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著名賞月的一詩一詞,當數唐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宋朝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節,再次欣賞,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兩者是否有某種高低?
就我現在的感覺來看,我自己更加偏重《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該詩最為閃光的兩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之所以閃光,是由於它體現的終極關懷精神,它啟人遐想,經久不衰。這是一種對於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探索。儘管這種探索,古人早已有之。例如:
屈原的《天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曹植的 《送應氏》:
天地無終極,
人命若朝霜。
阮籍的《詠懷》:
人生若塵露,
天道邈悠悠。
直至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這些終極關懷之中,氣勢磅礴者,非屈原莫屬。
但就“通心”的意蘊,情思的沉澱和深度,則應該首推: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