往。在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前所未有的緊密。生活物資也遠比以前豐富,人們不必再跟祖先那樣,一遇見陌生人就是“生死危機”。人類也不斷地發展、成長。所以這“一見鍾情”的能力倒是派不上太大的用場,有時甚至還成了阻礙。
儘管大腦總是讓我們做出不符合邏輯的選擇,但這些選擇往往是正確的,因為邏輯跟事實並不對等。因此,我們不必過於在意自己不符合邏輯的行為。也不必苛求大腦,讓它始終使我們的行為符合邏輯。有時,一些不符合邏輯的行為反而是正確的。
來源:大科技
附錄:
原來我的大腦有這麼多天生的設計缺陷
“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而幹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比如,熱戀的時候,我們看到同性和伴侶聊天就會嫉妒心起,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那些時候,其實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原始大腦所主導,新近進化出來的高階大腦沒能阻止原始大腦的行動。”
在進化的過程中,祖先們不斷面臨新的環境和挑戰,這促進了我們大腦的進化。為了應付複雜任務,產生了前額葉。因為大腦是連續進化的產物,所以只能在舊有結構的基礎上做改良,而不能推倒重來。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有一個有趣的假說。“三位一體的大腦”(triune brain)假說是Paul MacLean 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理論。此理論根據在進化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將人類大腦分成“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三大部分。
簡單地說,“新哺乳動物腦”控制著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理解、學習和記憶、推理和計劃等等;“古哺乳動物腦”關係著社交、互惠和育兒等從早期哺乳動物就開始具備的行為;“爬行動物腦”則與保護領土、儀式化和其他類似的爬行動物行為相關。
所以說,人類的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整體設計的產物。我們在進化上比較新近的“新哺乳動物腦”擁有強大的計劃、決策和認知能力,但是我們的“古哺乳動物腦”和“爬行動物腦”卻總是無法在一些原始誘惑或恐嚇面前做到淡定。正是因為我們大腦中的這些原始“模組”的存在,我們的高階腦結構需要不斷地抑制原始大腦所控制的衝動的想法和行動,並發展出一些挽救性的措施。
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最高階的部位,負責控制大多數認知的過程,以保證複雜行為被有序、適度地執行。其中,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是一項重要的“剎車”機制。它透過調整認知和運動過程,最終阻止某些外顯行為的執行,包括運動抑制、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和衝動控制。如果前額葉不能正常啟動行為抑制過程,將導致衝動、強迫和注意缺陷(例如,ADHD)等症狀。
所以,我們會聽說某些人在前額葉損傷之後,會變得衝動易怒,有暴力傾向。這同樣也是為什麼很多“腦子不太好使”的人會傾向於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舉動。這裡的“腦子”不太好使,主要指的是人家前額葉的功能低下。
關於大腦的這一缺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深有體會。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而幹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
某些由原始大腦所控制的行為,甚至已經深深地“編碼”在我們的大腦之中,我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克服這些想法。比如,你面前有一條毒牙被拔掉了的小蛇,你敢用手去抓麼?雖然你的高階大腦的強大認知能力讓你確信這條蛇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完全不用擔心,但是你的原始大腦卻根本不理會。
如果你多接觸這些無毒的蛇,多抓它們幾次,久而久之你就不會怕了,這叫去敏感化。去敏感化就是我們的高階大腦試圖“說服”原始大腦相信某些刺激是對人無害的方式(哎,原始大腦就像一個呆板倔強的小寶寶)。
所以說,人類的大腦不是被“設計”的,而是進化而來的。如果硬要挑毛病的話,我認為最大的缺陷就是各個腦區在進化史上出現的時間不一致,導致後期出現的腦結構不得不“將就”先前出現的腦結構,進而導致大腦的工作方式不夠完美。
來源:南方人物-丁香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