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與新舊基建齊發,財政發力勢在必行
總覽2022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2022年地方政府穩增長的著力點多聚焦為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投資兩方面。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筆墨尤重。截至1月26日,已公佈2022年30個省市區(除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有20家詳細提及消費,22家詳細提及保障房建設,28家詳細提及新基建,29家詳細提及傳統基建。各地方政府的表態,與中央近期發聲有著較強的一致性,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像是對中央指示的貫徹與印證。不難看出,在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發力勢在必行。
具體來看,保障性租賃住房、舊城改造以及新舊基建是各省市區2022年的主要抓手:
首先,保障性租賃住房方面,梳理了30個省份、直轄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部分未披露全文)後我們發現,有22個省、直轄市針對保障性租賃住房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及規劃。例如上海提出“建設籌措17.3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浙江也提出了“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總量來看,根據2022年1月20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2022年全國將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
其次舊城改造方面,在已經召開兩會的30個省份中,有20個省份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詳細提及了舊城改造的相關計劃。例如山東“開工改造老舊小區67.1萬戶”,內蒙古“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1.37萬戶”,北京“有序推進老舊樓宇、老舊廠房等6大類更新專案,完成老樓加裝電梯200部以上,支援配合央屬產權單位老舊小區改造”。
再者是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新基建幾乎成為各省市區2022年工作的必選專案,“資訊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成為了兩大重點投資領域,30個省份中分別有26、16個省對二者進行了佈局謀劃,其中不乏河北、安徽的“新建5G基站2.5萬個”,以及重慶的“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系,打造10個‘5G+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專案”等資訊基礎設施方面的佈局,也有如四川“啟動建設電磁驅動聚變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建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對創新基礎設施的規劃。
二是傳統基建層面,各省市區在“交通”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方向多有聚焦,30個省份中有26個涉及了“交通基礎設施”,有23個涉及了“公共設施管理”。例如山西“加快雄忻、集大原等高鐵專案建設,加快推進14條續建高速公路專案建設,新改建‘四好農村路’4000公里”,山東“加快13條在建高速公路專案建設;加快濟南機場二期、煙臺機場二期、臨沂機場擴建、棗莊機場建設,確保交通基礎設施投資2700億元以上”,山西“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汛期前完成245座水毀水庫工程設施以及河道堤防水毀修復”。
地方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並不意外,更像是對中央指示的貫徹。而在具體執行情況方面,我們也看到了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財政前置和保障強度的落實。梳理近期各地開工情況可以發現與以往的顯著不同,以往基建開工往往集中於春節後進行,而2022年1月多地已紛紛動土集中開工,財政前置正在落地。2017年以來,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隨著一系列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結構性和普惠性減稅降費等措施的不斷出臺,大興土木式的基建退潮,基建投資增速有顯著的掉檔。近年來對政府隱形債務的監管愈發趨嚴,先後就PPP專案運營,政府購買負面清單、產業基金和城投債等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從專案稽核,運營槓桿,政府擔保等方面嚴格限制各類融資渠道和規模。到2021年全年基建同比增速僅0.4%,甚至低於2020年的0.9%。而從今年1月開工情況可以看出,發改委對專案的審批速度似乎有所提速,各地對專案儘快上馬的積極性也有所提升,今年基建表現或將有明顯回暖。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從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等高層表態中可以看出,中央對地方隱性債務的監管並未放鬆。2021年12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2022年國家針對違規舉債行為將進一步推動出臺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辦法,故2022年基建與財政發力將是重要抓手,與房地產的探底之勢形成對沖,對今年中國經濟將形成有效支撐,但發力程度與以往的大興土木年代或不可同日而語。
消費同為政策關注重點,但成色有待檢驗
消費方面,消費場景建設、鄉村消費以及文旅消費是各省市區2022年促消費,穩增長的主要抓手:
首先是消費場景建設:在已經召開兩會的30個省、直轄市中,有20個省份將目光投向了消費場景建設,提出了“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新建、改造高品質特色商業街、商業綜合體”等明確規劃。例如廣東“加快推進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規劃佈局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打造特色商圈和示範步行街,建設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湖北“構建多級城市消費梯隊,支援武漢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襄陽、宜昌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其他建立特色消費中心城市”,安徽“推進‘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農貿市場+15分鐘超市’便民生活圈建設,新培育10條特色商業示範街”。
其次是鄉村消費,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30個省份中有18個省份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消費的相關計劃。農村消費升級,完善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家電更新,實施傢俱家裝下鄉補貼和新一輪汽車下鄉成為部部分地區著力點。例如廣東“促進農村消費提質升級,推進田頭智慧小站建設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實施電子商務下鄉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河北“完善縣鄉村電商體系、快遞物流體系,加快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重慶“加快發展縣域商業,鼓勵區縣開展新能源汽車促銷、綠色智慧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
最後是文旅消費,2021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文旅消費遭受嚴重影響。2022年,30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向文旅消費發力,沿著各省市區不同的文化底蘊及特色景點激發文旅消費潛力。例如四川“舉辦中國(四川)國際熊貓購物節,推進國家文旅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福建“統籌做好福茶、福酒、閩菜、閩品、萬福商旅等‘福消費’文章”,廣西“深入開展‘壯族三月三·河池嘉年華’‘廣西人遊河池’等活動,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民俗旅遊、非遺旅遊、紅色旅遊、康養旅遊”。
消費方面,同樣,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與2021年9月以來國家多次提及的提振消費方向多有重合,其中提振鄉村消費,擴大汽車消費,鼓勵消費場景建設和促進餐飲消費及文旅消費的恢復成為政策關注點。但是具體來看,我們認為此輪消費刺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消費回暖,但是效果可能有限。首先,當前對消費產生最直接影響的便是新冠疫情。疫情以來,社零的兩年複合同比增速中樞,從正常年份的9%已經滑落至4.5%,而每當疫情反覆之時,社零資料會進一步受到重挫。2022年疫情仍然具有不確定性,而疫情反覆和動態清零式的防疫政策之下,文旅消費與服務型消費限制仍在。其次,大宗消費和家電下鄉等刺激政策雖然邊際上有助於刺激消費,但當前消費的另一個痛點是居民收入增速的下滑。2021年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內需相對疲弱,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不小,中國居民收入增速從正常年份的9%掉檔至7%的水平。而這個痛點或將影響2022年消費提振相關政策的落地效果,2022年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仍是主角。
風險提示:財政政策強度超預期,目標制定超預期,疫情反覆超預期。